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線城市的二手房正在失去“流動性”,徹底成為“不動產”

導語
是誰讓三四線二手房“凍成冰”?
來源:樓市新觀
三四線城市的二手房市場正在經歷一場前所未有的“流動性寒冬”。
2025年3月最新資料顯示,三四線城市二手房掛牌量同比激增42.3%,但成交量同比暴跌21.6%,平均成交週期延長至108天——
這意味著一套房子從掛牌到賣出,需要整整3個半月,而核心城市的平均週期僅為45天。當“不動產”真的變成“不能動的財產”,這場危機的本質正在浮出水面。
徐州、洛陽、株洲等典型三線城市,二手房掛牌量普遍突破5萬套。
以河南南陽為例,這個常住人口970萬的農業大市,2025年3月二手房掛牌量達8.7萬套,較2020年增長210%,相當於每100戶家庭就有12套房子在出售。
更極端的案例出現在資源型城市:遼寧鞍山因鋼鐵產業萎縮,城區二手房掛牌量達6.2萬套,
佔全市住房總量的18%,部分礦區家屬樓掛牌量甚至超過房源總數的40%,“樓上住人、樓下貼滿售房廣告”成為常態。
然而,成交資料卻冰冷刺骨,讓廣大房東感到絕望。
湖北宜昌2025年一季度二手房成交僅1200套,較2019年同期下跌63%;
山東聊城月均成交不足800套,而當地中介門店數量從2018年的300家銳減至120家。
貝殼研究院監測的100個三四線城市中,78個城市2025年二手房成交量創近五年新低,其中23個城市月均成交不足300套——這意味著當地中介平均每週只能賣出1套房,很多經紀人轉行送外賣。
河北保定一套130㎡的學區房,2017年峰值時掛牌120萬元,2025年降至65萬元仍無人問津,業主無奈在朋友圈自嘲:“房價跌回2015年,房貸還剩20年。”
湖南衡陽某新區樓盤,2019年開盤價7500元/㎡,如今二手房掛牌價普遍在4500-5000元/㎡,部分急售房源甚至降至3800元/㎡,低於建安成本。
最觸目驚心的是東北小城:黑龍江鶴崗某新建小區,一套70㎡的電梯房掛牌價僅8萬元,單價1142元/㎡,相當於每平米價格不及一杯中檔奶茶。
鏈家資料顯示,三四線城市二手房議價空間普遍擴大至15%-20%,2025年一季度“價格跳水”房源(較上次掛牌降價10%以上)佔比達37%,較2023年增加22個百分點。
更嚴峻的是,銀行對三四線二手房的“歧視性政策”加劇流動性危機:
某國有銀行已將房齡超過10年的三四線二手房抵押率降至30%,且利率上浮15%,導致80%的購房者無法獲得貸款,只能全款購買——
而這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僅3萬元的三四線城市,幾乎等同於關上交易大門。
是誰讓三四線二手房“凍成冰”?
1.人口“抽血式”外流,需求端徹底崩塌
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2010-2024年,全國262個三四線城市中,147個城市出現人口淨流出,累計外流規模超3000萬人。
南陽、駐馬店等勞務輸出大市,近五年戶籍人口減少65萬、48萬,相當於每年流失一箇中等縣城的人口。
更直觀的是教育資料:湖北荊州幼兒園在園兒童從2015年的28萬銳減至2024年的19萬,降幅達32%;
河南周口小學數量從897所減少至682所,反映出適齡兒童隨家庭外流的殘酷現實。
人口流失導致住房供需關係徹底逆轉。2015年三四線城市住房套戶比為1.05,基本平衡;
2024年飆升至1.32,遠超1.1的國際合理上限,部分城市如山西臨汾、甘肅慶陽套戶比達1.5,意味著每100戶家庭擁有150套房。
而新增需求近乎枯竭:2025年三四線城市新婚登記人數同比下降18%,住房剛需較2017年峰值減少40%。當“接盤俠”越來越少,二手房自然淪為“燙手山芋”。
2.新房市場“降維打擊”,二手房毫無還手之力
三四線城市新房市場的“價格屠刀”直接砍向二手房。安徽阜陽某新盤2023年均價8500元/㎡,2025年推出“首付5萬住三房”活動,折後均價6200元/㎡,比周邊10年房齡的二手房低1500元/㎡;
江蘇鹽城某國企開發商為回籠資金,推出“買房送車位+裝修禮包”,相當於房價直降12%。新房不僅價格更低,戶型設計也全面碾壓:
三四線二手房普遍是“手槍型”暗衛戶型,而新房標配南北通透、雙陽臺,某聊城購房者直言:“同樣80萬,新房能買120㎡,二手房只能買90㎡老破小,傻子才選後者。”
開發商的“飢餓營銷”更讓二手房雪上加霜。江西贛州某新盤開盤時僱人排隊製造熱銷假象,當天簽約率達70%,而周邊二手房門店整整一週無人問津。
資料顯示,2025年三四線城市新房成交佔比達78%,較2018年提升25個百分點,二手房市場被嚴重擠壓。
更致命的是,新房附帶的“隱性福利”——如優質學區、品牌物業——讓二手房毫無競爭力:
湖北宜昌某重點小學劃片範圍調整,導致周邊二手房價格一夜暴跌10%,而新房專案卻因“自帶名校分校”逆勢熱銷。
3.棚改後遺症爆發,投資客“割肉大逃亡”
2016-2018年棚改貨幣化催生的投資潮,正在三四線城市引發“拋售海嘯”。山東菏澤當年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達95%,大量拆遷戶手握現金湧入樓市,2017年房價同比上漲40%,吸引鄭州、濟南投資客批次買入。如今這些房源集中上市,2025年菏澤二手房掛牌量達7.3萬套,較2019年增長3倍,其中40%房源登記原因標註“投資止損”。湖南株洲某投資客透露:“當年買了3套,現在每月還房貸2萬,租金才3000,只能降價甩賣,每平米虧2000元也要跑。”
更嚴重的是“連環拋售”效應:當某小區出現幾套低價房源,周邊業主恐慌性跟進降價,形成踩踏。江蘇泰州某安置小區,2024年10月一套80㎡房源以45萬元成交,低於市場價15%,一個月內該小區掛牌價集體下調10%,但成交量反而下降25%。貝殼研究院測算,三四線城市投資客佔比仍達23%,這些“非自住需求”房源一旦集中拋售,相當於向市場傾倒“流動性炸彈”。
4.政策刺激失效,“救市”淪為“撓癢癢”
儘管三四線城市普遍出臺寬鬆政策,但效果微乎其微。河北衡水將公積金貸款額度從50萬元提高至80萬元,2025年一季度新增貸款僅增長4.7%;江西上饒首付比例降至15%,但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某中介經理說:“首付降了,但收入沒漲,月供壓力還是大,不如再等等。”
最尷尬的是,三四線城市財政乏力,無法像核心城市那樣提供真金白銀的補貼:浙江金華給新房購房者每平米補貼800元,帶動成交激增50%,而河南商丘財政只能拿出500萬元補貼,平均每套房子僅補1500元,購房者戲稱“還不夠請中介吃頓飯”。
銀行的“惜貸”政策更是雪上加霜。某股份制銀行內部檔案顯示,2025年三四線二手房貸款不良率達2.8%,是一線城市的3倍,因此將審批門檻提高至“本地戶籍+穩定工作+首付40%”,導致符合條件的購房者不足兩成。政策失靈的背後,是三四線城市房地產的“底層邏輯”已變——過去靠棚改、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難以為繼,而人口、產業的空心化讓政策失去發力支點。
5.持有成本飆升,“負資產”陷阱顯現
越來越多三四線業主發現,房子正在變成“花錢的無底洞”。物業費年均上漲8%,湖北宜昌某小區物業費從1.2元/㎡漲至2.1元/㎡,漲幅達75%;房產稅試點雖然尚未全面鋪開,但重慶、上海的經驗顯示,三四線城市多套房業主稅負增加23%-45%,一套市值50萬元的房子年繳稅約5000元。更隱性的成本是房屋老化:湖南衡陽某15年房齡的電梯房,2024年更換電梯鋼絲繩花費12萬元,每戶分攤8000元,而該小區房價不過4500元/㎡,業主抱怨:“修電梯的錢夠買1.7㎡房子,不如不修了。”
租金回報率更是慘不忍睹。三四線城市平均租金僅15-20元/㎡/月,一套100㎡的房子月租金1500-2000元,而房貸、物業費、稅費等月支出達3000元以上,形成“租金覆蓋不了月供”的倒掛局面。四川南充某業主算了筆賬:“貸款買的二手房,現在每月倒貼800元,賣又賣不掉,只能斷供,反正房子不要了。”2025年三四線城市房貸斷供案件同比增長65%,銀行無奈加大法拍力度,而法拍房又進一步拉低市場價格,形成惡性迴圈。
普通購房者如何在“冰封市場”中求生?
1.識別“偽流動性”城市,避開三大陷阱
遠離“單極依賴型”城市:遼寧盤錦依賴石油、內蒙古鄂爾多斯依賴煤炭,這類城市產業衰退直接導致人口外流,二手房掛牌量三年翻兩番,卻無人接盤。
警惕“規劃透支型”新區:河南某地級市規劃的“高鐵新城”,5年投資200億元,建成10萬套住房,但入住率不足30%,二手房價格較市區低40%,且無人問津。
放棄“人口負增長”縣城:資料顯示,人口連續5年淨流出的縣級市,二手房流動性風險比人口增長城市高7倍,如河北定州、山東膠州等縣市已淪為“住房殭屍市場”。
2.三類“抗跌型”資產仍有機會
區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段:洛陽、襄陽、惠州等經濟強三線城市,依託產業叢集和人口吸引力,二手房成交週期比普通三四線城市縮短50%。襄陽樊城區優質學區房,2025年成交價較2023年微漲3%,成為少數逆勢保值的板塊。
都市圈輻射區的“睡城”:長三角的崑山、珠三角的中山,雖為三線城市,但承接核心城市外溢需求,二手房掛牌30天內成交率達45%。崑山花橋鎮某小區,上海通勤族購房佔比達60%,房價較2020年上漲12%。
稀缺資源配套房:安徽黃山景區周邊、海南三亞非核心區,憑藉旅遊資源吸引養老、度假需求,儘管整體市場低迷,這類房源成交量仍保持穩定,租金回報率達2.5%,高於三四線平均水平。
3.實操指南:三招提高二手房流通性
“降維改造”提升競爭力:將老破小翻新為“網紅裝修”,徐州某業主花費8萬元改造60㎡二手房,增加開放式廚房、智慧家居,掛牌2周即成交,價格比同小區毛坯房高15%。
“以租養貸”過渡週期:與品牌長租公寓合作,將房子託管5年,雖然租金回報率僅2%,但能覆蓋60%的月供,避免斷供風險。成都某業主透過此模式,成功將掛牌1年的房子轉為租賃,等待市場回暖。
“曲線救國”置換策略:先將三四線房產抵押,湊首付到核心城市買新房,用核心城市房產的增值覆蓋三四線虧損。貝殼研究院資料顯示,2025年三四線業主置換到二線城市的比例達18%,其中70%實現資產淨值增長。
這場流動性危機,本質是中國城鎮化“質量革命”的代價。當人口加速向19個城市群集聚,200多個三四線城市正在經歷“收縮型城市”的陣痛——就像美國鐵鏽地帶的底特律、日本北海道的釧路,房產價值最終由“人”和“產業”決定。
國家發改委最新規劃顯示,未來將重點發展50個左右的中等城市,這意味著部分三四線城市將迎來“分化機遇”,而絕大多數缺乏產業、人口的城市,二手房市場可能長期低迷。
對普通購房者而言,必須認清一個現實:三四線城市的房子,早已不是“穩賺不賠”的投資品,而是需要精挑細選的消費品。如果你是自住,優先選擇配套成熟、人口穩定的老城區;如果你是投資,勸你儘早放棄——畢竟,當一個城市每年流出數萬人,再多的政策也託不起房價的“地心引力”。
站在2025年的節點回望,三四線二手房的流動性崩塌,或許正是中國房地產“去泡沫化”的必經之路。
當潮水退去,只有真正有人住、有人愛的房子,才能在市場中站穩腳跟。
這不是危機,而是樓市迴歸理性的開始——只是,這個過程註定伴隨著無數家庭的資產重構之痛。
推薦閱讀:
1、國產“愛馬仕”,拿下一線貴婦
2、全球大通縮,來了?
3、催生娃“無效”後,國家動真格了
4、特斯拉的麻煩不只是馬斯克
5、中國最大忽悠,又搞到錢了
——END——
【PS:點選詳情可檢視內容】
點選微信小程式👉:"報告搜一搜";免費下載各行業研究報告pdf和word、可視資料、學習資料。提供研究報告、市場研究報告、行業報告、行業研究報告、調研報告、市場調查報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