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公里長的鋼鐵坡道從地面長出,通體深棕,足足有十幾層樓高。
蚊香盤、旋風土豆……跑來打卡的人們把各種各樣的外號送給了它。
而這座風格獨特的建築,出自義大利建築師喬瓦尼·普拉澤之手。

▲©Spicky
對於這座建築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的大火,喬瓦尼非常好奇,也有點意外。
秋日的上午,他再度來到上海。當聊到“大螺旋”在網路上被熱議,老喬更是會心一笑:“我覺得這很好,因為大家很喜歡它。”

在這場持續一整個小時的深度對話裡,他思維敏捷,卻時刻流露著對於建築的情感。
用4年的時間,喬瓦尼和Archea事務所做出了這樣一座“充滿情緒”的辦公樓,再度為無數人所矚目。

用4年時間
在上海畫下大螺旋
遠眺“大螺旋”,宛如中式傳統流蘇造型的屋頂,從大樓之上輕輕垂下。
而它的背後,一條深棕色的螺旋坡道不斷上升,連線地面與空中花園。
這座造型奇特,卻又不失典雅的建築,是華東電力設計院(ECEPDI)的新辦公大樓。今年剛落成之時,外灘君便曾前去到訪,不少人站在上面,吹風散步,好不愜意。

而在大樓的總設計師喬瓦尼眼中,這個作品,其實是一場對中國和義大利文化的共同致敬。
“聖母百花大教堂啟發了我。”
佛羅倫薩是文藝復興之都,提香、拉斐爾、布魯內列斯基……無數的畫家和設計師們,用他們的作品思考著自然與人間。
而在喬瓦尼眼裡,哪怕過去了幾個世紀,這些靈感依舊能夠在建築中綻放光芒。

▲©Spicky
“所以當我們贏得(大樓的)設計競賽時,我們的出發點是——如何更好地去詮釋中國建築和佛羅倫薩建築。”
喬瓦尼和Archea更希望的,是用一種現代的方式,來展現屬於中國的特色。
“大樓的外形非常簡單,一個方形的盒子。但最上端的吊頂,就好像傳統中式建築的飛簷。”
“而從下面看起,整棟大樓向上延展,波浪形的線條就像雲朵一樣。”

▲©Spicky
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或許要屬被大樓主體懷抱的“大螺旋”。
“就好像文藝復興的那些宮殿,它們向高處發展,並且能將陸地和天空連線起來。其實這種思維,在中國的文化中也很重要。”
用什麼才能產生這樣的共鳴,喬瓦尼的答案是:尺寸、形態、材料。
就這樣,一棵“大樹”開始在他的腦海中生長。

這條1公里長的螺旋坡道,全部使用棕色的耐候鋼製作而成,全高達到了88米。從地面出發,能一直走到大樓頂端的空中花園。
“它就像是樹幹,只有一箇中軸,向上延展。那些棕色的裝飾柵欄,也如同大樹的枝丫,這是一種與大自然的融合。”
從2020年8月工程開始,到今年4月最終落成,大樓的建造僅僅花費了不到4年的時間。如果考慮到中間疫情的耽擱,效率更稱得上驚人。

而亮相之後,這座“大螺旋”立馬就引來了無數人的關注。儘管並非景點,但跑來打卡的遊客依舊絡繹不絕。
“當建築第一次卸下腳手架,讓我們看到它全貌的時候,一種強烈的情感開始湧上我的心頭。”喬瓦尼說。
“我覺得,這就是一座很好的建築。”

每次來中國
我都能看到新東西
喬瓦尼與中國的聯絡算得上深厚,這次來上海,是他時隔4個月的再度到訪。
從機場到市區的路上,車子駛過南浦大橋,他的目光凝視著黃浦江兩岸的上海天際,久久沒有移開。
這座新生的“大螺旋”,是他和這座城市的最近一次碰撞,但老喬和上海、和中國的緣分,比這還要早得多。

“我們(在中國)工作很長時間了,北京的辦公室,到現在已經差不多有20年了吧。”
他說自己還記得剛來的時候,中國的建築設計已經非常成熟,但現在,情況又大有不同。
比如“大螺旋”的建造方案,當然也經歷了反覆的切磋,但喬瓦尼說,他身為一個建築師的大部分想法,在這裡都得到了實現。

“(負責人)和我講:沒關係,你朝著這個方向走就可以,我喜歡你的思路。”
老喬感慨地說:“走進大樓,我自己都會被感動。”
而建築的細節之外,喬瓦尼感受最深的,是中國城市發展的變革——一場從高度到廣度的變革。

2010年的上海世博會,他設計了通體白色的Pavilion B3場館。依然是簡約的長方形設計,但它的內部沒有一根柱子,光線從屋頂的天窗自然灑入室內。
14年後,這座建築依然作為世博園區的一部分站在黃浦江畔。
“當年我參與設計的時候,就聽說這會是一座臨時的建築,但我沒想到,過去了這麼久它依然存在。”
“這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很大的驚喜,因為我知道中國人民都很喜歡這個作品。”

正因如此,在老喬的眼中,中國社會對於建築的觀念,正在發生一些變化,而且,是好的變化。
“我知道,中國前些年一直在建造高樓,有很多著名的大樓,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
這幾年他再來中國,沒有看到更多的大廈,而是看到了更多的“人”。而人們追逐的建築,也不再只有更高、更雄偉。
一個更加富有生活氣息的社會開始生長:花園、坡道和樹木隨處可見,大家在街道、廣場、小巷之中穿梭,就好像冒險一般。

“我覺得,這才是一個正確的方向,建築並不需要有多高,合適的尺度才更關鍵。”喬瓦尼說。
他談起自己在北京的經歷,衚衕裡的生活非常熱鬧。在他看來,這才是一種屬於城市的力量,它看似古老,卻充滿活力。
“人們需要待在一起,而不是僅僅在高樓大廈裡,”
“(那樣的話)我們與其他人之間,怎麼產生關係?”

用陶器做建築
在“斷橋”上親吻
Archea在佛羅倫薩的工作室,就坐落在穿城而過的阿爾諾河旁。
有時候喬瓦尼會出去散步,聖母百花、喬託鐘樓、烏菲茲……每當路過城中的地標,他都會為前人的情懷所感觸。
“如果說我從文藝復興裡學到了什麼知識,那就是,如何才能賦予建築以情感。”他對我說。

柯布西耶也給了他很多思考,這位建築大師曾說過:建築,正是光線之下的華麗而富有情感的空間。
以此為靈感,老喬在全世界做出了眾多動人心絃的作品。

▲©Pietro Savorelli、Cristiano Bianchi
2015年,他和Archea在湖南醴陵完成了世界陶瓷藝術城。
這是一個思路非常開放的任務,怎樣用最合適的方案,來展現陶瓷的魅力,反倒成了一個難題。
但喬瓦尼最後的作品,看似信手拈來,卻渾然天成:“我們去買了陶器,做了一些組合,對他們說:這就是我們的設計稿。”

▲©Pietro Savorelli、Cristiano Bianchi
所有的建築,都彷彿是陶罐、陶碗的再現。高一些的是酒店,矮一些的是博物館,中間還有辦公樓作為點綴,在十種顏色的搭配中,熠熠生輝。
穿越其中,一種無與倫比的情感連結油然而生。

▲©Archea Associati
2023年,他在越南設計了一座特別的“KissBridge”。用老喬自己的話說,這是一個“帶點瘋狂的專案”。
橋面自兩端向中間連線,但直到最後也沒有碰到一起,最終相隔了30釐米。
這個設計的靈感,來自於梵蒂岡城的西斯汀教堂中,米開朗基羅畫下的《創造亞當》。兩隻手相近,但並不觸碰。

12月31日,一年中的最後一天,西下的夕陽會正好落在橋樑中間。不少人藉此機會來這裡打卡,情侶和愛人們紛紛擁抱、親吻。
畢竟人間的故事,終究與上帝和亞當不太一樣。哪怕在一座“斷橋”之上,我們也能觸碰彼此。

▲©Archea Associati
這也正是建築師喬瓦尼所希望的——我們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都能去找尋情感的意義。
“我堅信,一個好的建築,總能給人們帶來一些情感上的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