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根大通:
北美工作Offer都存在“不可能三角”

Revolut:
你說什麼?在騎馬,風太大我聽不見


cr LinkedIn
01
打臉摩根大通:誰說必須在辦公室才能幹活?
我願稱之為摩根大通員工最見不得的場景之一。
最近,一位Revolut員工Lucia Burgos在LinkedIn上釋出了一段她在摩洛哥海灘騎馬的影片,在一望無際的天空和碧藍的大海之間策馬奔騰,本以為只是一段平常不過的度假分享,但Lucia Burgos在文案中表示:
“感謝Revolut的海外辦公政策,我剛在摩洛哥度過了愉快的一週”

cr LinkedIn
Burgos還表示,“能夠自由地體驗這樣的地方,同時又能專注工作,這是一個巨大的改變”。
此刻的摩根大通員工:

幫大家回憶一下,今年1月,摩根大通全面恢復了五天辦公室上班的政策,員工怨聲載道之際,CEO Jamie Dimon一則內部發言被曝光,怒斥Work From Home的壞處:
在摩根大通鐵了心要求員工迴歸辦公室的同時,還有人(這裡特指Revolut)不忘在JPMer傷口上撒鹽:

cr X
Revolut短短幾個字的帖子,其實間接批評了那些要求員工重返辦公室的公司。其CEO Nik Storonksy還加倍下注,在傳送給Revolut員工的一份備忘錄中承諾採用混合工作方式,並表示“我們更關心你做什麼,而不是你在哪裡做”。
為了安撫那些支援辦公室工作的員工,Revolut甚至還在計劃在倫敦建造一個新的四層、113,000平方英尺的總部,真是面面俱到,滿足所有員工的需求。
此刻的摩根大通員工,again: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了解,Revolut一直都在擴大遠端辦公政策,在2021年,Revolut就允許員工在預先批准的國家/地區每年工作60天:

cr Revolut
現如今,這個時間已經擴大成了120天的"workation" :

cr Revolut
Revolut成立於2015年,總部位於英國倫敦,是一家提供銀行服務的金融科技公司,在超過140個國家/地區擁有3500萬客戶,被譽為歐洲版支付寶。
2021年至2023年,在市場不景氣的情況下,Revolut的規模還擴大了一倍,員工人數達到了7500人,並一直保持增長勢頭,2023年底,Revolut還擴大了曼哈頓的辦事處。
網上關於Revolut的評價褒貶不一,很多人在稱讚他們高薪、遠端工作的同時,也“控訴”他們對KPI的極致追求,efc甚至坦言:Revolut is a great place to work… for "workaholics"

cr efc
但事實上,每年想進Revolut的人依舊絡繹不絕,FT上有位來自Revolut的招聘人員就表示,2022年他們576個職位共收到了超過250000份申請,這也意味著拿到一張Revolut的Offer比進牛劍還要難。

cr Finance Time
02
金融轉型成科技公司?是魔幻還是現實?
在英美國家,像Revolut這樣的Fintech公司非常多。

FinTech顧名思義就是Finance+Technology,指任何使用技術為企業或消費者修改、增強或自動化金融服務的企業。
Bloomberg就是一個很好的Fintech公司例子:IT文化+金融業務,有更靈活的金融產品,對Tech要求高……


cr Bloomberg
據可蒐集到的資料,預計到2030年Fintech將達到1.5萬億美元(約20%的複合年增長率)。 Fintech除了適用於投行外,還適用於利用人工智慧、大資料和加密區塊鏈技術以提高交易安全度。
但隨著AI的發展,投行其實已經正式打響了和Fintech公司的巔峰之戰。這點從高盛CEO說出“We are a tech firm”那刻起,大家多少也能明白投行對於AI/Tech的執念。
前幾年,投行對Tech的偏愛,還侷限於瘋狂擴招技術型人才,比如高盛2019年暑期實習生STEM專業佔比近半數:

現如今,AI發展的大趨勢,無疑又給金融公司“好好上了一課”。前有高盛CEO Solomon在AI峰會直接表示,“AI可以在幾分鐘內完成95%的IPO招股書”,投行初級分析師或將被取代。

cr CNBC
後有Morgan Stanley裁員2000人以適應AI的發展:

cr investmentnews
不可否認的一大趨勢是,華爾街各大投行開始試水:讓AI邁向投資決策“C位”。
比如摩根士丹利推出了多種旨在提高效率的人工智慧工具:
-
2023年9月,推出了一款人工智慧知識助理,幫助財務顧問更快地獲取內部研究成果;
-
2024年6月,與Openai合作推出了一款人工智慧工具AI@Morgan Stanley Debrie,可在客戶視訊會議期間自動做筆記並突出顯示行動專案;
再比如高盛正在開發名為investment-banking copilot的系統,該系統將整合高盛40年來積累的海量交易資料。不僅能在文件起草環節提供有力協助,極大提升文件生成的效率與質量,還能在客戶會議中發揮關鍵作用,為決策提供精準支援。
再比如摩根大通為其數萬名員工推出了一款生成型AI助手LLM Suite,現已為超過6萬名員工提供服務,幫助他們撰寫郵件和報告等任務,預計該軟體將像視訊會議程式Zoom一樣普及於全行。
在截至2024年10月的Evident AI Index指數中,摩根大通更是穩穩位列第一:

cr Evident,上下滑動檢視更多
這份排名依託數百萬個公開資料,基於100多個指標,主要依據人才、創新、領導力和AI活動透明度四部分打分。Evident指出,摩根大通在人工智慧研究方面繼續遠超整個市場!
03
會不會被取代?不是留學生的關鍵問題
高盛CEO Solomon強調投行高達95%的基礎性工作,AI都可以勝任。
但對於留學生來說,在考慮初級分析師會不會被AI取代前,更應該關注的是,你有哪些優勢可以讓投行願意僱傭你?
與其擔心還沒來到的危機,不如先拔高自己,讓自己成為能解決剩下5% AI解決不了的工作的人。
AI發展下市場最需要哪類人?
在AI技術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留學生如果想進入投行,需要結合行業變革趨勢來調整自身策略。
但大家也不用太過於擔心AI會大範圍出現在自己未來的求職過程中。關於這點,WST的合夥人導師Shawn曾在分享中表示:

Shawn
人工智慧的發展,是否會影響招聘?
小公司更敢“卷”AI,因為對他們來說,使用AI帶來的收益往往大於潛在風險。但在大投行,AI落地就沒那麼容易了,畢竟牽涉到合規、運營風險等一系列複雜問題。
面試也可能會問到AI,但不是重點。更實際的是你要向面試官展示,為什麼你不會被AI取代。而且中國學生大多走的是技術崗路線,coding、建模、資料分析這些硬核技能,短期內AI還難以完全替代。
*點選頭像檢視導師完整分享
不被AI取代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華爾街投行一直在探索如何簡化投行初級分析師的工作流程。很多投行初級分析師的工作內容包含更新投行手冊裡的圖表、公司估值表格等內容,簡單且枯燥。如果一味侷限於從事這類重複性的基礎工作,那麼被AI取代不過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雖說AI在提升工作效率方面有巨大潛力,但是投行分析師的不可替代性就在於其深度分析能力和大局觀的視野。
在做一級市場投資專案時,投行分析師需要逐一解讀檔案,比如透過財務報表來分析企業的經營狀況,並且基於行業趨勢獨立判斷企業的發展潛力與投資價值。
而在二級市場,面對瞬息萬變的股價波動,投行分析師要依據宏觀經濟形勢、政策走向、市場情緒等,綜合判斷資產價格的未來走勢。
無論是一級市場的企業融資、併購重組,還是二級市場不同種類資產或證券的交易,在整個交易的過程中都需要投行分析師憑藉自身經驗、知識儲備,對各類資訊進行深度加工與分析,這一複雜且極具專業性的工作,AI是難以替代人類對“非結構化資訊”(如地緣政治、監管變化)的解讀。
投行分析師的投資分析能力雖然是核心,但要充分展現這一能力,就離不開軟技能(溝通能力、領導力等等)的支撐。
在投行實際工作中,投行分析師需要從客戶、行業專家和交易對手方獲取關鍵資訊。這就要求分析師具備出色的溝通技巧,能夠精準把握各方需求,確保所獲資訊準確且完整。又或者是在執行某一個industry的併購case時,要臨時把IBD的industry group和M&A group的成員組成一個deal team,那就需要投行分析師具有leadership能力。
2025年,就業趨勢大環境不斷變化,求職市場上的優秀人才只增不減。供需嚴重失衡的局面,讓就業市場的競爭從傳統的“優勝劣汰”轉向了更為激烈的“優中取優”。AI浪潮下,也給留學生就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
想了解留美求職的更多細節?
想知道如何準備高薪行業求職策略?
想留美該如何規劃?


宣告:所有學員斬獲的高薪崗位實習/全職offer,均是透過WST的求職專案達到自身實力過硬,符合公司錄用標準的前提下透過官方校招渠道,自行申請所獲得。
▼點選這裡,更多求職資訊盡在W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