賺人家的錢,還想當人家的爺,世上哪有這麼好的事情?

2024-2025年的跨年夜,我是在香港度過的,總算近距離目睹了傳說中的跨年焰火。這也是我第一次純粹以旅遊目的去香港——以前去過無數次,還長期居住過一次,但都是為了公務,從來沒有好好玩過。在香港盤桓三天,我飛去了泰國,先到蘇梅島、再到曼谷。就在我準備離開曼谷回國之時,大批中國人在泰國受騙、被綁架的訊息炒爆了微博熱搜;幸運的是,我在泰國的六天沒有遇到騙子,可能是運氣好,也可能是我看起來不像特別有錢。

這一路走下來,我最大的感觸是:香港旅遊業乃至整個服務業衰落是活該,雖然近年來的宏觀環境發揮了一定作用,歸根結底卻是香港自己不爭氣。總而言之:
  • 香港服務業者的服務態度極差,不僅是對大陸游客差,對白人也很差。我親眼看見餐廳員工對白人顧客呼來喝去,其實他們對本地顧客何嘗不是如此!整個城市的服務業者,從計程車司機到零售店員,從端盤子的到收銀的,大多抱著一股“老子憑什麼伺候你”的惡毒心態,僅有極少數個案是比較好的。
  • 雖然做了一百多年的英國殖民地,但是大部分香港服務業者的英語水平很差,又不屑於說國語。所以,只有操粵語的顧客能跟他們流暢交流。聽不懂也就罷了,偏偏還容易聽錯,我就曾不止一次被計程車司機送錯地方。
  • 香港土地太狹小,導致酒店極其昂貴且品質相當一般。由於多山,所以不適合CityWalk,對揹包客和有錢遊客一樣不友好。
上述三條,除了第三條是資源稟賦導致的,另外兩條都是自找的。何況香港還擁有全亞洲最貴的物價,拿著這些錢去其他地方不好嗎?我在香港三天,去過感覺最好的餐廳竟然是歐洲人開的,歐洲人對我反而更友好一點。如果一定要給香港旅遊找個優點,就是特區政府的行政能力極強,跨年焰火這麼大的活動,現場井然有序,沒有出任何值得一提的事故。香港服務業的嘴臉有多醜惡,香港特區的公共管理效率就有多高,可惜後者不能抵消前者。
泰國則完全是另一番景象,把服務業做成了一門專業的生意,讓遊客覺得自己花錢是找樂趣的,而不是找不自在的。到蘇梅島的第二天我就很好奇,為何酒店門口負責車輛門禁的服務生都是滿臉笑容,那種笑容好像是發自內心,彷彿為別人提供服務是一件很值得驕傲的事情?有人告訴我,那是因為泰國人人信佛教,而且把旅遊業視為支柱產業云云。至於傳說中的詐騙案,主要還是集中在北部地區以及曼谷等大城市,跑到蘇梅這樣的熱帶海島來騙人,價效比實在太低。所以我在那裡度過的幾天還是非常安全且愉快的。
就在我回國的路上,“韓國人佔領上海”就成了社交媒體的熱搜。我在上海的朋友表示,這絕非誇大其詞,很多網紅打卡點都被韓國人佔滿了,本地人暫時都不太想去。這是我國向全世界倡導“中國旅遊”(China Travel)的第一個重大勝利——就在去年年底,彭博等海外媒體還宣稱“實際拜訪中國的外國遊客遠遠不達預期”;如果韓國人游上海能成為一個轉折點,那是再好不過的。上海也非常適合做這個轉折點,它比香港更宜居,比北京更潮,比東京價效比更高,而且是最早的“遠東第一大都市”。我在上海也生活過幾年,我覺得上海的普通人還是很友好的。在服務業方面,上海能把香港爆成渣,無論質量、態度還是價格!

然而,包括上海在內,所有的China Travel目的地都無法避免一個問題:

外國人不熟悉中國的網際網路環境,

一般也沒有微信、支付寶,這會不可避免地壓制他們的消費傾向,甚至從一開始就打消他們來中國的念頭。中國不但是一個基本上“無現金”的社會,還是一個到處掃碼的社會(付款、點餐、問路、檢視基本資訊),對大部分外國人而言實在過於“賽博朋克”了一點。既然我們希望外國遊客來花錢,就應該解決這些問題,而且有關部門也確實在致力解決了。

不過,好像不是所有人都這麼想;許多人的想法甚至恰恰相反。今天有人給我發了一個近期知乎熱門問答,其畫風令我大開眼界:
問題:如何看待老外在中國有錢難花,外國人在中國的“支付障礙”?
熱門回答1:“俄羅斯二次元填線小兵,花了三天就學會了微博微信小紅書知乎抖音,還學會了如何在境外註冊支付寶微信。我不知道那些想做中國生意的昂撒白皮豬的智商,是不是普遍不如斯拉夫填線小兵。是他們太菜還是故意找茬?”
熱門回答2:“南美雨林裡的那群潤人都知道換點美元路上用,你們這種有錢到中國旅遊的外國精英不知道是吧?”(注:此人錯誤理解了問題,以為老外是不願意換人民幣,而不是不熟悉支付寶和微信。)
熱門回答3:“中國人出國能自適應,為啥外國人來中國不能自適應?難道他們不應該好好反思一下?”
熱門回答4:“外國人來,我們憑啥伺候他們?大清亡了100多年了。”

看到這裡,我不禁想起了整整十二年前,一位香港計程車司機抱怨我:“來香港投資移民的人太多,現在我經常遇到這種說國語的客人,好煩!”(她是用國語發出這種抱怨的。)我試圖對她指出,投資移民的錢是用來建設香港了,而且他們大部分時間不在香港,其實沒有擠佔公共資源,對香港本地人是大好事。計程車司機臉色一變,用粵語不知道嘟囔著什麼,估計是某種罵我的話?

知乎這種已經處於“魔怔狀態”的社群暫且不提,在微博上也充斥著對來上海打卡的韓國遊客不友好的言論。前幾天,我在微博搜尋“上海 韓國人”,隨手就可以發現一大批嘲諷內容:
  • “韓國人平時吃不起水果,到上海自助餐廳大炫西瓜。”
  • “滬爺滬奶的豪車震撼讓韓國人破防了,在社交媒體大罵中國。”
  • “在首爾的富人區也難以見到如此密集的豪車吧!”
  • “給棒子放開免籤真是給他們臉了,滾啊。”
  • “怎麼出現在上海的韓國女人都不整容了呢?難道整容技術倒退了嗎?”

當然,經過這幾天的平臺引導,現在關於“韓國人在上海”話題的微博已經正常了很多。有一條今天釋出的高贊微博說得好:“既然期待韓國遊客來消費,在社媒上流傳對韓國人不友好的言論,而且已經被翻譯到韓國社媒並引發反響,這是禮貌還是不禮貌呢?此類言論有利於對外開放賺外匯嗎?”

社媒歸社媒,上海人民在行動上還是友好的,所謂“爺叔開豪車”主要也是一種無傷大雅的調侃。因為上海歡迎韓國人消費、為他們創造便利、讓他們感到愉悅,所以韓國人留在了上海,而且有向蘇州、杭州等地擴散的趨勢。我倒是非常希望他們來北京,因為北京的線下消費已經沉寂太久了,很多商場的人流量已經低到了讓人不忍心逛的地步。不但韓國人應該來,日本人、美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全世界所有有消費能力的國家的人都應該來,提振中國的消費。

至於這些外國遊客需要什麼便利條件,在合情合理的範圍內,都是應該給他們創造的。就像《讓子彈飛》的那句經典臺詞:

“賺錢麼,不寒磣。”

何況,提供良好的支付選擇、幫他們熟悉國內網際網路環境、在社交媒體上友好一點,這些都屬於正常商業範疇,完全無損國格人格。有些人,尤其是上面提到的那些知乎熱門答主,卻將此視為“伺候洋人”,甚至將遠道而來中國的遊客辱罵為“昂撒白皮豬”,這種寧可我不賺錢、也要讓你不爽的態度,實在令我百思不得其解。

同樣是這群人,平時總是大叫大嚷“不守我們的規矩,就別賺我們中國人的錢”,可以因為任何微小的原因,單方面要求外國品牌、外國公司、外國藝人“滾出中國市場”(注:絕大部分是野生行為,主管部門並未同意)。

在他們看來,只要我花了錢,我就是爺。

雖然這種態度很沒教養、充滿了巨嬰習氣,但還不是完全無法理解——俗話說“客戶就是上帝”,人家賺了我們的錢,理論上確實應該讓我們爽一點,至於到底要怎麼爽則是另一個話題了。

可是現在,我們開啟家門,推出各種免籤措施,歡迎洋人上門送錢了;這群人的態度則是“外國人來中國就該自適應”,“是他們太菜還是故意找茬”,甚至“我們憑什麼伺候他們”,這就讓人有點難繃了。你花錢給人家的時候,你自封為人家的爺;現在你要賺人家的錢,你還是人家的爺?據我所知,目前世界上能做到這一點的人很少,其中的佼佼者是英偉達的黃仁勳;很可惜我們都不是黃仁勳,“既賺錢又當爺”這種思路,此路不通。

不要以為這群人很少、不具備代表性!上面我援引的第一條知乎回答,即“

那些想做中國生意的昂撒白皮豬的智商是不是普遍不如斯拉夫填線小兵

”,最早來自一條熱門微博,原博主是個大V,這條微博被多次截圖轉載,在很多社交媒體平臺都火了。在此,我不想點評“昂撒白皮豬”“斯拉夫填線小兵”等明顯帶有種族羞辱性的說法(一黑黑倆),只想指出幾個令人難繃的點:

  1. 外國人向中國人付錢,是我們做他們的生意,不是他們做我們的生意。敢情在某些人眼裡,不管是我們賺別人的錢還是別人賺我們的錢,都屬於“外國人想做中國生意”,都要拿我們當爺?還是那句話,目前世界上享受“賺錢且當爺”待遇的僅有老黃等極少數人,很可惜,我們不是。
  2. “斯拉夫填線小兵”在短時間內學會註冊微博微信小紅書抖音支付寶,是為了上網當網紅,歸根結底是為了賺錢。一個人為了賺錢,爆發出的主動性是難以估量的;而讓他花錢,還要他學那麼一大堆東西,我覺得世界上還是隻有老黃能做到,要怪就怪我們不是老黃……
  3. “斯拉夫填線小兵”再聰明,短期內也沒法來中國旅遊。“昂撒白皮豬”再蠢,短期內也是來華旅遊的主力軍之一。而且人家既然人傻錢多,明明是最好的服務物件,應該趕緊請進來並且提供足夠多的消費專案,讓他把錢花光。哪有拒之門外的道理?

雖然現在泰國旅遊還處於風口浪尖上,我短期內也不打算再去,但我還是回憶起了在曼谷大皇宮,聽到說中文的泰國導遊的一段很有水平的陳詞:

“你們看到了嗎?那座塔上面,到處是水稻圖案的浮雕,因為泰國自古就是農業國家,水稻是立國之本。現在就不一樣啦!旅遊業變成了我們的立國之本,就是依靠你們這些有錢的老外,到我們這裡來消費、享受,我們給你們提供服務。所以大家一定要玩的開心,有什麼不高興的就講出來!”

如果沒有電詐醜聞,上述陳詞簡直可以記入教科書。其實,導遊的話帶有相當大的誇張色彩,旅遊業對泰國固然重要,卻還沒到“立國之本”的地步。可是誰聽了這話不開心呢?誰不想在愉悅的心情之下,展開一場玩玩玩、買買買之旅呢?這種話我在香港從未聽到過,或許這就是香港旅遊日益衰敗的原因。
更令人遺憾的是:哪怕香港旅遊衰微到這個地步了,至少在跨年那幾天,港島和九龍的外國遊客密度還是遠遠高於國內任何一個城市。要吸引更多外國遊客到中國花更多的錢,我們還有很多需要做的。即便你從事的不是服務業,消費創造的“乘數效應”也會間接地有利於你;除此之外,向外國遊客展示一個開放自信的中國,將有利於我們偉大祖國的方方面面,其影響遠遠超過了單純的經濟層面。
所以,要從哪裡開始努力呢?不如先從“不給人家當爺”做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