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你睡不好、掉頭髮、容易累的罪魁禍首,終於找到了(不是熬夜)

大家有沒有感覺,陽完這兩年,身體的各種“毛病”越來越多了?
小薇身邊也碰到不少例項:
@K:1年前陽過後,咳嗽症狀一直都在,拍了片抽了血沒啥大問題,也按醫生開的藥吃了,但好了之後一遇上感冒或一遇冷就復發,最近又去檢查了,說是已經變成了咳嗽變異性哮喘。
@悲傷蛙蛙:已經“三陽”,我這兩年一直睡不好,好不容易睡著,半夜還會醒過來,除了這個,頭髮還大把大把地掉….
除了咳嗽,失眠多夢睡不好,頭髮掉得厲害,還有人會感覺很容易累,體力變差、沒勁沒精神,經常莫名其妙心跳加速,還有人味覺、嗅覺功能衰退甚至喪失…….
那這些“毛病”背後的“元兇”究竟是什麼呢?讓小薇帶你一起探究下!
體質變差,毛病變多?
“元兇”可能是它!
身體的這些“毛病”,可能是新冠後遺症在“拖累”你。
新冠後遺症,也叫長新冠,是一種發生於新冠病毒感染之後的慢性疾病至少持續3個月,呈連續復發和緩解狀態或進行性疾病狀態,可累及一個或多個器官。
雖然目前引起長新冠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但有研究發現,很可能和這些因素有關:
01
新冠“餘毒未清”
多個研究發現,“陽康”後,人體內依然有殘留的新冠病毒,或者病毒碎片,它們隨著血液流動尋找適合居住的“新家”,從而引發身體不同部位的慢性炎症。
另外,身體被新冠病毒攻擊後,還可能啟用身體中其他已經潛伏了很久的病毒,或是攻擊了本來體內有益的微生物(耶魯醫學院免疫生物學教授巖崎明子(Akiko Iwasaki)接受Knowable Magazine採訪),也會對身體產生各種影響。
02
身體觸發“過度抗炎反應”
長新冠患者的免疫系統處於持續的高度預警狀態。
有研究團隊發現,感染新冠病毒後,身體會觸發長新冠之疲勞綜合徵的病理反應——過度的抗炎反應。
在新冠病毒的侵略下,體內負責身體先天免疫應答的交替極化巨噬細胞過度交替極化,直接誘發了長期疲勞綜合徵的發生,這也是你的身體經常感覺到累的原因之一。
03
身體“損傷”未修復
在新冠病毒急性感染後,身體的各個系統,比如肺部、心臟、腎臟、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等等都可能會受到損傷,如果損傷持續沒有修復好,就可能出現長新冠。
一旦患上長新冠,身體會出現各種“問題”:
有的只是單一或多種症狀結合出現,如下圖:
更嚴重的,也有人發展成為一種或多種疾病,包括多種慢性肺病、心血管疾病、情緒障礙、焦慮、偏頭痛、血栓、高脂血症、糖尿病和自身免疫病等等。
甚至有研究表明,感染新冠病毒可能會導致男性出現性腺功能減退以及生育能力下降等症狀,即使康復之後仍然會受到一定負面影響。
(臨床傳染病雜誌發表的關於《2型冠狀病毒(SARS-CoV-2)鼻內或睪丸內感染引起的睪丸損害》的相關論文)
大家可以對照一下,如果檢查後排除其他因素導致,就很可能是長新冠在“作怪”!
而受到長新冠影響的人,不是少數。
研究表明,全球範圍內,約有10%的既往感染者存在長新冠,會影響體內多器官系統,中年人、有基礎疾病人群、老年人等感染新冠後更容易發展成長新冠。
而導致長新冠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新冠感染後的應對措施有關。
現在很多人對新冠不重視,感染了不當回事,又怕麻煩不去醫院,陽了硬扛,或者就當做普通感冒吃退燒藥、咳嗽藥。這種觀念其實是不正確的。
想想我們之前得過的甲流、乙流,是不是用抗病毒藥才更有用?
同樣,對付新冠病毒也有專門的抗病毒藥物,專研專治,這樣才能更快清除病毒,避免長新冠和重症風險。
特別是對於老年人、有免疫缺陷、有基礎病等人群,如果不經明確診斷,沒有及時進行新冠抗病毒治療,一旦感染,就可能會提高重症和長新冠機率。
張文宏呼籲:抓住“黃金72小時”
及時用藥很關鍵!
張文宏教授曾呼籲:“要抓住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黃金72小時’,及早使用抗病毒藥物!”
那麼該如何做到呢?
01
“黃金72小時”:使用抗新冠藥物,圍剿病毒
抓住黃金時間用藥,這是針對病毒的關鍵一步,抗新冠藥物可以直接鎖定“元兇”——新冠病毒。
以日前獲得常規批准的國產口服抗新冠病毒藥先諾特韋片為例,它採用的3CL蛋白酶抑制劑,可以抑制新冠病毒複製,再靠身體免疫力清除現有的病毒。
這就相當於斷了病毒的援軍,越早使用,需要清除的病毒越少,就越能減輕免疫系統工作量和不必要的“損傷”。
而先諾特韋片不僅能阻斷病毒複製,還不易受病毒變異影響,面對病毒不斷變異,仍舊能夠持續發揮抗病毒作用。
目前先諾特韋片已進入國家醫保系統,基本在全國多個省市的三甲醫院都能開到,只要有抗病毒治療意識,及時就醫,一般都能在“黃金72小時”內用上,而且相比國外進口藥價格更親民。
02
“先人一步”:更早確診和治療
當然,“黃金72小時”內,也是越早用藥,效果越好。小薇建議大家可以在家裡備點抗原,確認病原體後應儘快就醫或線上問診開方,在醫生指導下用藥。
這樣一經確診就能及時用上抗新冠病毒藥物。特別是家裡有老人、基礎疾病人群的,他們免疫力本來就弱,經不起折騰,更應該重視起來!
最近新冠又進入一波小高峰,接下來的秋冬更是呼吸道疾病高發期,為了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我們更應該提高備藥意識,做到需要即用,快快行動起來!也記得轉發給你關心的人~
(上下滑動可檢視全部)
資料參考來源:
[1]Ely EW, Brown LM, and Fineberg HV, for the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Committee on Examining the Working Definition for Long Covid. Long Covid defined. New Engl J Med 2024 July 31. (Epub ahead of print)
[2]Sydney R Stein, et al. SARS-CoV-2 infection and persistence in the human body and brain at autopsy. Nature. 2022, 612(7941): 758-763. doi: 10.1038/s41586-022-05542-y.
[3]Hunni Media for Knowable Magazine. (2022年8月8日). Long Covid: A parallel pandemic. Knowable Magazine | Annual Reviews.https://knowablemagazine.org/article/health-disease/2022/long-covid-parallel-pandemic
[4]Kovarik JJ, Bileck A, Hagn G, et al. A multi-omics based anti-inflammatory immune signature characterizes long COVID-19 syndrome. iScience. 2023 Jan 20;26(1):105717. doi: 10.1016/j.isci.2022.105717. Epub 2022 Dec 5. PMID: 36507225; PMCID: PMC9719844
[5]How to cite: Liu Y, Gu X, Li H, Zhang H, Xu J. Mechanisms of long COVID: An updated review. Chin Med J Pulm Crit Care Med. 2023;1(4):231-240. doi: 10.1016/j.pccm.2023.10.003.
[6]Probing long COVID through a proteomic lens: a comprehensive two-year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of hospitalised survivors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ebiom/article/PIIS2352-3964(23)00417-6/fulltext#
[7]A one-year follow-up study of systematic impact of long COVID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post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s infection in Shanghai, China
*此文僅用於向醫學人士提供科學資訊,不代表本平臺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