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看利伯曼研究英國光榮革命以後300年社會階層變化的時候,曾經看到個有意思的結論。
這哥們說,英國的“中產階級”一次次透過自身努力來到了社會中間層,他們躊躇滿志,對自己的能力和前途充滿信心。
然後這種樂觀情緒就像一股洪流,把他們裹挾著推送到一個新的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洪流中去。在時代洪流過去之後後,他們又重新回到社會底層。
與之相伴隨的就是英國底層社會的民眾普遍都受過良好教育,接受社會主流的核心價值觀,國家實現了的整體進步和發展,英國也進入到發達國家。
最近觀察不少中產家庭也有類似的感受,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中產家庭又重新回到起點,在未來很可能會是常態。
尤其是很多身處中小城市的80後中產家庭,到了他們的孩子這代人之後,如果沒有做好準備這個衝擊可能會更明顯。
01
我們知道,多數60或者70後城市中產之所以有點家底,是因為趕上了國家過去三四十年的高速發展。
這段高速發展期,不光讓大家工作獲得的收入有了大幅增長,而且手裡掌握的資產,價值也有了大幅提升。
因為大家買入的房產,也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收入的水漲船高,在過去很長時間裡價值是不斷攀升的。
這意味著這代6070後的人,雖然在工作初期收入不高,年輕時候手裡也沒啥資產。
但是因為趕上國家經濟的起飛,到了中老年之後收入和資產都有了很大提升。
所以我們看到6070後這代人,只要在城市有個還過得去的工作,基本上就算沒有父母太多支援,生活也還都過得不錯。
但是到了90甚至00後就不一樣了,隨著08年四萬億以後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和房價的上漲。
除了自己特別能幹的那些人之外,年輕一代大多沒有父母的支援,是很難完全靠自己能力買房的。
而60和70後這代人之所以能給孩子支援,是因為他們都趕上國內經濟增速最快的幾十年時間。
這批人收入和資產都隨著年齡增長有了很大提升,最大的受益者就是他們的孩子。
所以這兩代人的孩子工作以後,雖然趕上了房價的快速上漲,但因為父母這輩人已經有點積累了,也可以給他們很多支援。
前兩年不是有個很流行說法,說現在年輕人在大城市買房,是需要六個錢包支援的。
能獲得六個錢包的支援,也是因為他們的上一代甚至兩代,趕上了國家經濟起飛的時期。
現在很多八五後九零後,之所以能在大城市買得起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來源於6070後家長的支援,單靠他們自己的收入是買不起的。
但六個錢包這東西,其實也是特定環境和時代的產物。到了05後一代孩子,這個大背景就基本不存在了。
因為隨著80後新一代家長慢慢變老,孩子慢慢長大之後,我們會看到這代父母支援買房的能力,會遠比不上60、70後的父母。
原因也很簡單,大多數80後家長的資產主要是房子。這輪全國範圍內房產下跌之後,他們手裡的資產是貶值的。
再加上房子現在迭代很快,新一代住宅不管從層高面寬得房率都在持續進步迭代,各方面都是碾壓老房子的。
這就使得80後這代人,手裡的大部分老房子隨著時間流逝大機率是貶值的。
並不像6070後那代人,手裡的房子因為趕上了房地產上行週期,不管大小城市房子好壞,都是持續升值的。
老房子價值持續下行,新房子不斷迭代升級,意味著老換新的能力是減弱的,你要置換是要繼續掏錢的。
02
但是80後這代人老去以後,大多數人本身除去自身養老之外,很可能是沒有多少餘錢,可以支援孩子的。
手裡除了有一兩套房子,大部分人手裡基本上有很大機率是剩不下啥多餘積蓄的。
手裡沒啥積蓄有個重要原因,是因為80後趕上了經濟騰飛的年代,又見證了知識改變命運帶來的人生境遇變化。
所以他們這代人,其實是最堅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但凡有點條件,就無法接受自己的娃考不上大學。
這個信仰使得大多數80後這代人,一路花巨資投入到孩子成長和教育上去卷,大多數人手裡基本沒攢幾個錢。
有時候想想80後這代人挺有意思,感覺可能他們是整體思想鋼印最重,被PUA最厲害的一代家長。
比如結婚的時候講高危孕婦,很多人必須要在35歲之前生娃,懷孕時各種避諱講究。
懷孕以後各種補劑必須吃,各種不能吃的一點不能碰,就連B超做多了都覺得會畸形啥啥的。
生完孩子又要母乳餵養,說一直母乳餵養比奶粉好,用母乳餵養出來的孩子比較健康。
就連出生時間都怕比別人晚了,9月預產期的非要8.31剖腹產,就為了早一年上學。
出生以後又怕比別人落後,幾個月孩子開始早教,從幼兒園開始就一堆手工作業要做。
幼升小到處考或者搖號民辦或者公辦學區房,小學就開始各種補課興趣班。上學以後各種補課就不談了。
大一點又怕自己孩子上不了大學被分流,大家都是各種花錢補課各種卷教育
作業都得家長深度參與,僅僅孩子作業這一項每天就耗掉大量時間和精力。
後面成長過程中還有近視矯正、長慢了可能還要打生長激素、還有牙齒矯正,到了一定年紀會不會厭學,幾乎個個都是檻。
所有人都捲起來了,卷的難度也加倍上升。而且教育上持續的卷,只是其中一部分。
這些東西哪哪都要各種花錢,如果家庭收入不是比較高的話,到孩子卷完教育成年以後,家裡基本是沒太多積蓄的。
03
卷教育出來以後又趕上城鎮化進入尾聲,孩子這代又遇上了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
人口老齡化和生育率下滑,都指向了整體需求的緩慢收縮,這意味著整個社會能提供的工作崗位是緩慢縮減的。
這期間由於小城市的人口在持續流出,越來越多的工作崗位會向那些大城市集中。
而城鎮化進入尾聲,國家經濟體量發展到一定規模慢下來之後,全社會潛在的獲取財富機會和薪資的提升速度也會隨之慢下來。
所以他們孩子這代人長大工作以後,大機率遇到的是相對低的底薪,以及提升緩慢的薪資。
這個階段小城市因為年輕人持續流出,和就業崗位越來越少找工作會變得比較難,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又會流入到大城市工作。
但如果要到大城市生活的話,除了相對低的底薪和緩慢提升的薪資,還要面對的就是價格相對高的房價。
這就導致這批孩子卷完讀書畢業以後,在大城市想買房定居是需要家庭提供更多支援的。
那些沒有家庭原始積累支援的孩子,到大城市純靠個人奮鬥這個階段會很難。
因為相對低的底薪和緩慢提升的薪資,決定了他們每個月除了衣食住行基本剩不下啥錢。
但多數80後經過那麼多年持續的消耗,基本想支援也是有心無力,能給下一代的支援並不是那麼多了。
這裡面可能相對好的,是那些本來家庭就在大城市的80後,因為多數家庭一般都是有房子的。
如果本身有兩套或以上房子就更好一點,只有一套的很多人可能只能選擇賣了自住房給孩子做首付。
孩子自己還剩下的貸款,然後自己搬到郊區便宜的地方。其實現在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也有不少這樣的家庭。
家裡老人把自己的房子賣了,拿部分錢給孩子做首付買房,剩下的錢老人拿著去燕郊崑山買房養老。
這種已經算是有點積累的大城市普通家庭,比外地人純靠自己到大城市買房子的,還是壓力小太多了。
畢竟還能給一套房子或者首付,然後還能給點其他支援,總是比孩子從頭開始積累要輕鬆很多。
如果是家庭在外地小城市,到大城市打拼想要紮根,完全靠自己買房的可能還會更難點。
因為隨著時間流逝,由於缺乏就業機會,小城市的人口是不斷流出的。
當地的房產可能除了持續貶值,還會面臨沒啥流動性,賣不出去的情況。
這個事情我們在《三四線以下的房子未來是消費品》和《大多數城市,都很難靠房產保值了》裡其實都講過。
在這種情況下,就算這批人想賣掉小城市房產去置換大城市,也並不會像過去房地產上行週期那麼容易了。
04
九零後前後這代人還能置換得起,是因為過去幾十年經濟高速增長的特殊歷史背景。
一方面過去二十年,不管大小城市房價都是上漲的。而且不管大小城市的流動性,其實也都並不差。
再加上他們有上一代6070後父母,甚至六個錢包的支援,再加上當時大城市總價沒現在高,所以很多人可以賣小城市置換大城市。
甚至個人能力強的一些人,因為抓住了某些新興產業爆發的機會,靠個人就能完成原始積累。
未來隨著人口趨勢的變化,小城市到大城市的置換鏈條會變得越來越不順暢,想靠個人積累做這個事情的難度也會變大。
因為在增速逐步放緩之後,那些能讓年輕人快速積累的爆發新興產業,數量整體上是變少的。
而且這個階段不管大小城市,能提供高薪就業崗位也都會變少,薪資水平的上漲也會變慢。
單靠自己打工攢錢的話,不管你在什麼性質的公司上班,這種狀況下基本都是不太可能發財,完成原始積累的。
這也意味著如果單靠孩子這一代的積累,基本是沒辦法在大城市買得起像樣房子的。
別說在一線,就算想在杭州這類強二線省會城市,靠孩子自己買個價值三四百萬的房子,基本可能性是不大的。
能買得起的要麼是家庭上一代給力,要麼是自己在大廠做中高層管理或者當老闆賺錢,單純靠打工收入想在大城市積累買房是很難的。
但是新一代80後中產家長,一路花巨資投資孩子教育,年紀上來很多手裡都沒攢太多錢,年紀上來自己還要考慮養老問題。
因此大機率80後的孩子們長大了,父母支援自己孩子買房的能力,會遠遠比不上60、70後的父母。
一方面父母一代本身積蓄不多,自己養老之外可能沒辦法給孩子太多支援。
另一方面所在的中小城市,當地房產持續貶值和流動性不佳,置換鏈條又被打斷了。
這時候上一代80後家長能給孩子的經濟支援,已經變得很有限了。
下一代如果在大城市工作打拼想要紮根,只能是努力靠自己了。
這種情況下,很多在中小城市80後普通中產家庭出生的孩子,能選擇的路徑也只有一條。
那就是租房在大城市生活打工,這種情況基本就是大城市賺錢大城市花,一分別想帶回家。
這時候一個變化出現了,這些中小城市80後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和當地那些家裡沒啥積累的孩子們,又重新回到了同一起跑線。
不少人可能覺得這個情況不可思議,但我們認為這可能是目前很多人還沒意識到,但未來很可能會出現的情況。
意識不到的原因,是因為大多數人只經歷過高速發展的年代,沒有感受過增速慢下來以後可能發生的變化。
05
有時候想想很有意思,其實多數人真正有點可支配的資金或者是財富積累,是從08年甚至10年城鎮化開始加速開始的。
這個階段資產價格上漲帶來的回報,已經大幅超越了勞動報酬,成為人們快積累財富的主要途徑。
這期間伴隨著城鎮化高速推進,我們看到伴隨著資產價格上漲,貨幣購買力貶值的同時,人和人之間的財富差距迅速拉開。
以前我們寫過篇《為啥現在單靠勤勞,是沒辦法致富的》專門講過這個事情。
所以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很多普通中產家庭最焦慮的事情,是手裡錢貶值的速度跟不上通脹。
這個階段大家只要賺點錢有點積累,就生怕這些錢放在手裡會貶值,所以拿到錢就各種想辦法投出去。
有人投實體,有人投樓市股市,不管投啥吧,反正錢是不能放在手裡必須投出去的。
這兩年經歷了一輪資產價格下跌,高位投各種專案買各種資產的損失挺大,很多人和以前的想法完全不一樣了。
即使是高位套現出來手上有錢的,也不敢繼續再投資了。大房子不敢買股票也不敢投,拿著錢除了存銀行不知道該幹嘛了。
有這種苦惱,主要是大家剛剛經歷了過去二三十年的上升週期,並沒有哪代人經歷過完整的上下行週期。
所以大部分人以前根本不會有這些煩惱,因為能有一些可支配的資金或資產,也就是最近二三十年的事。
要知道三四十年前城鎮化程度低的時候,我們八九成人都是生活在農村的,大家種的糧食基本上也只夠當年的消費。
那個年代的農村年輕人結婚,頂多也就是搞個腳踏車縫紉機就算生活條件不錯了。
城市居民可能生活條件會好一點,但也就能看個電影,偶爾下個館子,擠在單位的小房子裡。
那時候能買得起冰箱彩電,就算是家裡有大件了。其他家裡也談不上有啥資產,富起來也就是最近二十多年的事情。
多數人的經歷和體會,只是回頭看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二三十年,所以對更長曆史出現的變化是沒啥體會的。
這就使得他們不明白,發展階段變化以後以前的很多經驗,可能就不適用了。
比如工作崗位快速增加和薪資的持續提升,不是因為單純的教育水平提升,而是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結果。
所以城鎮化速度慢下來以後,工作崗位的增速也會放緩,這個階段在教育投資上砸太多錢,已經是價效比很低的純消費了。
再比如在人口生育率下滑和老齡化的大背景下,中小城市的因為就業機會減少人口會不斷流出,當地的房產拉長時間也會不斷貶值。
如果沒有趁著流動性和價格比較好的時候,及時賣掉《三四線以下未來是消費的房子》。
把低線城市的房產換成現金,或者置換到至少是省會城市,對家庭乃至下一代的潛在影響,未來可能會有多大。
07
城鎮化高速進行了十多年之後,這兩年的推進速度已經肉眼可見的逐步慢下來了。
如果說沒有新的方向和增量出現,城鎮化慢下來意味著全社會整體的增量機會在逐步變少。
而增量機會變少意味著,很多行業會進入到存量博弈,很多行業的就業崗位也不會繼續高速增長了。
這不是我們獨有的情況,二戰以後發展起來的趕超型經濟體,發展到一定程度基本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我們可能不一樣的是,城鎮化放緩以後就業崗位雖然不再繼續高速增長,但是未來十年大學生畢業人數短期卻不會快速減少。
每年從高等教育體系畢業的學生,會在一千五百萬左右的水平維持十年左右,這意味著就業壓力會比較大。
要知道任何領域底層邏輯,都離不開供需兩個字。供給大於需求的時,候就會變得越來越卷。
所以五年以前在《拼娃的正確姿勢》裡面我們曾經說過,其實如果你看清未來的趨勢就會發現。
未來使勁在教育軍備競賽裡面卷,意義是不大的。因為人人都在卷高學歷,意味著未來學歷的供給是過剩的。
基於供求關係的變化,我們認為這個階段正常的教育投入,確實是可以有的。
但是過分在教育上面投資其實沒必要,因為投資如果沒有回報就變成了消費。
而且隨著社會發展越來越成熟,未來的機會是變少而不是變多的,這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以早點積累和佔坑可能會更重要。
在機會更多的年代你尚且沒辦法完成積累,到了你孩子那一代大家都在卷讀書,你娃想靠學歷軍備競賽勝出不是更難。
想清楚這一點就應該明白,多數沒辦法把教育投資當消費的普通中產家庭,在教育上砸太多錢還是要慎重的。
可能你以為自己是在投資,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了消費,而且消費出去以後是看不到任何回報的。
五年以前我們在《教育投入的誤區,很多人把方向搞錯了》裡面也表達過這個觀點。
除非真的家裡財力夠或者孩子很有天賦,不然不要在教育上亂花各種錢了。
有這個錢瞎折騰的話,不如存下來給孩子留點,以後買房結婚創業都用的著。
因為普通中產家庭的孩子,未來有更多財產繼承才能保底,當然時間金錢都多的土豪可以隨意。
所以普通中產家庭,如果孩子不是天賦比較高,與其砸大量的錢在看不到回報的教育消費上,還不如給自己和下一代多攢點更實用。
這樣不管是自己養老,還是下一代想要從你這邊得到更多支援,你都會更有底氣。
尾聲:
對於八零後這代中產家庭來說,未來不管是自己養老生活的質量還是下一代過得好壞,很大程度上是由你這一代積累決定的。
想靠下一代自己完成積累,隨著時間流逝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難,因為增量和機會確實變少了。
這也是為啥我們幾年前在《窮爸爸富爸爸》裡面會說,現階段與其拼命雞娃寄希望於未來,還不如現在趕緊雞自己希望更大點。
當然你雞自己也不止是為了娃,也是為了自己在將來老去的時候,依然能維持不錯的生活水平。
時間視窗這東西是很寶貴的,過去基本就沒有了。很多人雞娃雞半天等娃長大了,其實那時候機會也更少了。
趁著現在機會相對比未來多,先多想辦法雞自己,將來年紀大了日子才能過得更舒服,也能給娃留下更多機會。
父母的家庭積累和眼界不夠,不光自己年紀上去壓力會更大,孩子後續也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畢竟家庭積累、眼界和見識決定了不一樣的軌跡,窮養韭菜富鍛鐮刀是兩個不同的路徑。
只有自己摸清楚社會的執行規律,不在一次次的社會浪潮中變成韭菜,整個家庭才能持續進步
在修煉自己的技能的同時學會手握鐮刀,下一代才有可能更早懂得其中的規律
這東西很大程度上是家學傳承,就像以前1942裡面講的,我知道怎麼成為地主,過幾年咱還是地主。
沒有父母一代人生經驗和心得體會的傳授和Buff疊加,很多人可能琢磨了半生,才知道別人二十來歲就知道的技巧。
多數普通人可能要到三十多歲過後快奔四的時候,才能摸索出來一點社會執行的規律。
要知道人最寶貴的其實是時間,不管是財富還是社會經驗,你踩在前人肩膀上前行和完全從頭自己積累,難度可以說天壤之別。
以前我們總是說《未來傳承會變得越來越重要》,其實並不是瞎胡說的。
因為這裡說的傳承其實不光是財富和手藝,也包括了上一代摸索出的人生經驗和社會執行規律的傳承。
防槓宣告:本篇只是個人的一點片面的、靜態的、相對不成體系的一些看法。
個人水平有限,不排除觀點存在偏見和錯誤,大家很多東西沒必要爭論,求同存異就好了。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