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加拿大成為美國第51州、“收回”巴拿馬運河之後,特朗普又想從丹麥手中購買格陵蘭島了。
難道這是MAGA開疆拓土三部曲?
如果說前兩項純屬嘴炮,那麼,美國對格陵蘭島可是來真的。
在2019年8月,時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就不止一次提出購買世界上最大的島嶼–格陵蘭島的想法。
他還向白宮顧問們進行了諮詢,然後,透過美國駐丹麥大使向丹麥政府詢問這種可能性。

當時他遭到了丹麥輿論界的猛烈抨擊。
《日德蘭郵報》(Jyllands-Posten,丹麥銷量最大報紙)發文稱:“如果特朗普真的在研究這項計劃,那麼這就是他失去理智的最終證據,希望丹麥將領土和五萬多國民賣給美國的想法是絕對瘋狂的。”
丹麥保守黨領袖亞勞稱:在一切難以置信的事情中,這是最令人難以置信的,忘了它吧!
丹麥前首相拉斯穆森表示這是一個4月1日愚人節笑話,但特朗普搞錯了時間。
丹麥首相梅特·弗雷澤裡克森明確表示這個想法是荒謬的,格陵蘭島自治政府也表示不會出售。
……
不過,時隔五年之後,丹麥還能頂得住美國的壓力嗎?

據《華爾街日報》12月23日報道,22日晚,特朗普在宣佈他任命肯·豪韋裡擔任美國駐丹麥大使的宣告中表示,“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和世界的自由,美國認為擁有和控制格陵蘭島是絕對必要的……”
五年前,他的理由是:格陵蘭島的地理位置、資源和戰略價值對美國具有重要意義。
現在他上升到“維護國家安全”高度了,丹麥還敢說是愚人節的笑話嗎?
收購,只是特朗普商人式的說法,明明可以搶的,何必說收購?
美國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先策動格陵蘭島脫離丹麥,獨立建國。然後,再搞個全民公投,併入美國。就像當年的德克薩斯脫離墨西哥一樣。
至少可以讓格陵蘭島以獨立身份加入北約,美國再借北約之手控制格陵蘭島。
在這一問題上,特朗普與拜登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美國駐北極首任無任所大使,就是拜登任命的。
美國駐格陵蘭島領事館每年還向當地提供1200萬美元的援助款。

拜登還與格陵蘭島簽署了一項為期12年的協議,以39.5億美元支付圖勒空軍基地的租金。
所謂租金,大多數都用在了美國空軍基地的升級費用上。
而這些軍事專案的重大升級,美國不會通知格陵蘭自治政府,更不會通知丹麥政府。
也就是說,特朗普叫得響,但做得少;拜登則是不聲不響地在做。
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前幕僚長亞歷山大·格雷也在媒體上發表文章,他認為美國控制格陵蘭島的計劃如果成功,不僅可以解決美國的“稀土危機”,還將在地緣政治上鎖死中俄的咽喉。
他所提到的“稀土危機”、“中俄的咽喉”,正是格陵蘭島未來所具有的兩個最重要戰略意義:
一、能源/礦產的控制權
二、北極航道的控制權
美國要替代丹麥成為格陵蘭島的擁有者。
未來之爭

格陵蘭島地處北極,人口只有5.7萬,面積卻有216.6萬平方公里,相當於20個浙江省裡只住著一箇中型居民小區。
這裡81%面積被冰雪覆蓋,被稱為“人類最後一片淨土”,地下資源極為豐富,但冰層平均厚度為1600米,資源無法得到開發。
島上原著民為愛斯基摩人,88%都是北極土著。
11世紀,格陵蘭島成為挪威殖民地。
後因挪威王室絕嗣,丹麥國王奧拉夫得到挪威王位,兩國成為聯合王國。
19世紀初,歐洲爆發拿破崙戰爭,丹麥站錯隊,支援拿破崙。戰敗後,被反法同盟清算,挪威被劃給了瑞典。
格陵蘭島就跟挪威脫離了關係,成了丹麥領地。
1905年,挪威復國,向丹麥索要被偷走的格陵蘭島。
民主國家的事能叫偷嗎?兩國鬧到了國際法庭,丹麥勝訴。
不過這個世界第一大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幾乎無人關注,除了探險家。
1973年,丹麥加入歐盟,1975年因漁業政策分歧,格陵蘭島成立了自治委員會。1979年5月,正式實施內政自治,與丹麥王國地位平等,但丹麥擁有主權。
島上居民收入來源和社會運轉成本主要分成兩部分:一是漁業收入,二是丹麥政府每年5億歐元補貼。
自治政府想要發展經濟,唯一齣路就是開採地下資源,所以設了一個礦業部。
但五萬多人口,勞動力根本不夠,資金、裝置、技術條件也不具備。唯一的辦法就是歡迎外國企業到這裡投資開礦。
2012年12月,格陵蘭島議會透過法案,為外國礦業公司勘探開採清除了障礙,儘管環保人士為此感到憤怒。
2013年,美國、英國、澳大利亞,還有中國,紛紛與格陵蘭島自治政府接觸,訂立開礦合同,但開採進展緩慢。
一、由於島上氣候惡劣,沒有高報酬很難吸引到工人,但高報酬的話,外來人口會大量湧入,衝擊當地社會。
二、電力、運輸能力不足,必須進行大規模基建,但這要向建設方讓渡開採資源的特權。
三、政治問題,格陵蘭自治政府認為島上一切資源屬於格陵蘭人,丹麥則認為有權干預戰略資源開發。
資源開採情況變成了:
格陵蘭自治政府有權處置資源開發,丹麥政府有權決定是否允許資源出口。
以上問題,對外國投資者來說,都是障礙。然而從長遠看,格陵蘭島和北極必定是群雄逐鹿之地。
北極圈約有900億桶石油和全世界未探明的天然氣之三分之一,還有豐富的黃金、鐵礦石、紅寶石等礦產。
格陵蘭島擁有著世界上最豐富的稀土礦藏,可能佔全球總儲量一半,德國《南德意志報》曾報道,僅該島南部兩個地區的稀土就足以滿足全球20%的需求。
美國一直忙著在本土和全球尋找稀土資源,並將其提升到了戰略高度。
美國雖然缺乏開採和提煉能力,產業鏈也不完備,但它要先把全球大型稀土礦都抓在手裡。
中國能力再強,如果在北極沒有開採權,將來總得求著美國。
北極航道之爭更是白熱化。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北極航道可通行時間和範圍都在增加。將來誰控制了北冰洋,誰就控制世界能源經濟走廊。
北極航道共有三條:西北航道,東北航道,中央航道。
美國要搶佔先手,就必須先將加拿大對西北航道的主權剝奪掉,讓這裡成為公海,美國軍艦可以在公海自由航行。
美國是北極理事會八國之一,因為它從俄國手裡收購了阿拉斯加。
美國否認中國是北極國家,認為中國在北極沒有任何權利。

中國於2013年成為北極觀察員國,在北極活動頻繁,提出了“冰上絲綢之路”設想,積極投資三大航道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人類造福。
中國與北極發生官方關係,源自於段祺瑞的北洋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加入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法國邀請)
北極八國目前是七個打一個:美國、加拿大、丹麥、芬蘭、冰島、挪威、瑞典圍攻俄羅斯。
俄羅斯則幫中國帶路,一起到北極修機場,建基地,加強力量。
中國是有什麼會議都要積極參加,踴躍發言,力爭早日轉正為理事國。
大國對北極的爭奪,已經公開化。
因此,格陵蘭島就成為了焦點,美國便要對自治政府下手。
1985年,格陵蘭島退出歐盟,實施獨立的漁業政策。
2008年,格陵蘭島舉行自我管理權公投法案,擴大了司法、警察、海岸警衛隊的權力。
根據該法案,格陵蘭島在條件成熟時可以進行獨立公投,但需要丹麥議會的批准,美國就在這一點上做文章。
2023年,在拜登政府的“幫助”下,格陵蘭島出臺了首部憲法草案,為獨立公投做準備,根據目前民調,有三分之二島上居民支援獨立建國。
2025年,丹麥將舉行議會選舉,到時,格陵蘭島極為可能申請舉行獨立公投。
丹麥議會如果不批准,就會被美國指責為不尊重“民主”,英國都曾同意蘇格蘭舉行獨立公投,你憑什麼阻止格陵蘭島?
更何況是特朗普執政,他一定會再次逼迫丹麥出售格陵蘭島。出售,丹麥還能撈點錢回來;公投,丹麥什麼也別想得到。
如果美國能在格陵蘭島搞“顏色革命”,它早就搞了,但五萬多人口,連個城市都沒有的地方,你讓那些“民主導師”去那裡凍死?
軍事佔領當然最容易,但也是最危險的,因為俄羅斯也可以這麼幹。
所以,美國只能以暗中推動獨立公投為手段。
不過,就算
格陵蘭島獨立建國,美國下一步的吞併計劃也很難成功。
因為格陵蘭人沒有什麼意識形態,也沒有什麼政治立場。
中國人,美國人,歐洲人,誰給的好處多就跟誰合作,格陵蘭自治政府總理基爾森2017年就跑到中國招商引資,希望中國參加機場擴建專案競標。
對格陵蘭人來說,追求者越多,他們好處越多。
北極資源和北極航道,關係到後代子孫的未來,世界人口越來越多,像北極,南極等沉睡之地,早晚都要開發,問題是如何合理開發?
而不是美國能動,中國就不能動。
既然特朗普把事情挑明瞭,丹麥難堪不難堪不用管它。這塊地,小丹麥早晚守不住。
不平等條約,中國一律廢除,《斯匹次卑爾根群島條約》是平等條約,當然有效。

今天的中國完全有能力讓100年前的條約落實到位,為北極發展貢獻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