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為什麼如此親俄? 2025-05-05 16:18 貓哥的視界 作者:花貓哥哥 來源:貓哥的視界 文章已獲授權 白宮的一場爭吵,再次讓特朗普登上了世界輿論的風口浪尖。 當大家都還津津樂道澤連斯基的硬氣的時候,很多人其實忽視了——特朗普的發飆,是在澤連斯基罵了普京是“殺手”之後,才發生的。 好像特朗普的發飆,是因為澤連斯基對普京不敬…… 在二人吵崩之後,特朗普還專門放話:澤連斯基,別再說普京壞話! 說實話,特朗普親俄不是秘密,可是這親得有點太厲害了吧? 為了敵人的名譽,竟然把盟友罵一通? 那麼,特朗普為何有這樣的親俄態度?他的想法來自哪裡? 他親俄到底是出於私人交情,還是出於國家戰略? 1 英國綏靖的真相 講一段歷史。 20世紀30年代,歐洲的政治局勢越來越緊張。 英國首相阿瑟·尼維爾·張伯倫成為了這一舞臺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當時一戰也不過剛剛結束十幾年,整個歐洲都還還沒從戰爭帶來的慘重傷亡中緩過來—— 除了一個國家:德國。 德國作為一戰的戰敗國,死了700萬人,賠款1320億馬克,國家被肢解,軍力被限制。 屈辱的現狀讓所有德國人都憋著一股氣。 這股氣在希特勒上臺後,演變成為了強烈的復仇主義。 這個時候,當時的世界老大——英國的態度就很關鍵了。 按照一般人的想法,老大帝國在面對老二挑戰的時候,應該第一時間把對手摁死在搖籃裡,防止對手坐大。 但是呢? 英國首相張伯倫卻採取了一種綏靖政策。 所謂綏靖,是指以退讓妥協來安撫對手、避免戰爭。 面對希特勒,張伯倫可以說是綏靖得毫無底線。 1935年,希特勒宣佈,德國國防軍的人數已增至三十萬。 按照《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德國的軍隊規模被嚴格限制在十萬人以內。 對於這種公然違約的行為,張伯倫只是抗議了幾聲了事,連制裁都沒制裁。 同樣是1935年,德國成為了繼日本之後的第二個退出國際聯盟的國家。 至此,德國不再受任何條約約束,自由擴充軍備。 張伯倫還是不管。 1936年,希特勒命令軍隊進入了萊茵非軍事區。 這個區域本來是法國為防備德國突然襲擊而設立的緩衝地帶。 德國進入後就會徹底打破歐陸均勢,徹底毀掉凡爾賽合約的政治遺產。 然而,張伯倫還是不吭聲。 1938年德國吞了奧地利。 張伯倫還覺得“希特勒吃飽了就該消停了”,還是無動於衷。 甚至在1938年慕尼黑會議上,德國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土地要求。 張伯倫竟然瞞著捷克斯洛伐克,把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 回國後的張伯倫居然還舉著協議高喊:“我帶回來一代人的和平!” 結果呢? 這個協議只持續了不到一年。 1939年3月,希特勒撕毀慕尼黑協議,直接派兵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都到了這個時候了,張伯倫還在議會說:“希特勒先生向我保證過……” 最後,1939年9月1日,德國突然襲擊波蘭,張伯倫才被迫向德國宣戰。 但在長達8個月的時間裡,英國一直處於“假戰爭”狀態,並沒有和德國交火。 事後,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英國其實有多次機會能夠阻止德國的擴張,但張伯倫的軟弱和退讓反而助長了希特勒的野心。 如果張伯倫能硬氣一點,沒準這場死傷上億的浩劫,根本不會發生。 哪怕到現在,提起這個人,大家的普遍認知也都是這是個SB。 一個政客居然這麼天真,認為對希特勒妥協就會獲得和平。 但是問題在於,這不科學啊! 張伯倫作為一個政治世家出身的政客,怎麼可能連這點事情都看不明白? 張伯倫的父親曾經擔任伯明翰市市長和內閣殖民地大臣等職,他的哥哥奧斯汀曾擔任郵政總局局長、財政大臣、印度大臣、掌璽大臣、外交大臣和第一海軍大臣等職。 張伯倫自己,也是從議員、後座議員、財政部長一路幹上來的。 要論從政經驗,其實並不缺乏。 那為啥張伯倫還這麼天真,對希特勒綏靖呢? 有沒有可能,這本來就是張伯倫計劃的一部分?只不過大家都沒看懂? 我們先來看看,當時的英國,處於什麼狀態? 雖然英國在世界霸主的位子上坐了一百多年,但在當時,挑戰者也層出不窮地冒出來。 19世紀初,美國的工業產值,已經超過英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20年代,蘇聯崛起,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夢魘。 30年代,德國納粹黨上臺,開始撕毀凡爾賽合約。 這一個個對手,都不是省油的燈。 擺在英國面前的有兩條路: 第一條,綏靖,等著德國和蘇聯翻臉。 因為倆國家意識形態是絕對矛盾的,翻臉是早晚的。 第二條,強硬,和德國PK。 以英國當時的實力,是可以把德國摁死的。 但問題在於,拍死德國英國也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無論是美國,還是蘇聯,都會趁勢崛起,取代英國的霸主地位——這並不符合英國的利益。 所以,張伯倫選擇了綏靖政策。 收縮力量,透過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引誘德國和蘇聯開戰(捷克斯洛伐克和蘇聯非常近),那不就可以禍水東引了? 等蘇聯和德國打得兩敗俱傷,英國再出來摘桃子,這才是最正確的策略。 退一萬步說,就算蘇聯贏了或者德國贏了,也只是在陸地上稱霸,沒法對擁有制海權的英國造成威脅。 能對英國的制海權和全球殖民地有威脅的,只有美國。 英國必須保住自己的海上力量,才能應對美國的挑戰。 可是萬萬沒想到,自己的身體已經支撐不了自己的綏靖路線了。 身患癌症後,張伯倫被迫辭職,丘吉爾上臺。 英國一改過去的綏靖路線,對德採取強硬立場,與德國爆發全面戰爭。 哪怕是法國投降之後,希特勒拼命向英國人搖橄欖枝,希望與英國和談—— 德國二號人物甚至親自駕駛飛機飛到英國謀和,丘吉爾也不為所動,誓言要與德國戰鬥到底。 結果呢? 拼盡全力打敗德國之後,整個英國也精疲力盡。 不僅全球的殖民體系分崩離析,而且英鎊也被美元替代,英國將全球頭號霸主地位拱手讓給美國。 回過頭來想想,站在英國的立場,到底誰的策略是對的? 100年過去了,現在的世界,和當年何其相像? 美國仍然是世界霸主,但力量已經衰落,力不從心。 中國快速崛起,在大洋的一邊低調發育。 工業總產值不僅遠遠超過美國,甚至已經是整個西方製造業的總和。 俄羅斯正在歐洲折騰。 2008年打喬治亞,奪取南奧塞梯和阿布哈茲。 2014年吞併克里米亞,佔領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的一部分。 2022年全面進攻烏克蘭。 唯一區別是,當時的英國走的是先綏靖(張伯倫)、再強硬(丘吉爾)的路線。 現在的美國,走的是先強硬(拜登)、再綏靖(特朗普)的路線。 但拜登也不想想,美國還有強硬的本錢嗎? 每年上萬億的財政赤字,對外負債高達30多萬億,怎麼能長期維持幾百億幾百億地給烏克蘭援助? 特朗普對這一點看得就很清楚,上臺後馬上回到綏靖路線上。 通過出賣烏克蘭的利益,換取俄烏戰爭的停戰,收縮力量,專心應對中國的崛起。 這就是特朗普,從歷史中學來的經驗和教訓。 就算有人罵特朗普是“當代張伯倫”,也無法動搖特朗普的綏靖決心。 2 親俄情節 除了綏靖戰略起了作用之外,特朗普本身,其實也有著“親俄”情結。 我們都知道,特朗普的女兒叫伊萬卡。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Ivanka這個名字,其實和Ivan同源,就是個典型的俄式名字。 比如俄羅斯的一種核彈,就叫大伊萬。 為啥特朗普的女兒起了一個俄式名字呢? 就是因為特朗普的前妻伊凡娜,就是捷克人,而且還是斯拉夫人。 他們結婚的時候,捷克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是蘇聯的小弟,蘇聯的影響非常大。 哪怕後來他和伊凡娜離婚,現在的妻子梅拉尼婭,出生於南斯拉夫,也是斯拉夫人。 所以,家庭環境中的斯拉夫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了他對俄羅斯的親近感。 不僅如此,特朗普的商業帝國的發展,也高度依賴俄羅斯資本。 1991年蘇聯解體時,特朗普敏銳嗅到東歐劇變中的商機,計劃在莫斯科建造"世界最高建築",併為此多次密會俄羅斯建築大亨。 雖然該專案最終流產,但由此在俄羅斯搭建的人脈網路,卻保留下來了。 後來,90年代和2000年代,特朗普兩次資金鍊斷裂。 幾乎沒有金融機構願意借錢給特朗普,兩次都是來自俄羅斯的神秘資金救了他。 比如特朗普大廈。 1998年才剛剛做完原址拆除,就是靠著來自俄羅斯的資金,2001年就開業了。 特朗普大廈76樓至83樓可供出售的單位中,有三分之一是俄羅斯或與俄國有關的人或公司持有的。 再比如2008年受次貸危機影響,特朗普在佛羅里達棕櫚灘的專案瀕臨破產。 這時候,一位俄國寡頭,德米特里·雷波諾列夫投了8000萬美元幫助特朗普渡過了難關。 雷波諾列夫,就是普京的好朋友。 這種深度利益捆綁,構成理解其政治決策的關鍵暗線。 這使得特朗普在政策制定中天然傾向於改善美俄關係,以維護自身商業利益。 當然,除了資金的關聯,來自意識形態的好感也是特朗普個人親俄的根源。 特朗普與普京的意識形態高度一致。 兩人同為右翼保守主義者,推崇強人政治、反對全球化、抵制多元文化,並在多個領域展現高度共識: ——特朗普和普京都有強人政治與反建制立場。 比如特朗普多次公開稱讚普京的“高效領導力”,普京透過強化中央集權鞏固俄羅斯政權。 這種對治理模式的推崇,使特朗普將普京視為政治榜樣。 看看特朗普現在的集權政策,是不是在學普京? ——特朗普和普京都反全球化,支援經濟民族主義。 特朗普認為全球化削弱了美國製造業,普京則因俄羅斯在全球產業鏈中的邊緣化地位對全球化持批判態度。 兩者均主張透過保護主義政策重塑國家經濟主權。 ——特朗普和普京都想捍衛基督教文明。 特朗普強調白人基督教文化在美國的主體性,普京則推行以“東正教—斯拉夫文化”為核心的新保守主義。 兩者共同反對LGBT權利和移民政策帶來的文化衝擊。 普京甚至立法禁止同性宣傳,這一直是特朗普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情。 所以,“普京國師”杜金曾評價: “特朗普與普京的關係,是保守主義者在國際舞臺上的天然同盟。” 所以,普京一直是特朗普的偶像。 2007年,普京當選時代年度人物的時候,特朗普還曾經專門給他寫了三封信,表達了自己的崇敬之情,儼然一個小迷弟。 以至於後來環球小姐決賽時,特朗普特意把地點放在了莫斯科,並且寫信邀請普京去觀賽。 好不容易當上了總統,特朗普更是對普京表現出一種特別的“推崇”。 德國前總理默克爾在自己的回憶錄裡提到過,特朗普曾問過她很多關於普京的事情,比如普京的性格、他和默克爾的關係等。 默克爾甚至直言,特朗普對普京的態度更像是“粉絲見偶像”。 特朗普甚至公開誇過普京,說他是“非常強硬而偉大的國家領導人”。 不知道大家注意沒有,特朗普這樣逮誰都能罵一通的人,居然從來沒有罵過普京。 當然,普京也沒有嘲諷過特朗普。 甚至在澤連斯基和特朗普2月28日吵崩了之後,特朗普還專門放話: 澤連斯基,別再說普京壞話! 這怎麼看,都像一個維護偶像的粉絲做出來的事情啊! 現在知道為啥民主黨一直在炒作特朗普“通俄門”了吧? 實在是因為特朗普和俄羅斯真的有不清不楚的事情。 3 戰略表演 戰略的需要疊加特朗普本身的“親俄情節”才是導致特朗普現在表現如此親俄的原因。 其中美國的戰略需求才是決定性的。 與100年前相比,現在的美國大致相當於當時的英國。 俄羅斯大致相當於丐版的德國,中國就是一個加強版的美國。 當年的英國執行先綏靖後強硬的路線結果失去了世界帝國。 現在的美國執行先強硬(拜登)路線,已經讓俄羅斯與中國越走越近—— 想想100年前如果德國與美國搞在一起,對於當時的大英帝國絕對是一場噩夢! 所以,對於美國而言,光戰略收縮還不夠,還要拆毀中俄聯盟。 特朗普很清楚,俄羅斯對美國來說,只是廯疥之疾,中國才是美國的心腹大患! 中國不僅想把美國掌握的工業明珠科技明珠都薅下來,而且還有能力徹底改變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 對這樣一個對手,如果把俄羅斯逼到中國那邊了,怎麼得了? 中俄實在是太互補了! 西伯利亞的石油天然氣經過管道進入中國,轉化為汽油、柴油、煤油以及塑膠、化纖、瀝青等等化工品。 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向田灣核電站輸送的濃縮鈾,支撐著長三角萬億級工業帶的能源需求。 俄羅斯對中國來說,就是個十全大補丸。 美國對付中國已經夠費勁了,如果中國再獲得一個天降血包,怎麼可能贏? 特朗普學張伯倫戰略收縮,是為了讓對手們互相打的,不是讓對手勾結到一起發展的! 所以,特朗普必須幾乎以一種跪舔的方式,去拉攏俄羅斯,拆散中俄。 看似特朗普跪舔普京有點丟人,但為了離間中俄,特朗普還是願意做的。 所以,當特朗普在白宮大談他和普京的關係有多好時,這位商人總統已經完成了他最得意的戰略表演。 這種親俄傾向既是商業基因的遺傳密碼,也是綏靖謀略的再次閃光,更是重構世界秩序的冒險嘗試。 在這場令無數人猝不及防的“變色龍”表演中,再次揭示了帝國博弈的終極真相—— 沒有永恆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