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的全球化勢能

2024年底,一艘滿載藍莓、牛油果等秘魯特產的貨輪,緩緩駛入上海洋山港。

這艘貨輪的出發點,是南美首個智慧港口錢凱港。
作為中秘共建“一帶一路”在拉美地區的標誌性工程,錢凱港可打通新興市場供應鏈,構建“中國技術+拉美資源”的合作閉環。
這背後,有著中國銀行牽頭多家同業緊密合作,圍繞錢凱港開展的一系列融資、跨境結算、諮詢等綜合金融服務。
作為提供跨境金融服務的老牌大行,錢凱港專案正是中國銀行以金融觸角深度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鮮明註腳。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產業鏈、供應鏈的全球化,對金融機構的跨境服務體系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形成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2024年,中國銀行已在境外(包含中國港澳臺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設立543家分支機構,境外資產佔比達22.48%;其中,港澳臺地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利潤增幅分別為13.07%、35.11%,一定程度上成為中國銀行夯實整體業績的關鍵。
這一年,中國銀行營收、歸母淨利增幅分別為1.38%、2.58%,平均總資產回報率(ROA)0.75%,淨資產收益率(ROE)9.50%,主要指標保持合理區間。
展望未來,面對國際環境不確定性上升、貨幣政策進入降息週期等挑戰,中國銀行將鞏固優勢特色,保持境外利潤貢獻度穩中有升。
“中國銀行將強優勢、抓機遇,服務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完善全球業務佈局和發展策略,提升穩外貿穩外資服務質效,加強共建‘一帶一路’金融支援,最佳化‘一點接入、全球響應’機制,完善一攬子綜合化金融服務。”中國銀行董事長在2024年年度報告致辭中表示。
搭建“金融橋”
長期以來,中國銀行致力於搭建有機連通境內外的金融之橋。
依託覆蓋64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機構,中國銀行在全球重要戰略節點佈局完整、優勢突出,有力服務了跨越國界的商貿往來、經濟交流,全球化業務在多個行業保持“第一”和“首位”,成為人民幣跨境服務的主要提供者。
2024年,中國銀行的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直接參與者、間接參與者數量均為同業第一;在全球34家人民幣清算行中佔16席;辦理跨境人民幣清算1313.83萬億元,增長40%,保持全球領先。
基於“基礎設施”的長板,中國銀行積極賦能企業“走出去”,跨境保函、跨境現金管理市場份額居同業首位;協助24家境外機構“引進來”,獲得QFI(合格境外投資者資格)、居全市場首位;同期支援舉辦超30場境內外推介和招商招展,參與進博會、服貿會、廣交會等國家級重大展會金融服務,為企業搭建金融橋樑。
這一年,中國銀行離岸人民幣、離岸債券承銷量市場份額均保持第一;熊貓債承銷量連續十一年保持第一;境外綠色債券承銷保持中資機構第一。
全球化勢能
受LPR下調、存量房貸利率調整、人民幣資產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響,銀行業生息資產平均收益率整體下降,息差收窄壓力加劇是行業共同面對的問題。
但深化出海業務卻能在一定程度上對抗這種窘境——國際加息環境帶來的資產收益,對沖境內的息差收窄壓力,緩釋了經濟週期帶來的業績波動。
2024年,中國銀行淨息差保持在了1.4%。境外資產利潤貢獻率達26.72%,外幣金融投資總額摺合2969.77億美元,同比增加545.64億美元,增幅為22.51%。
這絕非偶發所致,類似現象已在過去數年得到驗證。
2022年以來,各國在面對高通脹時普遍透過壓縮需求降溫,以美聯儲為首的全球央行競相加息,僅中國等少數國家處在降息週期。
這一階段,海外資產佔比二成左右的中國銀行表現出明顯優於同業的營收增速:
2022年營收同比增長2.06%,增速在六大行中僅次於郵儲;2023年,增速進一步上升至6.41%,領跑六大行。
外幣收益成為其中的重要貢獻。
由於居高不下的美元利率,中國銀行2022年外幣資產收益率提升,整體淨息差同比上升1個百分點至1.76%。
2023年,則抓住美元加息時機,外幣息差進一步改善;境外商業銀行客戶存款、貸款總額同比增長6.28%、0.88%,全年利潤對總額貢獻度達二成左右。
如今的比較優勢,正是中國堅定不移發揮全球化優勢、當好服務雙迴圈新發展格局排頭兵的產物。
更高比例的境外業務佈局,某種意義上讓作為上市公司的中國銀行,天然具備成為“海外資產配置標的”的性質。
在投資者追求分散風險,致力於全球化配置的今天,中國銀行2024年A股、H股股價復權後漲幅均在四成以上,年度回報處在國有大行的上游水平。
鞏固護城河
一邊是內地息差壓力不減,另一邊則是對外開放水平的持續提升,銀行業對於“逐鹿”海外市場來爭取增量懷抱期待。
有國有大行表示,將拓展維護跨境客群,做大國際結算;亦有頭部股分行將國際化納入戰略。
但在海外市場佈局中,戰略選定與策略執行,仍需長期經驗的積累與磨合。
例如,在出海模式上,是採取設立分行,還是收購、合資,都可能對結果帶來不同影響。
設立分行在資本充足率、流動性比例等環節具有更鬆弛的優勢,但由於人員和服務網點有限,難以深入解決當地市場的本土化問題;收購或與當地機構合資,雖有利於迅速進入當地市場,但要面臨如何保持與母行戰略協同等融合問題。
在上述問題中,已探索國際市場多年的中國銀行,具有顯著的先發優勢。
2024年末,中國銀行已有543家境外分支機構,覆蓋全球6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45個“一帶一路”共建國家。
多年以來,廣泛且深入的跨境金融網路佈局,已然成為中國銀行在未來的海外角逐中的堅實護城河。
中國銀行行長張輝在業績釋出會上表示,未來將根據區域特點和資源稟賦,拓展業務領域,同時加快投行、資管、投資、保險等綜合化專業能力建設,提升綜合金融服務的適配性和競爭力。
硬幣皆有兩面,國際成熟經濟體進入降息週期後,商業銀行全球化經營或面臨更為直接的挑戰。
對此,中國銀行則在挑戰中找到了自身發展的獨特優勢和機遇:
一是中資企業走向海外趨勢加強,相關金融服務的需求仍有較好增長前景;
二是人民幣國際化穩健紮實推進,為全球化業務發展提供了機會;
三是中國銀行始終堅定做好服務“雙迴圈”新發展格局的排頭兵,不斷擴大全球化優勢。
“鞏固擴大全球化優勢是2025年的首要任務,將保持境外利潤貢獻度穩中有升,加大重點地區資源投入,積極培育新的增長極。”張輝表示。
*以上內容不構成投資建議,不代表刊登平臺之觀點。使用者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請獨立判斷和決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