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 | 丁欣雨
編輯 | 姜妍
截至當地時間昨日下午14時,緬甸28日7.9級地震已在全國造成約1700人死亡,另有約3400人受傷、約300人失蹤。震中臨近緬甸的第二大城曼德勒是緬甸文化重鎮,強震也帶給歷史和宗教場所相當大的損失。
世界最大宮殿、緬甸末代貢榜王朝的曼德勒皇宮的紅磚牆壁在此次地震中發生倒塌,其中一座塔樓也坍塌。皇宮建於1857年至1859年間,呈正方形,其規劃很大程度上遵循傳統緬甸宮殿設計,位於一座有城牆的堡壘內,周圍有護城河。

曼德勒皇宮,圖源:視覺中國
曼德勒地區的因瓦古城是14世紀至19世紀緬甸歷代王朝的都城。坐落於此的Mae Nu佛教寺院完建於1828年,其主體結構在此次地震後面貌難辨。
距曼德勒14英里的Ma Soe Yane佛教寺廟也被嚴重損壞,這座宗教建築的歷史更是悠久,11世紀由蒲甘國王阿奴律陀的王后Saw Mon Hla修建。Saw Mon Hla是一位悲情的歷史人物,她因受妒被流放回鄉,角色至今流行於緬甸的戲劇中。
1816年建造的Myatheindan佛塔位於曼德勒省西北部的實皆地區,與緬甸佛塔設計標準不同的是,該塔漆成白色,仿照佛教聖山須彌山的地形,如今也遭地震損壞、倒塌。
因強震部分崩落至伊洛瓦底江底的阿瓦橋則是殖民時期的遺產,1934年由英國人修建,連線曼德勒省和實皆省,直至21世紀初都是唯一一座橫跨伊洛瓦底江的橋樑,是緬甸中部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

阿瓦橋部分坍塌,圖源:視覺中國
29日,緬甸國家管委會新聞組通報,曼德勒地區1591棟房屋、670座寺廟、60所學校、3座橋樑和290座佛塔被損毀。倫敦大學地球科學講師Ian Watkinson分析,緬甸許多建築物不太具有抗震能力的原因在於,“貧困、政治動盪以及其他災難(例如2004年的海嘯、2008年的颶風)分散了該國應對地震風險的注意,在許多情況下,建築設計規範並未得到執行。”
自2021年2月軍方推翻昂山素季的民選政府以來,緬甸始終處於內戰狀態。“自由緬甸遊騎兵”組織創始人Dave Eubank向美聯社表示,緬甸軍方在地震後依舊發動了幾次空襲。
而據敏貢地區的地方武裝隊訊息,3月19日晚,軍方還曾在敏貢佛塔附近進行空襲轟炸,導致部分佛塔和宗教建築受損。Dave Eubank也稱他所在的區域,大多數村莊早在震前已先被軍隊摧毀。
其實,緬甸的文化場所在歷史上一直“多災多難”,上述建築都有過受損和重修的經歷。曼德勒皇宮的城堡在二戰期間被盟軍轟炸、夷為平地,只有皇家鑄幣廠和瞭望塔倖存下來。阿瓦橋也曾被撤退的二戰英軍摧毀。緬甸經常發生地震的地質特性則讓Me Nu Brick佛寺和Myatheindan佛塔都在1838年的地震中受損。
目前,還沒有官方訊息指出蒲甘有受損情況。這座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的古城,是存在於9世紀至13世紀的蒲甘王國的首都。王國鼎盛時期在蒲甘平原建造了10000多座佛教寺廟、寶塔,使此地被稱作“萬塔之城”。如今尚存的寺廟和寶塔遺蹟有2200多座。在2016年緬甸發生的6.8級地震裡,蒲甘有近400座寺廟受損嚴重,後當地考古部門開啟調查和修繕工作。
緬甸有近90%的民眾信仰佛教,其他宗教在城鎮也有一定數量的分佈。《南方週末》報道,發生地震的28日是週五,穆斯林會去曼德勒地區的清真寺祈禱,其中很多人被震後寺廟殘骸壓倒喪生。
社交媒體上也有網友說,28日同時是緬甸的拜佛節,全國放假。地震發生時刻正值午後,很多人吃完飯都來到較空曠的街上或寺廟,相比人們工作日期間會在寫字樓、工廠裡聚集,這樣的宗教假期還是讓一些人避開了建築坍塌可能導致的更嚴重的後果。

當地時間2025年3月29日,緬甸內比都,地震後的受災民眾在寺廟暫時避難。圖源:視覺中國
由於此次地震震源淺、震級大,毗鄰緬甸的泰國、寮國、中國雲南等多地均有強烈震感,但據目前瞭解,這些地區文化古蹟遭損毀的情況較少。
參考資料: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st_of_populated_places_affected_by_the_2025_Myanmar_earthquake#Thailand_2
https://www.nytimes.com/2025/03/29/world/asia/earthquake-devastates-myanmars-cultural-sites.html
https://www.bbc.com/news/articles/c8d4dn18nzgo
https://www.dw.com/zh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丁欣雨,編輯:姜妍,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