通常來說,當我們想到在倫敦市中心購買豪宅的典型買家時,腦海中通常會浮現出一位50多歲或60多歲的資深專業人士。
十年前確實如此,但如今情況已大不相同。
過去,大多數高階和超級豪宅買家往往是透過長期職業生涯穩步積累財富的,而現在這些買家的年齡和背景發生了巨大變化。
花費2,500萬英鎊購房的平均年齡已從十年前的53歲降至41歲,而近年來,很多花費2,000萬英鎊或更多的客戶幾乎都是30多歲或40多歲。顯然,豪宅市場如今已掌握在千禧一代手中。
這一代人的財富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創造的,通常比他們的前輩積累財富的時間要短得多。

1.年輕富豪的崛起
科技行業已成為重要的財富創造領域,年輕企業家透過風險投資和全球數字市場迅速啟動並擴充套件初創企業。超過30%的客戶是年輕企業家,他們透過金融科技、遊戲、應用程式等領域賺取了財富,並在建立、擴大和出售企業後,突然發現自己身價達到3,000萬至1億英鎊。
除了創始人和數字行業從業者之外,我們還看到來自私募股權、對沖基金、演算法交易和大宗商品行業的千禧一代百萬富翁。

除了自己創業打天下之外,這一代人還有的是從老一輩那裡繼承財富。
根據“代際英格蘭”(Intergenerational England)的資料,千禧一代預計將在未來30年內繼承5.5萬億英鎊的財富。
儘管聽起來非常誘人,但在相對年輕的時候擁有鉅額財富也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尤其是在倫敦競爭激烈的房地產市場中。
2.選房的挑戰
至於富豪們對房產的選擇,有些人希望買一套真正的“獎盃式”豪宅,以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地位,但也有許多年輕客戶擔心這可能會使他們與現有的生活和朋友圈疏遠,因此選擇購買更低調的房產。

Eccord公司的Jo Eccles表示:
我們曾有個客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資料科學家,他很快適應了新財富,但他的妻子卻拼命想維持他們以前的生活方式。
他喜歡騎士橋(Knightsbridge),而她則鍾情於布魯姆斯伯裡(Bloomsbury)和東倫敦。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引導他們完成考慮和決策過程。

3.競爭激烈的倫敦豪宅市場
年輕買家常常沒有足夠的心理預期,錯誤地認為,他們可以隨心所欲地購買任何房產。
在某些情況下,他們是首次或第套房的購房者,突然發現自己置身於一個沒有經驗的豪宅市場,手握1,000萬或2,000萬英鎊的預算。

與賣家(以及其他買家)進行談判需要謹慎和技巧,因為這些對手可能和他們一樣富有(甚至更富有)。
一對30歲出頭的私募股權夫婦在得知他們想購買的聖約翰伍德(St Johns Wood)1,700萬英鎊豪宅有另一位買家競爭時,感到非常沮喪。這是他們首次涉足超級豪宅市場,他們以為自己掌握了所有籌碼,卻沒有意識到會面臨其他同樣成功的年輕買家的競爭——這次是一位知名媒體人。
年輕買家也可能難以理解購買和擁有豪宅所涉及的資金。一位年輕企業家最近參觀了荷蘭公園(Holland Park)的一套新建公寓,但無法接受每年6萬英鎊的服務費。儘管他負擔得起,但這個數字是他創業期間支付給自己的年薪的兩倍。因此,他們將重點放在維護費用較低的老房子上,這讓他感到更舒適。
4.家族財富的壓力
上一次預算案中的遺產稅變化——特別是對繼承養老金的徵稅——促使人們更早地將財富傳遞給子女和孫輩。

當涉及家族財富時,父母往往對如何花費這筆錢有很強的影響力,成年子女可能會感到壓力,需要根據父母或祖父母的認可來做出房產決策。
Jo Eccles的一位客戶是梅菲爾(Mayfair)的買家,他是一家大型家族食品企業的繼承人。他讓我們為他和新婚妻子找一套房子,因為他覺得需要透過“買得好”來給成功的父親和岳父留下深刻印象。他選擇不向他們透露他使用了Jo Eccles公司的服務——他希望他們認為是他自己發現並談判達成了這筆交易。
5.錯誤選擇的代價
在購買豪宅時,不僅房產本身的價格高,搬家等其他成本也會增加。以印花稅為例,一套1,000萬英鎊的房產現在需要繳納超過100萬英鎊的印花稅。因此,做出不明智的決定可能會損失慘重。

總之,千禧一代百萬富翁的崛起不僅改變了倫敦豪宅市場的面貌,也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對於這些年輕買家來說,適應新財富、應對競爭激烈的市場以及平衡家族期望,都是他們必須面對的課題。
ref:
https://www.telegraph.co.uk/money/property/buying-selling/millenial-millionaires-buying-prime-properties-london/
———————————————
我們是英國房產圈,一個靠譜,有料,不忽悠的英國房地產公眾號。
如果你對英國房產投資感興趣,就戳下面關注我們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