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幹越多,越賺越少?AI內卷讓法國人瑟瑟發抖!

法國經濟形勢雖然不算亮眼,但大家似乎比以往更忙了。
巴黎剛剛落幕的全球人工智慧行動峰會(AI Action Summit)熱鬧非凡,小馬哥在臺上刷足了存在感,彷彿在向世界宣告:AI時代,法國不能缺席! 
這場人工智慧峰會,是否意味著AI正式接管了我們的時代?
當AI闖入法國職場,我們都在擔心些什麼?
最近在法國,關於人工智慧(AI)對職場的衝擊,大家議論得熱火朝天。有人覺得AI像一把高效的瑞士軍刀,能在工作中削減重複勞動、提高生產力;也有人嗤之以鼻,覺得AI的產出不過是“換湯不換藥”,是個沒靈魂的“創意攪拌機”(Magimix)。但不管你怎麼看,這場變革已經悄然改變了我們工作的方式。

從新鮮感到焦慮,AI到底是天使還是惡魔?

還記得ChatGPT剛推出時,那種新奇感嗎?大家爭先恐後地讓它寫文章、編故事、翻譯文件,甚至幫忙改簡歷。但短短兩年,情緒開始變了味。最開始是興奮,接著是懷疑,然後是不安。
法國《世界報》的一項調查顯示,很多法國人從未使用過ChatGPT等AI工具。而即便是嘗試過的人,也有一半覺得沒什麼意思,用了一兩次就放棄了。為什麼?
有些人覺得AI的回答缺乏深度,語言雖然流暢,但總像少了點人情味。“我讓它幫我寫一篇文章,結果看上去很漂亮,但沒什麼靈魂。”一位記者朋友這樣吐槽。還有的則是因為AI“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製造出各種“幻覺”——比如引用根本不存在的學術論文,或者憑空捏造歷史事實。
“這玩意兒就是個‘創意攪拌機’,我們餵它材料,它能快速生成內容,但那些東西真正有價值嗎?”一位藝術創作者這樣評價。
但與此同時,另一群人卻對AI愛不釋手,甚至離不開了。法國18-24歲的年輕人中,幾乎一半的人每天都會使用ChatGPT,尤其是學生,他們用AI來總結文章、生成論文提綱,甚至在考試前用它整理複習資料。一些公司員工則發現AI極大地提升了效率,比如市場營銷團隊可以快速生成廣告文案,程式設計師可以用它檢查程式碼,甚至人力資源部門也在用AI篩選簡歷。

職場的“影子AI”時代:明明用著AI,卻不敢承認?


有意思的是,很多法國公司並沒有正式推行AI工具,但員工們卻已經在悄悄使用它了。
資料揭秘:
  • 48% 的法國員工已經在日常工作中使用 AI;
  • 55% 的法國員工在未獲得公司批准的情況下偷偷使用 ChatGPT;
  • 最常見的用途包括 撰寫郵件、最佳化文件、整理會議紀要,但許多企業對此一無所知。
這種情況被稱為“影子AI”(shadow GPT)。就像當年“雲計算”剛流行時,許多員工私下使用Google Drive或Dropbox儲存檔案,而公司卻遲遲沒有跟進AI的應用,員工們只好自己摸索著用。“有時候,我們甚至不敢跟老闆說自己在用AI,怕被認為是在‘偷懶’。”一位市場推廣人員笑著說。
但有些公司已經開始擁抱AI了:

1、比如法國保險巨頭AXA內部開發了自己的AI助手;

2、法國環保集團 Veolia 採用 AI 進行語音識別和文字轉換,提高資料處理效率;

3、招聘公

司 Adecco 甚至用AI來幫助候選人最佳化簡歷;

4、法國國家就業局 France Travail進行 AI 試點研究,探索 AI 在人力資源領域的應用

這些例子表明,AI已經滲透到法國各個行業,只不過它的應用仍處於“摸著石頭過河”的階段。
為什麼還有很多法國企業不願意公開支援 AI?調查顯示:
  • 害怕 AI 取代員工,導致裁員焦慮;
  • 擔心資料洩露,影響公司機密;
  • 高層對 AI 瞭解有限,無法制定有效政策。

AI真的會搶走我們的飯碗嗎?

當然,這個問題才是所有人最關心的。自從ChatGPT問世以來,各種關於AI“取代人類”的預測層出不窮。
目前,唯一可以確定的是,“人工智慧正在重塑法國的就業市場。” 正如法國經濟、社會和環境委員會(CESE)在2025年1月14日釋出的報告中指出的,某些職業正面臨著更直接的衝擊。
誰最受影響?
  • 行政職員:因為他們的許多日常任務很容易被自動化。
  • 女性員工:她們在高風險職業中的比例較高,例如會計、行政助理、保險經理等。
  • 年輕畢業生:由於剛入職場時通常從基礎、重複性任務做起,而這些工作正是AI最擅長的。

“從金融、採購、法律、客戶關係、營銷,到生產和銷售,沒有哪個行業能夠倖免。”——法國國家法定審計師協會表示。

2024年,麥肯錫釋出報告稱,到2030年,

超過30%的工作時間 可能被AI自動化

法國人工智慧委員會的研究則顯示,

5%的工作崗位

“可以被完全取代”。

高盛研究,全球3億個工作崗位可能受AI影響,其中一部分會徹底消失。

  • 法國媒體公司 Onclusive:宣佈裁員 200 人,因 AI 替代了一部分內容分析師的工作;
  • IBM 和 Dell法國公司:在部分業務中使用 AI 進行最佳化,也裁員數百人。
但也有經濟學家持不同看法。麻省理工學院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達龍·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認為,AI並不會直接導致大規模失業,而是會逐步提高生產力,並催生新的職業。換句話說,雖然有些工作會被淘汰,但也會有新的崗位誕生。
在這裡請聽聽小馬哥的看法👇
問題在於,這種“再平衡”並不是瞬間發生的。法國媒體行業已經經歷了第一波衝擊,比如一些報社開始用AI寫短新聞,導致初級記者的需求減少。設計行業同樣受到了影響,一些公司開始用AI生成海報和廣告,而不是僱傭設計師。
一位廣告公司的員工無奈地表示:“我們提交了一份用AI修改過的廣告方案,客戶竟然選了這個版本,完全沒看出我們做了什麼調整。老實說,這讓我有點害怕。”

AI來了。哪些工作仍然“穩如老狗”?

面對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OpenAI創始人薩姆·奧特曼(Sam Altman)列出了一份“不會被AI取代的34種職業”,這些職業都擁有AI難以複製的核心特質——高度的手眼協調能力、創造力、社交情感智慧和決策靈活性。例如:
🔹 需要精準手工技能的職業
  • 畫家、泥瓦匠、油漆工、裝潢師、汽車維修技師、電工、木匠、焊工、廚師、裁縫、玻璃安裝工等;
  • 這些職業依賴高度的手部精細操作和空間感知能力,AI很難做到精準替代。

🔹 需要強大社交情商的職業
  • 理髮師、美容師、心理諮詢師、護理人員等;
  • 這些職業不僅涉及手工技藝,還要處理複雜的情緒互動,AI無法複製人類的共情能力。

🔹 需要即時決策與高風險操作的職業
  • 運動員、消防員、潛水員、礦工、建築工人、飛機維修技師等;
  • 這些工作往往需要在極端條件下做出快速決策,涉及安全和風險管理,AI無法完全替代。

🔹 創意類職業
  • 設計師、作家、藝術家、導演等;
  • 儘管AI可以生成文字、繪畫甚至音樂,但真正的創造力、審美判斷和文化背景仍然是人類獨有的。

總結:AI無法替代的是那些“獨特的人類技能”——手工精細度、社交情感、創造力、即時決策能力以及應對複雜、不確定環境的能力。

技術焦慮,不止年輕人有,年長員工更難受

AI帶來的職業焦慮,並不僅僅影響年輕人。對於那些已經在職場打拼了幾十年、經歷過好幾輪技術革新的資深員工來說,AI的出現讓他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
一位法國製藥公司的資深職員表示:“一開始是學歷內卷,後來是各種資料視覺化,現在AI來了,連流程圖都能自動生成。我剛學會一個軟體,轉頭就被AI取代了。”
對於年長的員工來說,AI不僅僅是一個“更強的工具”,它是一種讓他們感覺自己“落伍了”的存在。過去,經驗和直覺是職場上的核心競爭力,但現在,一個剛入職的年輕人只要會用AI工具,就能在短時間內趕上老員工的效率。“我已經不想再折騰了,但還是得適應。”他說。

AI時代,我們該怎麼辦?


那麼,面對AI的迅速崛起,我們能做些什麼?
首先,我們要接受一個現實:AI不會消失,它只會越來越強。但這並不意味著人類就毫無價值。相反,AI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它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產出內容、更高效地處理資料,但它無法取代人的創造力、判斷力和人情味。
其次,學習如何與AI合作,而不是抗拒它,可能是我們更好的選擇。
在法國,一些企業已經開始為員工提供AI培訓,幫助他們掌握如何更好地利用這些工具,而不是被它們淘汰。
最後,最重要的是,我們要重新思考工作的意義。人類並不僅僅是生產力工具,我們的價值不僅在於效率,還有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我們的情感和創造力。正如畢加索在傳統繪畫中找不到滿足感,最終創造了立體派;正如愛因斯坦在經典物理學的框架裡感到侷限,最終提出了相對論——人類的意義,不是由技術決定的,而是由我們自己創造的。
AI可能會讓我們一時失去方向,但人類,總會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這就像一張沒有標籤的白紙,上面隱藏著無窮的可能性,但大多數人不知道從哪裡下手。”人機工程學專家 Charlie Madier
-END-
Ref:
https://www.lemonde.fr/pixels/article/2024/09/04/chatgpt-ceux-qui-s-en-servent-ceux-qui-n-y-trouvent-aucun-interet-c-est-le-magimix-de-la-creation_6303947_4408996.html
https://www.lemonde.fr/economie/article/2025/02/06/l-ia-generative-dans-les-entreprises-le-dialogue-social-se-fait-attendre_6534123_3234.html
文|米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