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三面環山,元明清為何不拿下?一個致命硬傷

全文共1923字 | 閱讀需5分鐘

緬甸三面環山,一面朝大海,伊洛瓦底江貫穿南北,地形看起來媲美或更勝長江中下游平原,元明清三朝都曾打進緬甸,最後為何都視同雞肋?或許因這個致命硬傷,即頻繁大地震。
【緬甸】
緬甸位於中南半島西部,西南瀕臨孟加拉灣和安達曼海,面積約67.66萬平方千米,放在我國省級行政區中可排第五位。緬甸陸地鄰國按順時針方向依次是:孟加拉國、印度、中國、寮國、泰國。
緬甸人口約5417萬(2024年),有135個民族,緬族約佔總人口的65%,人數較多的還有克倫族、撣族、克欽族、欽族、克耶族、孟族、若開族等,華人約佔4%。
緬甸多山,森林覆蓋率約為45%,西部有那加丘陵、若阿山脈,北部有枯門嶺、甘高山、高黎貢山,東部有萊別山、撣[shàn]邦高原,南部有他念他翁山、比勞山脈,中部有勃固山脈。
緬族生活在中南半島最西邊,大致在若阿山脈、帕特凱山、高黎貢山、撣[shàn]邦高原圍成的盆地中。
伊洛瓦底江從北往南貫穿整個緬族區域,河水滋潤緬甸土地,這裡既有四川盆地天府之國的天然防線,又有長江中下游平原那樣的出海口,是相對隔絕的一片沃土。
緬甸母親河伊洛瓦底江,長約2170千米,平均水量約為1.5萬立方米/秒,是緬甸水量最大的河,和我國珠江不相上下,放在我國僅次於長江。伊洛瓦底江有兩個源頭,東支恩梅開江源於我國(獨龍江);西支邁立開江源於緬甸北部山區。
中國古稱伊洛瓦底江為大金沙江,明朝時徐霞客指出:“雲南亦有二金沙江:一南流北轉(長江上游金沙江);一南流下海(伊洛瓦底江)。
【實皆斷裂帶】
緬甸三面環山,一面朝大海,伊洛瓦底江貫穿南北,地形看起來媲美或更勝長江中下游平原,實際上它處於斷裂帶上,頻繁大地震,在古代中原王朝看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4億年前,印度板塊經過長途跋涉撞上北邊的歐亞板塊,劇烈擠壓,並不斷向歐亞板塊下插入,地表不斷抬升。2.1億年前,喀喇崑崙山、唐古拉山、橫斷山脈露出海面。8000萬年前,岡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露出海面。6500萬年前,喜馬拉雅山脈露出海面,並持續上升,逐漸形成如今的青藏高原。
喜馬拉雅山脈成為世界屋脊的過程中,經歷了一次快速隆起,幾百萬年間,隆升3000米-4000米。印度板塊至今仍以每年大於5釐米的速度向北移動,喜馬拉雅山脈仍在不斷上升中。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擠壓亞歐板塊時,東側與亞歐板塊和巽他板塊發生滑動摩擦、位移,形成斷裂帶。
實皆斷裂帶,縱貫緬甸全境,幾乎與伊洛瓦底江流域重疊,南北長1200多千米。
自1839年至今,實皆斷裂帶發生了7次7.5級以上地震,斷裂帶中間位置的曼德勒,可謂重災區。
【曼德勒】
曼德勒位於緬甸中部,城區位於伊洛瓦底江東岸,市中心緯度是21°58′59″。青蔥丘陵上,伊洛瓦底江從天邊蜿蜒而來,在曼德勒城區拐了個90°的彎,由北南轉向東西走向。
曼德勒地理上是緬甸之中,歷史上也是緬甸核心城市,人口約200萬,僅次於仰光。
1839年,緬甸貢榜王朝都城阿瓦發生8.2級地震,地動山搖,夷為平地,從此廢棄。
圖-1839年阿瓦地震,敏貢大佛塔斷裂
阿瓦沒有了,沙耶瓦底王遷都到附近的阿瑪拉普拉。
1857年,敏東王從阿瑪拉普拉向東遷都到曼德勒,兩地相隔僅11千米。已經廢棄的舊都阿瓦,在兩地之間。
曼德勒山海拔236米,山上大小佛塔和寺院上千座,曼德勒城得名此山。
敏東王堅信自己是曼德勒山女魔轉世,把都城遷到曼德勒山腳下。敏東王要造新的王宮,雲南騰衝和順人尹蓉,是緬甸華僑首領,他設計了曼德勒王宮,並從中國請來不少工匠,親自督修建造。
曼德勒王宮呈方形,邊長2千米,城牆高7.9米。城外護城河寬64米,深4.6米,氣象森嚴,巍然聳立。
2025年,曼德勒再次發生7.9級地震,損失情況,一時半會無法精確統計。
【新史記-緬甸地震】
地震者,天災也。陰陽失序,地脈錯動,以至江河改道,山川移位,乃天地自然之變,此國運也。
清宣宗道光十九年(1839年),緬甸屢見災異。星斗失序,流星曳長尾,其速甚疾,須臾不見。山中巨石滾落,砸斷樹木,禽鳥驚飛,鳴聲淒厲。大江浪湧三丈,沿岸禾稼盡毀,溺水消失者千餘人。其都阿瓦,群犬夜嗥,聲若哭嚎。百姓皆驚,莫知其故。
圖-地震前後的橋樑
有大清秀才遠遊至此,駭然道:"地脈將動,鬼神不安,此不祥之兆,必有大災。"
是夜,月晦星稀,萬籟俱寂,庭樹無風自搖,棲禽驚飛蔽月。忽聞地底雷鳴,自遠而近,若萬乘戰車馳於九幽。百姓驚起點燈,但見青燈搖曳,火光飄蕩。未幾,樑柱摧折,瓦礫橫飛,屋宇傾頹,夷為平地。
圖-地震前後
百姓奔走呼號,哭聲震天,然地現裂縫,如巨獸張口。但見屋舍如醉漢相倚,牆垣似波浪起伏。平地忽陷為淵,樓房墜入其中,瞬息俱沒。有壯士負母狂奔,突遭飛樑貫胸;商賈抱金而斃,五指猶扣鎖鑰。
嗚呼,天崩地裂,溝壑縱橫。大江改道,良田盡成澤國;大山崩頹,道路斷絕千里。經此一難,緬甸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野,國之大殤也。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新中國援外第一戰:越法邊界戰役,陳賡建議圍城打援
穿越近兩千年的“說唱明星”——東漢擊鼓說唱俑
史上最強逆襲:鐵木真是怎樣崛起的?
流動中的民族主義研究——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陳曉律教授訪談
工業革命的寶貴經驗——工業化仍然是強國之本

歡迎轉發朋友圈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不得用於微信外平臺
商務合作、訂購微訊號:zggjls01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發代號:28-474
QQ群:460382533
電話:13372012240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