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小飈
來源:視覺志(ID:iiidaily)
文章已獲授權
三片蔫巴的生菜、一片薄如蟬翼的雞胸肉、兩顆離家出走的聖女果,外加幾粒被開除出 “主食籍”的糙米。
這份 “光合作用套餐”,貓吃了都乾嘔,打工人卻一邊含淚掃碼付款,“50 塊!” 一邊咬牙切齒地吃掉。
沒事!健康投資嘛!最近兩年,網路上突然掀起了一股以輕食為代表的健康餐風潮。因為大多是西式簡餐,又被稱為“白人飯”。
在西式輕食風潮裡,吃草等於自律,啃冷肉也是時髦。哪怕胃在抗議,也要雲淡風輕地發朋友圈:“今日份白人飯打卡”。
起初,人們覺得“白人飯”不但有利於健康減肥,還有滿滿的高階感。
直到某天,一位打工勇士在餓昏前發出靈魂吶喊:“我花五十塊吃草?我家倉鼠的伙食費都沒這麼高!”
苦 “白人飯”久矣的中國胃們,揭竿而起。我們中國胃,就該吃“黃人飯”!麻辣燙換成清湯的不也一樣很健康?東北大拌菜和蘸醬菜難道不比沙拉好吃嗎?
顯然並非只有西式輕食才是健康飲食。從此,“黃人飯” 帶著蒸籠的熱氣、蘸醬的鹹香,和打工人的尊嚴,殺回了餐桌。
可能是春節期間大魚大肉沒少吃,返城打工人群的空氣裡瀰漫著一股減肥的氣息。於是午餐彷彿成了 “修仙”。
胡蘿蔔條、黃瓜片、水煮蛋,標準的 “冷食三件套”。怎麼說呢,兔子吃得都比這好。
難道,高階的白人飯,往往連最簡單的烹飪都不需要?!
一片面包,一片生菜,一片培根,某些女生當做早飯都吃不飽。卻能成為一個一米八壯漢的午餐。
如果說以上只是普通“白人飯”,那麼再來看看高階的“白人飯”,其價格往往也更加高昂。
一盒售價 68 元的 “地中海風味沙拉”,內容物包括五片苦苣、三顆藍莓、一塊指甲蓋大的乳酪,以及兩根孤獨的蘆筍。
尤其是牛油果、奇亞籽、藻藍粉、酸奶碗等等食物,除了其本身的食物屬性外,都覆蓋著一層神秘的濾鏡。
即便享用著如此高階的食材,人們還是會一邊用叉子扒拉菜葉子,一邊感嘆:真的值嗎?
只要吃上一個月“白人飯”,當代都市打工人的狀態,都堪稱一部 “人類迷惑行為大賞”。
有網友啃了一個月菜葉子後,會在工位上突然起立,只因聞到了隔壁工位飄來的陣陣麻辣燙香氣。
有人把沙拉當“贖罪券”,吃完立刻獎勵自己兩杯奶茶,成功實現 “熱量守恆”。
還有的人,確實瘦了,可話卻越來越少了:生啃黃瓜的,氣壓一天低過一天;斷了碳水的,從前愛笑,如今天天冷著臉敲鍵盤。
沉默、易怒、焦躁,無一不是長期食用“白人飯”的副作用。
終於,不少人從追求高階“白人飯”,到對其祛魅,再到猛烈吐槽——咱們中國胃真的享用不了這些啊。
人類艱難地進化到食物鏈頂端,有的拼命學習成為留學生,最後竟然是為了吃這些!
而這位小哥哥的這頓飯啊,別人說兩個段子都比你這葷。
當然,葷的也不是沒有。就怕你不敢吃啊。來讓英國留學生上證據:
著名的英國大餐“仰望星空”,其實是一盆死魚眼瞪著你。
這還不算完。倫敦一家豪華餐廳,2023年還進化出一款“雞頭版仰望星空”——“大公雞派”雞肉料理,這到底是誰吃誰啊?
蘇格蘭還有一種美食,用羊腸包著一堆羊雜碎。據說當年小布什去訪問都嚇得連連擺手。
別看這些食物噁心,那可是留學生們要下館子才能吃到的西式大餐。平均花費怎麼也要50歐。
而在美國,以紐約為例,週末想去下館子吃點好的,四個人去吃四菜一湯人均三四十刀。那叫外賣呢,起送就15刀,還有固定小費三刀,送費2刀,稅費1刀,輕輕鬆鬆一頓飯上20刀。
所以,大部分白人吃的白人飯,並沒有那麼奢侈,尤其是午飯,就倆字“糊弄”。
就瞧見一個外國阿姨從包裡掏出一袋生菜,往裡面夾上火腿,再擠上些芥末醬,這就當作午飯了。這操作,直接把熱愛在火車上吃泡麵的中國人給看呆了。這也太敷衍了,吃起來沒滋沒味不說,準備過程還這麼潦草,真是讓人開了眼!
留學幾年下來,“留子”們就能發現,老外吃午飯有多簡單:
超市買一包四季豆,直接微波爐加熱,不加任何佐料就開吃;一邊上課,一邊從兜裡掏出一個小番茄就當午飯了……
奧利奧+薯條+棒棒糖+各種零食——這種都是膨化食品的便當盒是認真的嗎?心疼這個便當盒的小主人。
這是“白人飯”宇宙的宗旨,有啥吃啥。對他們來說:吃,不是為了享受美食,而是延續生命。
如果說“白人飯”是為了生存,那咱們“黃人飯”才是為了生活。
苦“白人飯”久矣的打工人,慢慢發現大中華美食完全可以做到健康減脂,最關鍵的是——好吃,符合咱們的中國胃。甭管吃多久,至少不會讓咱們這的“中國胃”產生厭世情緒。
經常吃貝果的朋友們,會恍然發現饅頭是更適合中國寶寶的貝果。而且饅頭可以夾萬物。
麻辣燙,少放點肉和粉條,多放綠葉蔬菜,不加麻醬蘸料,淋上一點醬油、香醋和香油。這就是營養均衡又熱乎的新中式沙拉。
而廣東的白切雞,去掉熱量高的雞皮,是天然的減脂增肌餐。
東北的大飯包,白米飯換糙米,再加土豆、茄子、雞蛋醬、花生碎,吃了不長胖,保準把你香迷糊。再配上點東北沙拉——輕奢版蘸醬菜,那叫一個絕。
事實上,有些“白人飯”遠沒有大家想象中那麼低熱量。
老外們為了補足寡淡食物的口味,一般都猛烈地澆上各種醬料。這一餐到底是什麼口味,基本由放的什麼醬決定。
同樣是400多大卡的午餐,口水雞+蒸南瓜+糙米飯的熱量,甚至低於雞胸肉、牛油果、芒果加沙拉醬的熱量。
沙縣小吃裡一份鴨腿飯只有500大卡,熱量甚至低於知名某健康餐的泰式黃咖哩鯛魚蝦仁飯。
一份由“生菜、小扁豆、聖女果、四季豆”組合的70元沙拉,就比在街邊的山西刀削麵更高階、更健康嗎?也不見得。
所以只要將中餐裡的精緻碳水調整為粗糧,用白肉代替部分紅肉,控制油、鹽、醬料的使用,一切中餐皆可減脂。”
尤其咱們中國美食的製作方法,除了煎、炒、烹、炸之外,還有一個很常見的做法,清蒸!
蒸的神奇之處就在於,保留色香味的同時,又可以少油少脂,可以說完勝西式輕食。
而且蒸菜的另一大優勢是,製作簡單,可以自己DIY,且翻車機率很低。
想想東北菜裡的茄子拌土豆,無需刀工,甚至不用考慮火候,只要蒸熟了,拌點大醬,就是常吃常香的一道東北菜。
蒸菜尤其適合一個人居住的年輕人,操作便捷,且種類多。“燒點水,架個碗,一掀鍋就是三菜一湯。”
會用蒸箱的朋友,甚至一鍋可以出八個菜。寵愛自己,就給自己來一桌滿漢全席。
蒸菜的種類雖多,但是分量不大。就相當於自動定量,狠狠吃一頓,也不會太飽。
蒸菜還沒有熗鍋的步驟,一下子少了油脂的攝入,而且還保留了食物原有的味道。
最重要的是,蒸菜是熱乎的,走到哪都要喝熱水的中國人,自然懂得這”熱乎”的重要性。
你以為白人都喜歡“白人飯”嗎?“當他看到咱們中餐時,眼睛也直!”很多“留子”如是說。
在海外工作的華人網友表示,自己只是把一份普通的午飯帶到公司加熱,都會引起外國同事的圍觀、震驚以及流口水。
就像很多西方人,只吃純肉,豬蹄、雞爪、動物內臟等他們是從來不碰的。
還有咱們中國人愛死了的皮蛋,在外國也是榜上有名的黑暗料理。
但是最近,一道在外國中餐廳裡鮮少供應、但在中國家家都會做的菜餚,尤其受到外國網友的追捧。
尤其自從“TikTok難民”來到小紅書後,這一道中國人從小吃到大的家常菜——蒸雞蛋羹,正在成為“歪果仁”的中餐首秀。
起因是,一位美國網友很想還原自己當年在中國吃過的雞蛋羹,開始全網尋找菜譜。
恰好,他在社交平臺上遇到了慷慨分享蒸蛋獨家秘方的中國網友。
兩人相隔著14個小時的時差,而且還有語言障礙:一個一點兒中文不會,另一個只會一點點英文。但這並不影響兩人互相交流烹飪技巧。大概美食是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障礙的吧。
一個小小的雞蛋羹,就能讓兩個素昧平生的人,相知、相識,結下友誼。
這引發了無數外國人的跟風:“全世界都在做雞蛋羹”話題在某社交平臺已經有數萬人參與討論。
簡單的雞蛋羹,都能吃出花樣。不得不說,咱們中國人確實會吃,對吃真是很有研究啊。
這就不得不提,咱們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在《紅樓夢》裡光是做一個茄鯗(xiǎng),須“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乾、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足見中國人對飲食的講究。
被《舌尖上的中國》導演陳曉卿評價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英國美食作家扶霞,就說過中國人和西方人對飲食不同的態度——中國人在飲食中是可以找到人生樂趣的。
而這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是,中國人能感受到食物豐富的口感。而一般西方人很難理解中國人所說的“口感”。
中國的食物有軟糯、爽滑、嚼勁等等不同口感。但外國人只能吃出食物的甜、鹹等味道,而對口感無感。
她覺得西方人在這一點上是不如中國人。這就像,中國人能天生敏感地分辨聲調、調號,但是外國人說中文很多都是一個語調。
這位美食作家也很羨慕,很多普通的中國人都有一手好廚藝:他們不一定是大廚,可能就是家裡的爺爺奶奶,阿公阿婆,但他們會做豆腐乳,會做泡菜,會做臘肉和香腸……這些普普通通的人成就了中國味道。
現在的年輕人,大可不必迷信西方簡餐,多跟自己的父母、外婆、奶奶學做菜,要是中國老百姓失去了傳統廚藝,就太遺憾了。
人類擁有味覺,而中國人還擁有更豐富的口感。也許這一天賦和饋贈不該被辜負。一頓令人心滿意足的飯菜,填滿的不只是轆轆飢腸,更能在疲憊的生活裡,給人的精神以溫柔的安撫與滋養。
視覺志(ID:iiidaily)用文字記錄生活,用視覺表達人生,每晚聽你傾訴喜怒哀樂,陪你走過歲月長河,撐起朋友圈數千萬人的精神世界。轉載請聯絡(ID:iiidaily)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