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瓜片
三四線樓市,已經躺平了?
當北上深杭等城市開始爆發“搶地大戰”,不少二手房業主報價上漲,這裡的樓市卻是靜悄悄,沒有春天的氣息。
事實上,三四線樓市規模的縮水速度,可能比很多人想象的還要快。

煙臺,全國27個萬億級城市之一,三線城市裡的佼佼者。去年GDP增速高達6.1%,超過全國平均水平,猛猛向前衝的架勢。
煙臺樓市,卻是截然不同的景象。
2024年煙臺六區商品住宅(普通住宅+別墅)成交量只有10927套。同比減少了7216套,降幅接近40%。
這樣的成交規模,大致上只相當於一線和強二線城市1個月的體量。

來源:騰策資料
要知道,煙臺樓市已經連續跌了三年。
2021年的時候,年度成交資料還是30279套。也就是說,在短短三年時間裡,成交量“蒸發”了近三分之二。
像這樣的躺平現象,在小城市非常普遍。比如四川南充,去年4月成交量只有312套,平均一天只能賣出10套房。

開發商也在用錢投票。官方資料顯示,2024年1-2月,南充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下降-14.7%。2024年1-11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掉到了-23.2%。
對廣大三四線城市來說,新房還在“插管”,二手房基本已經“拔管”了。
開啟社交平臺,抱怨房子難賣的,相當一部分是來自小城市的業主。
有人大吐賽博苦水,自述在廣東5線城市,放了兩年的房子賣不出去,虧錢賣都沒人問,愁死了。

來源:小紅書
好不容易刷到一個低價賣房的中介,抱著希望上前一問,對方的回答卻讓自己徹底死了心:
縣城不搞哈,縣城房價已經崩掉了,沒法兒賣。

來源:小紅書
比房價下跌更絕望的,是房子失去流動性,真的變成了“不動產”。
在蒐集資料的時候,我還發現,三四線的成交資料真的很難找。有些城市至今連去年的資料都沒公佈。
不少三四線的房產自媒體,生意也沒得做了,釋出頻次漸漸降低,最後直接斷更了。
現實冷冰冰:
拿地蓋房的開發商少了,不再需要那麼多廣告投放了。買房的人也少了,也不再需要那麼多房產資訊和服務了。
曾經,三四線的房地產如同一棵粗壯的樹幹,供起了一座城市的枝繁葉茂。
如今,樹幹已經汲取不到多少養分了。

一二線城市拼命“內卷”,進一步加速了三四線的躺平。
去年以來,一二線城市往樓市投放了不少“核彈級大招”,三四線樓市“躺著也中槍”。
廣州、杭州、成都全面取消限購,深圳部分取消限購,原本緊閉的大門,向全國人民敞開了。首付也打下來了。一套總價300萬的房子,原本首付要90萬,現在只要45萬,上車門檻直接降了一半。
一二線城市鬆綁,如同開啟了巨型抽水機,開始瘋狂虹吸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
成都全面取消限購後,緊接著就是“五一”小長假。有的售樓處直接打出了了“川北(綿陽、達州、南充)專屬團購會,燃購五一”的招牌,擺明了要“搶”下面地級市的客戶。
面對來勢洶洶的大城市,小城市手裡壓根兒就沒有底牌,只能被動扛傷害。救市政策的工具箱,早早就被掏空了。
為了賣房,它們甚至開始出一些“奇招”“怪招”。
工作不好找?沒關係,買套房子就有了。
在四川資陽買房,每個季度都能獲得至少3個就業崗位推薦,還有配套的職業培訓補貼。不想打工想當老闆的,創業擔保貸款也安排上了。

本地人不買房?沒關係,可以讓外地人,甚至外國人來買。
雲南德宏提出,除了要打通東北三省、西部、西北部等重點城市,還要拓展緬甸外銷市場。誰說只有咖啡豆和摩托車能出口,房子也可以。

來源: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
我們都心知肚明,這樣杯水車薪的政策,留不住人,更留不住人買房。
三四線樓市躺平了,開發商為了搏一個未來,也開始“逃離三四線”。
一家來自呼倫貝爾的房企,剛剛闖入杭州拿下板塊“新地王”,溢價率高達65.11%,引發了不小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呼倫貝爾匯嘉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註冊資本僅1000萬元。這規模,妥妥的“踝部房企”。
開發商手裡的資金是有限的,大城市的地價又是昂貴的。在大城市買一塊地,可能意味著在本地少買好幾塊地。
然而,越來越多匯嘉這樣的“踝部房企”,堅定地選擇了逃離。
2006年成立於衡陽的匯方集團,多年來一直深耕本地。2023年匯方集團在衡陽的成交金額為8.46億元,不到“千億房企”的零頭,也屬於“踝部”。
然而在去年年底,匯方集團一口氣拿下了位於梅溪湖二期的地塊,首次把隊伍開進了省城,跟保利、招商蛇口等一眾央企同臺競技。

包括衡陽匯方在內,去年總共有四家外地開發商“首進”長沙,分別是能建城發、常寧永珍地產、四川邦泰地產。
時代變了。
十年前,碧桂園、恒大、綠地為首的頭部品牌大房企,爭相擠進三四線市場,最終深陷泥潭,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而現在,三四線城市的“踝部”民營小房企,正在進軍一二線,上演一齣“層級躍升”的戲碼。

三四線樓市,未來能否鹹魚翻身?有兩座大山,需要跨越。
天量庫存,是壓在三四線城市頭上的第一座大山。
易居研究院《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2024年12月,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存銷比(去化週期)為21.3個月,遠遠超過合理範圍12-14個月。
那些城市的“貢獻”最為突出?下圖裡高高躍起的綠色折線,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三四線樓市,去化週期遠遠超過一二線城市。

衡陽、益陽、湘潭和株洲,是典型的三四線城市。據克而瑞監測,截止去年年底,這四兄弟的商品住宅庫存持續上漲,已經來到了非常不妙的境地——
衡陽和株洲,存量均在200萬方以上,去存週期早超過兩年。湘潭和益陽,去存週期同樣處於高危狀態,明顯供過於求。
房子,實在太多了。

好訊息是,今年以來專項債收儲存量房、存量土地按下加速鍵,終於等到了一絲曙光。
就拿廣東省來說,省內已有15城公告土地收儲計劃,大部分都是三四線城市(惠州珠海雲浮汕尾等),說明去庫存的腳步正在加快。
相比之下,另一個問題則要棘手得多——人口流失。
《中國人口大遷移:3000縣全景呈現》顯示:中國人口流動已從四六分化走到二八分化,越來越集聚化。
15%的三線城市,57%的四線城市,83%的五線城市,86%的六線城市,都在“人口失血”。
人都去哪兒了?聚集到了都市圈。
這一長期趨勢很難改變,這也意味著,三四線城市的購買力還會繼續流失。
由此可見,三四線樓市躺平,或許不是階段性的調整,而是長期的狀態。

不過,對普通人而言,三四線樓市躺平未必是壞事。
相比衣食住行成本高昂的一二線城市,三四線城市踮踮腳能夠到的房價,相對慢節奏的生活,提供了另一種可能性。
特別是有些小城市,十幾二十萬,甚至幾萬塊就能買一套房,為大城市裡卷累了的年輕人提供了一條退路。
社交平臺上,很多10萬以下買房的帖子火了。一條“哪裡可以3-4萬全款買到一房一廳”的帖子,收穫了近2000條回覆討論。
評論區不少人明顯做了功課,“白菜房購買經驗”分享起來有理有據:
養老優選雲南,因為老年人身體扛不住寒冬;
考慮工作的話建議安徽,靠近長三角;
想要四季分明的感受,山東是個不錯的選擇。

來源:小紅書
除了早早走紅的鶴崗、雙鴨山、牡丹江,還有更多城市被提名:山東肥城、乳山、海陽,安徽淮南,湖北潛江,雲南楚雄……
大城市無處安放肉體,小城市無處安放靈魂,早已成為過時的論調。
一二線城市的消費品牌、各類文化活動,主動擁抱下沉市場。生活在縣城的年輕人,家門口不僅有星巴克,也能去音樂節蹦迪。
特別是去年,“奔縣遊”一躍成為文旅消費真頂流,大城市的年輕人一放假都扎堆往縣城跑。(參閱《縣城,正在“接盤”大城市消費?》)
去年國慶期間,一二線城市旅客帶動鄉村遊訂單增長超60%,縣域遊訂單同比增長20%。過年回趟老家,連個預約系統都沒有的18線小縣城博物館,也擠滿了人。
曾幾何時,年輕人抱怨著高房價磨滅了他們的希望。而現在,一套買得起的房子,一座沒那麼卷的小城,反而可以托住年輕的夢想。
規劃 |國家批覆!誰升級,誰降格了
區域 |中國生育第一大省,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