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選圖片▲立即收聽

文 / 巴九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

所有車企,都需要重新理解中國市場。因為它既重要又殘酷,事關生死。
2024年,一直將中國視為搖錢樹的德系三大豪車品牌賓士、寶馬、奧迪(以下簡稱“BBA”),遭遇集體下滑。
賓士在中國交付了71.4萬輛新車,同比下滑6.7%,成為全球降幅最大的單一市場。寶馬在中國交付71.45萬輛新車,同比下滑13.4%,中國市場也是寶馬全球下滑幅度最大的區域。奧迪在中國市場共交付超64.9萬輛汽車,同比下降約11%。
另外,來自德國的保時捷,其在華的銷量,已經連續三年下滑,去年銷量為5.69萬輛,下滑幅度達到28%。中國,也曾是保時捷最大的市場。
本田、豐田、日產三大日本車企去年在華銷量也出現下滑,三者同比分別下滑30.9%、6.9%、12.2%。燃油車時代的技術以及規模優勢正在逐漸消失。

新能源汽車生產
中汽協資料顯示,除韓系品牌銷量微增外,德系、日系、美系、法系汽車品牌銷量在去年均呈兩位數的下降。
歷史轉折裡,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2024年,國內汽車產銷量雙雙突破3100萬輛。中國本土品牌的銷量在增長。乘聯會資料顯示,去年自主品牌零售份額同比增長8.6%。而新能源乘用車滲透率連續多月突破50%,去年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里程碑:年產量首次突破1000萬輛,成為全球首個新能源汽車年度達產1000萬輛的國家。

2024年11月,中國新能源汽車迎來里程碑
下一個里程碑還在路上。英國《金融時報》在一篇文章中稱,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將首次超越燃油車,這將是歷史性的轉折。
但局勢複雜多變,隱憂浮現,沒有人能高枕無憂。
車企們都討厭侵蝕利潤與品牌形象的價格戰,但又不得不捲入其中。據統計,去年全年降價的車型數量為227款,遠超2023年的148款和2022年的95款。2025年開年,價格戰硝煙繼續瀰漫,各大車企又推出優惠政策,搶奪市場份額。
行業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局面,去年全行業利潤同比下滑8%,汽車行業利潤率4.3%,跟下游工業企業利潤率6%的平均水平相比,這個數字仍偏低。
一個字,卷。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車企們紛紛探索新路徑——透過業務調整、跨界合作以及大整合的方式,降本增效,在電動化與智慧化的殘酷賽道上,形成攻守同盟。
德國的大眾、博世、大陸集團等汽車以及零部件集團陸續宣佈裁員以及業務調整。而美國的通用和福特,攜手深化合作,以降低電動汽車研發技術成本。
去年底,為了應對特斯拉以及中國電動車企的競爭,來自日本的日產、本田兩大巨頭宣佈展開合併相關事宜的談判,力圖整合雙方資源,打造全球第三大汽車集團。今年2月,兩大央企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釋出重組公告,媒體分析稱,如果重組完成,新實體有望成為中國第一,全球第五大車企。
更早開展整合動作的,是吉利集團旗下的極氪、領克。
2024年9月,吉利控股釋出《台州宣言》,提出“堅定不移地推進內部資源深度整合和高效融合,進一步明晰各品牌定位,理順股權關係,減少利益衝突和重複投資,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去年11月14日,吉利控股集團宣佈對兩大品牌進行整合。

領克成立於2016年,是吉利佈局高階的一顆重要棋子,它燃油車起家,後來也進入了混動領域。極氪成立於2021年,定位是全球豪華科技品牌,曾創造出新能源車企史上最快IPO的紀錄。

2025年CES展上的極氪
今年2月14日,極氪智慧科技有限公司、吉利汽車控股有限公司分別釋出公告,宣佈極氪完成領克收購以及注資事項,完成後領克51%權益歸屬極氪,49%權益歸屬吉利汽車,領克成為極氪非全資附屬公司。極氪科技集團也正式成立。這是一家主打高階豪華新能源汽車的集團。
僅用三個月,極氪、領克就以閃電般的速度,完成了戰略整合。
汽車行業的諸多案例表明,合併的構想雖然很美好,但常常敗於殘酷的現實:業務模式的不相容、企業文化的衝突與不平等、高層領導的不配合。
一個明顯的案例就是日產、本田。就在極氪、領克完成整合的前一天,即2月13日,本田、日產宣佈,終止經營整合的談判。
在合併談判之初,雙方的想法是建立一家控股公司,將兩家公司整合到這家控股公司旗下。本田市值是日產的5倍,且財力厚實穩健,而日產相對弱勢。在談判中,本田為了推進決策效率,要求日產成為其子公司。這引起日產的不滿,認為失去了品牌自主權。
僅用了一個多月,整合計劃流產。在新能源浪潮面前,老牌燃油車企曾經的地位和榮光,成了阻礙和歷史負擔,影響了整合。
為何極氪與領克合併順利,而本田、日產合併卻談崩了?
這大概是源於控制權與股權結構的根本差異。極氪與領克同屬吉利旗下,兩個品牌的合併,本質上是集團內部資源的重組,管理層一旦形成共識,決策路徑短,執行力快,阻力小。
而本田、日產為獨立企業,合併涉及複雜的股權分配和管理權爭奪,又牽扯到海外市場、員工利益等多方訴求,複雜的利益鏈條決定了談判的難度,而當雙方存在根本分歧時,又缺少頂層權威的協調與拍板。
日產前CEO卡洛斯·戈恩本來就對合並感到悲觀。他說:“日產和本田合併這是孤注一擲的舉動,並非一筆務實的交易,因為兩家公司之間很難找到協同效應,兩家公司幾乎沒有互補的地方,它們在同樣的市場上運營,產品幾乎相同,品牌也非常相似。”
極氪與領克的合併,則是看到協同效應的廣闊前景。
極氪設計完成了全世界第一個智慧電動車的架構,即浩瀚架構。擁有這個架構,就意味著擁有了汽車設計的底層能力,可以在此架構上開發出數十款、數百款甚至上千款車型。另外,極氪還擁有三電優勢以及成體系的研發能力。

消費者正在車內體驗
而領克擁有成熟的混動技術、安全及賽道基因。整合技術,各取所長,相互共享,這避免了重新“造車輪”,也避免了無謂的內耗和無效開發。
在內部看來,這有利於形成鮮明的核心技術優勢——最強的純電+最強的混動。
合併後,兩個品牌重新進行定位,極氪主攻30萬元及以上市場,以中大型車為主,中型車聚焦純電,大型車聚焦超級電混。領克主攻20萬元及以上市場,小型車聚焦純電,中大型車聚焦混動。
據公司的預測,合併後,聯合採購合併BOM成本將降低5%—8%,生產製造節約3%—5%,研發投入將節省10%—20%,研發費用率預計從11%降到6%,管理費用節省10%—20%,其中,銷管費用率預計從11%降到8%。

整合後的極氪科技集團,目標是2025年實現40%的增長率,達成71萬輛的年度銷售目標,成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BBA。未來兩年內,成為年銷百萬輛級、全球領先的高階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
它自然是看到了某種可能性以及自身的潛力。
首先,是雙品牌積累的厚實家底,去年極氪銷量為22.21萬輛,同比增長87%;領克年銷量超過28萬輛,同比增長約30%,兩個品牌的合計銷量,突破了50萬輛。其次,BBA去年在華都呈下滑趨勢,銷量最高者,也就是71萬多輛。

南沙汽車碼頭,汽車裝船出海
極氪科技集團需警惕“整而不合”帶來的隱性成本,還需要做好內部流程的高效磨合與雙品牌資源的調配,而這一切,都取決於組織的管理能力。
目前,集團內部正在推進新一輪的管理變革,從產品研發協同、製造體系革新、使用者運營升級、智慧體系突破四個方面入手,解決痛點,以確保組織的扁平高效、資源與人才的精準匹配,並激發組織的活力與耐力。
這套管理改革,總結起來,核心就三句話:
◎ 第一,拆掉組織部門的籬笆牆,產品從研發到賣出去的全流程,所有部門(設計、生產、銷售)必須像接力賽一樣協同作戰,不能各幹各的。
◎ 第二,成立獨立的AI部門,用AI系統監控全流程,自動做分析、抓漏洞、提方案。
◎ 第三,減少內耗,讓牛人和團隊敢於折騰,別被流程憋死。
福特T型車的流水線、豐田的精益生產體系,都曾經是商業史上的經典管理變革案例。它們反覆驗證了一個道理:任何生產體系、管理的變革,都是人類認知系統升級的產物,也只有依賴人才,才能將這些變革轉化為生產力。
當變革與人的認知不匹配時,系統可能崩潰;當兩者共振,則會爆發驚人的能量。
極氪也一直在搭建人才吸引機制。
它倡導“問題文化”,公司強調說真話,不迴避問題;管理團隊以身作則,創辦“裸心會”和“不氪套” ,建立反饋通道,讓說真話變成可執行的制度,每個員工都可以就公司業務提出意見。
再比如,它設定了靈活的作戰組織“X-Team”,以戰略性攻堅目標或挑戰任務為驅動,臨時組建作戰單元,自己定目標、分任務、管進度,達成目標即可獲得獎勵。
不過,BBA作為豪車品牌,距今也有百年曆史,它們在大風大浪中向全球擴張,逐漸積累起了品牌和客戶。
相比之下,極氪還太年輕,在對手層出不窮的激烈競爭環境裡,它需要時間,實現差異化的突破,搶佔消費者的心智。
周鴻禕賣掉邁巴赫時說,過去定義豪車的標準,要被中國新能源車顛覆。而定義豪車的一個新標準,就是智慧化。極氪科技集團CEO安聰慧在去年年底坦言,在智慧化的投資與研發方面,公司起步較晚。
但它正在追趕。
公司自研的浩瀚智駕,在去年全力投入AI端到端的大模型研發中,到年底已經在全國範圍推送了不依賴地圖的無圖城市NZP智慧駕駛功能,實現了只要有路就能開啟智慧駕駛的目標。
極氪智慧座艙團隊已完成旗下自研的大模型與DeepSeek-R1大模型的深度融合。在今年4月的上海車展上,它還將展出搭載L3級別智慧駕駛技術的SUV車型等。

極氪汽車5G智慧工廠
中國車企,多有做高階豪華品牌的夢想,因為它不僅代表著一家企業的高附加值與技術實力,也代表著一個國家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藉助新的技術浪潮,中國的汽車工業尋找到超車機會,像極氪科技集團這樣的高階豪華新能源汽車集團已經開始崛起,並爭奪起豪車的話語權。
戰火,只會越來越激烈。

本篇作者 | 馬淚淚 | 責任編輯 |何夢飛
主編 |何夢飛|圖源|VCG

2025年3月7日—3月9日去山西祁縣,和吳老師一起從跌宕的歷史長河中,立足當下找到未來的確定性。
點選下圖▼立即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