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2025全球保險業報告解讀——中美對比

✨ 關注我們,掌握最前沿的美國保險資訊!✨
美國保險公眾號成立十年來,我們始終堅持專業與誠信,致力於提供準確、有價值的內容,服務了上千位高淨值客戶。關注我們,助您輕鬆避坑,合理規劃,守護財富未來! 🚀
2025年1月,麥肯錫釋出了2025全球保險業報告。一下我們就美國保險市場部分為大家做深度解讀:
美國保險市場解析
作為全球最大保險市場,美國可謂家大業大,其保險業的風向對全球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近年美國保險市場呈現出冷熱不均的局面:在壽險和年金領域,簡直是春風得意馬蹄疾,而在醫療險和財產險領域,則是一邊賺一邊愁
先看壽險和退休年金。得益於近兩年較高的利率水平,美國的年金產品大賣——大家都想鎖定更高的收益率養老嘛。麥肯錫報告指出,2021-2023年美國個人年金銷售額年複合增長高達23%2023年賣出了3850億美元的驚人規模2024年上半年這股熱潮仍在持續,銷售額同比再增19%。美國壽險公司抓住這一波利率紅利,賺得盆滿缽滿。同時,企業年金和養老金轉移市場也很火爆:保險公司趁高利率時期承接了大量企業養老金義務,2023年此類交易數量在美國創下新紀錄。可見,銀髮經濟”+高利率正讓美國壽險業某些細分領域風生水起。由於社會結構和觀念變化,保險公司不得不開發更靈活的新產品來迎合非傳統家庭需求,比如針對單身族、丁克家庭的保障方案。另外,美國壽險業也在反思自己的服務方式——調查顯示消費者越來越傾向數字渠道,但壽險領域數字化服務一直慢半拍。這方面,美國壽險公司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以免被科技浪潮甩下車。
再來看健康險和醫療保險領域。美國的健康保險市場規模全球第一,畢竟沒有全民醫保的美國主要靠商業健康險覆蓋醫療開支。據統計,北美地區佔到了全球健康險保費的三分之二,而全球健康險總規模在2023年約為1.8萬億美元——可以推算出美國每年健康險保費體量在萬億美元量級,相當於十個中國這麼大😮。近年美國健康險市場相對成熟穩定,每年增長在3-5%左右。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美國僱主團體醫療險市場相對飽和,但自願購買的個人健康和意外險呈現快速增長,部分抵消了團體市場的停滯。比如,一些僱主提供的自願福利(voluntary benefits)如自付費的重疾險、意外險愈發受到員工歡迎。這說明消費者行為在變遷:即使在保險大國美國,傳統大宗市場增長放緩,新興細分市場和新產品卻在冒頭,為行業帶來新的活力。
財產險方面,美國市場最近有點水深火熱的味道。一方面,由於近年自然災害頻發(颶風、野火、洪水輪番登場)、汽車事故賠付上漲等因素,財產險公司承受了不小的賠付壓力。維修和重建成本的通脹也推高了理賠金額,再加上再保險費用上漲,保險公司只能選擇大幅提高保費來止血。結果就是,美國不少地區的房險、車險價格蹭蹭上漲,令消費者大喊吃不消,保險貴過房貸車貸聽起來像玩笑卻道出了苦衷。尤其在像佛州、加州這些高風險州,部分保險公司因虧損嚴重而縮減業務範圍,甚至停止承保新保單,讓當地居民直呼保險荒來了。保險業和政府也在積極尋求對策,如探索公共私人合作模式來分攤巨災風險——畢竟光靠商業公司扛不住,洪水保險聯邦專案NFIP)之類的政府支援方案就成為討論焦點。另一方面,美國財產險市場也並非全是壞訊息。麥肯錫報告指出,商業險方面雖然價格漲勢放緩,但過去五年商業險保費年均仍增長8%,行業承保利潤率有所改善,2023年商險綜合賠付率估計降至91%。這說明透過前幾年的大幅提價,財產險公司賬面上終於緩了口氣。接下來,美國財產險公司更加關注精細化運營:畢竟麥肯錫發現,決定保險公司業績的不只是在哪經營,更在於怎麼經營。換言之,提升核保理賠效率、數字化水平等內功,可能比一味漲價更重要。這股務實風潮,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水深火熱中淬鍊出的成長。
綜上,美國保險市場呈現兩極:壽險和年金在經濟利好下快速擴張,健康險總體穩健且創新領域有亮點,財產險在重壓下艱難調價尋平衡。作為成熟市場的典型,美國的經驗表明:宏觀環境(如利率、通脹)直接影響險種冷暖,消費者需求在變逼著產品推陳出新,科技和運營能力則成為制勝關鍵。風生水起也好,水深火熱也罷,美國保險業都在嘗試化險為機
中美保險市場的異同
作為當今世界最大的兩個保險市場,中美兩國在保險業發展上既有相似的大趨勢,也有迥異的個性。對比之下,正可謂東邊日出西邊雨,各顯神通。下面通過幾個維度的對比,加上一點圖表資料,讓大家直觀瞭解中美保險業的異同:
  • 市場規模與滲透率:美國保險市場無論絕對規模還是相對滲透率均領先中國。美國保費規模約3.2萬億美元,是中國的4倍多。美國保險深度(保費佔GDP之比)約為1112%,而中國這一比率約為45%左右,差距明顯。這其中很大原因是美國成熟的商業醫療保險體系拉高了總保費。而在財產險個人線領域,據統計美國保費相當於GDP1.5%,新興市場則只有0.5%。換言之,美國人均買保險的錢遠高於中國。不過,中國差距也是機遇:隨著經濟發展,中國保險滲透率還有很大提升空間,被視為全球增長最快的高潛力市場。事實上,中國在全球保費中的份額已由10年前的不到5%升至如今的約10%,而美國份額從近50%略降至45%左右。中美合計佔全球一半以上的保險市場,兩國市場此消彼長,對全球保險版圖影響舉足輕重。
  • 業務結構差異:美國健康險獨大,財產險和壽險並重,而中國則是壽險當先,其次財產險,健康險後來居上。在美國,每年超過1萬億美元保費來自健康險(含僱主醫保、個人醫保等),佔總保費近一半。剩下的一半里,財產險(車險、房險等)和壽險/年金各約佔一半。因此美國保險業很大程度上受醫療費用趨勢影響。而中國的情況是壽險+年金過去長期佔據大頭,近年約佔總保費的60%左右;財產險佔比約30%;健康險雖增長迅猛但目前體量約佔17%仍相對較小。這意味著中國保險業更依賴人身險(壽險/年金)的發展,對醫療險的依賴度則遠低於美國。另外,美國壽險市場以風險保障型產品為主(例如定期壽險、團體壽險),而中國壽險市場儲蓄理財型產品佔比較高。不過這種差異也在縮小:中國監管正引導壽險迴歸保障,開發純保障型壽險和年金;同時美國也出現壽險與理財產品融合的創新。總體看,中美市場業務結構日趨多元,但美國市場更成熟均衡,而中國市場增速更快、尚在調整最佳化中
  • 增長動力:美國保險市場已相對飽和,增長更多來自存量挖掘創新驅動。例如,透過開發新險種(如網路安全險、氣候指數險)或新的附加服務來創造需求,以及藉助科技提升效率、削減成本促進盈利增長。美國市場的增長和宏觀經濟週期關聯度也高:利率上升助推年金熱賣、就業增長帶動團體保險擴張,反之亦然。相比之下,中國保險市場增長更多是增量驅動,受益於經濟總體增長和居民收入提升的大趨勢。億萬首次購險的客戶湧現是中國市場的一大特點:第一次給孩子買教育金保險、第一次給自己買醫療險的家庭比比皆是,這些新增保單撐起了高增速。同時政策支援(如稅收優惠、政策性保險推廣)也是一劑強心針。可以說,美國靠創新存量提效,中國靠普及率提升擴面,兩者路徑不同。但兩國也有共性的新動力,即科技進步與渠道變革。在美國,數字化銷售、自助理賠已經相當普及;而在中國,網際網路巨頭和保險科技公司也深刻改變了產品設計和銷售方式(比如線上化的百萬醫療險、透過微信就能幾分鐘買保險等)。年輕一代消費者崛起讓中美保險公司都意識到,不擁抱數字化就抓不住明天的客戶。
  • 社會與風險因素:美國和中國的保險業都面臨老齡化、氣候變化等共同挑戰,但具體影響有所不同。美國早在上世紀就進入老齡社會,如今養老金和長期護理險需求非常旺盛,但也倒逼保險公司設計更靈活的養老產品、提供包括投資理財在內的一站式方案。中國則是近年才步入深度老齡化階段,養老產業和保險的結合剛起步,未來發展空間巨大。另外,醫療費用高漲是兩國共同的問題:在美國體現為健康險保費年年漲,在中國則推動更多人購買商業醫療險以彌補社保不足。再看自然災害和氣候風險,近年美國颶風、野火損失慘重,保險賠付壓力山大,直接影響財險公司的經營策略。而中國雖也有洪水、颱風等災害,但由於保險覆蓋率較低,每遇巨災往往出現巨大的保險缺口(損失大部未獲賠付)。這既暴露不足,也提示機遇。
總的來說,中美保險市場一成熟一新興,各有痛點也各有長處。美國擅長精細化運營和產品創新,中國具備龐大的人口和科技後來居上的優勢。在全球化背景下,兩國保險業也在相互學習:美國同行關注中國移動支付和數字平臺上的保險爆發式增長,中國同行借鑑美國成熟險種的管理經驗。可以預見,未來中美保險市場將在競爭中取長補短,共同成長,為全球保險業的發展提供雙引擎。
我們是一家位於美國本土的獨立第三方保險經紀公司,為全美各州和海外高淨值人士提供專業服務。
業務諮詢,商務合作請新增微信adafinance4u 或掃描下方二維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