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望2015-2025,中國AI醫療行業迎來十年鉅變——從初步探索到賽道分化,從資本狂熱到理性聚焦,行業內湧現出一批兼具技術壁壘與商業化能力的明星專案;隨著技術突破和產業鏈協同加速,AI賦能的新藥研發、智慧診斷、智慧硬體等賽道逐步崛起,頭部企業脫穎而出。投資風口頻現,資本與政策助推行業持續進化。本文以資料為入口,系統性梳理十年行業脈絡,洞察AI醫療背後的資本邏輯與投資風向,以資料視角呈現行業創新週期下的主流趨勢。
01
狂飆與低谷:國內AI醫藥十年間在資本中潮起潮落
近10年來中國AI醫藥專案在資本市場上經歷了從快速升溫到理性回撥的顯著週期性變化。回顧2015-2025年的投融資資料,國內AI醫藥行業在2015年至2021年呈現出加速增長的局面,無論是融資事件數量還是總融資金額均逐步攀升,尤其是在2021年前後達到階段性高峰。這一時期,ESMFold、AlphaFold2和自然語言處理等AI工具相繼問世,結合CADD(計算機輔助藥物設計開發)向AIDD(人工智慧輔助藥物設計開發)轉型,快速促進了人工智慧技術與生物醫藥研發的深度融合,極大提升了資本市場對該賽道的期望,海量資金湧入,頭部企業如更是多輪獲大額融資,中早期專案也大量湧現,行業整體上迎來較高的活躍度和關注度。

圖:2015.06-2025.06國內AI醫療行業融資金額及各輪次融資金額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wind資料庫資料整理
然而,2021年後市場風向發生轉變。據統計顯示,無論是行業的融資專案數量還是融資總額均出現顯著回落,說明該行業在資本市場的“吸金”能力和熱度明顯下降。一方面,隨著AI醫藥的泡沫顯現,多數產品未能上市,盈利模式缺乏可持續性,迫使資本投資趨於謹慎,對專案商業化和落地效果的考察更為嚴格。另一方面,受全球及國內經濟週期影響,2022年開始國內IPO視窗收緊,港股生物醫藥指數下滑,加上醫藥行業監管趨嚴等市場因素,創新藥、數字醫療、醫療器械等AI醫藥細分領域的高估值難以持續,融資難度加大,導致部分企業被動收縮。

圖:2015.06-2025.06國內AI醫療行業融資數量及各輪次融資數量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wind資料庫資料整理
融資輪次方面,2021年前各輪次(包括天使輪、A輪、B輪及後期輪)均有活躍表現,突出體現高成長性和資金鍊充裕。自2022年起,呈現兩頭大,中間小的趨勢,及早期和晚期的融資事件佔比較高,而中後期融資事件明顯減少,資本逐漸向成熟度高的超後期專案和投入較少的極早期專案集中,大量成長階段的企業生存壓力顯著提升。整體來看,中國AI醫藥專案在10年內經歷了由熱到冷的波動期,當前進入低谷期,未來發展主要依靠技術性突破和商業模式落地來增強該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02
資本聚焦:AI醫學診斷和新藥研發
近10年來,國內AI醫療專案在細分賽道上出現明顯結構性分化。AI賦能醫學診斷以383起融資事件高居首位,成為資本最為青睞的領域,反映出AI在醫學影像與輔助診斷領域的快速落地和商業化預期突出。AI賦能新藥研發以270起融資位列第二,顯示出AI在藥物發現及分子設計環節技術前景備受資本認可。相較而言,其他類別(204起)、AI賦能診療及運營(90起)、醫療器械與硬體(38起)、健康管理及服務(24起)則顯著落後,表明行業資源和投資主要集中在醫學診斷和新藥研發兩個核心賽道。

表:AI+醫療領域各賽道分類的明細表

圖:2015.06-202.06中國AI醫療行業各賽道融資事件統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各細分賽道在融資階段的分佈也呈現出“兩頭大、中間小”的特徵——即融資專案在早期及超後期階段活躍度較高,尤以AI賦能醫學診斷和新藥研發兩大賽道最為突出。具體來看,AI賦能醫學診斷賽道在早期階段(種子/天使輪與A輪)分別發生了84起和105起融資事件,新藥研發賽道則有89起和78起,顯示大量初創專案的湧現,極大激發了行業創新活力。然而,從B輪起,融資事件數量大幅下滑,B-D輪融資較早期階段分別下降67.20%和80.84%,反映出這兩大賽道在成長階段淘汰率極高,多數專案止步於此。

圖:2015.06-2025.06國內AI醫療行業各賽道融資階段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值得關注的是,在超後期的pre-IPO及併購階段,AI醫學診斷和新藥研發賽道分別獲得了131起和70起融資事件,遠超其他賽道,說明資本和資源高度向行業成熟龍頭企業聚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診療及運營、醫療器械與硬體、健康管理與服務等賽道無論在各輪次專案數還是後期資本關注度上均遠低於前述兩大核心賽道,資本關注呈現高度集中化趨勢。
近10年來,AI醫學診斷和AI新藥研發始終是最為活躍的兩個細分賽道。2015至2021年間,這兩大賽道的年度融資專案數量持續增長,尤其自2019年起均超過其他賽道,並在2021年達到峰值——其中AI醫學診斷賽道年度融資專案數超過70起,AI新藥研發也接近60起。自2022年起,隨著行業整體進入調整期,這兩大賽道的融資專案數量明顯回落,至2024年已降至2018-2019年的水平。相比之下,AI賦能健康管理及服務、醫療器械與硬體、診療及運營等其他賽道在專案數量上始終保持較低水位,波動幅度也相對有限,反映出資本對核心賽道的傾斜和集中。

圖:2015.06-2025.06中國AI醫療行業各賽道融資數量走勢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在融資金額層面,整體趨勢與專案數量保持高度一致。2021年,國內AI新藥研發賽道年度融資總額首次超過15億美元,AI醫學診斷賽道也達到10億美元的歷史高點。然而,2022年以後,受行業調整和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核心賽道的融資金額大幅回落,降至高峰期的三分之一以下。值得注意的是,AI賦能診療及運營賽道在2021年也實現了一次融資金額的小高峰,但整體規模依然遠低於前述兩大賽道。其他賽道如健康管理及服務、醫療器械與硬體在近十年中融資金額始終處於較低水平,尚未迎來顯著突破。

圖:2015.06-2025.06中國AI醫療行業各賽道融資金額走勢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綜上,AI醫藥行業自2021年前後經歷資本高度集中的繁榮期後逐步迴歸理性,行業資源和資金更加偏向具備技術壁壘和競爭優勢的頭部企業,而成長期企業則承受著更大的生存與成長壓力。
03
AI醫療誰在下注?頂級創投與國資控股投資勢力全景
3.1 TOP10 AI醫療行業投資機構
在AI醫療領域,核心投資機構的佈局與賽道偏好極大影響著行業資源的流向和創新生態的構建。近10年來,紅杉中國以37起投資事件高居AI醫療領域首位,緊隨其後的是五源資本(32起)、啟明創投(23起)、真格基金(18起),其他如高榕資本、君聯資本、峰瑞資本、經緯創投、原始碼資本和創新工場等同樣保持較高出手頻率。這些頭部機構的廣泛參與為AI醫藥領域的創新專案持續注入資金與資源,推動了行業的整體創新活力。

圖:2015.06-2025.06中國AI醫療行業TOP 10 投資機構參投事件統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從投資方向來看,TOP10機構的投資重心高度集中。統計顯示,60.5%的投資事件聚焦在AI賦能新藥研發,25%投向AI醫學診斷,兩者合計佔比超過85%。其餘如其他、AI診療及運營、AI醫療器械與硬體等賽道,僅獲得有限投入。這一格局反映出頭部機構重點關注商業模式清晰、落地性強的醫學診斷,以及具備高技術壁壘與成長潛力的新藥研發賽道,顯示AI技術在推動醫藥產業升級過程中的核心動力地位。

圖:國內TOP 10 AI醫療投資機構投資賽道分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輪次分佈方面,近10年TOP10機構在A輪和B輪階段投資佔比分別為32.0%和20.5%,成為主要投入階段,顯示主流投資方傾向於企業完成早期技術驗證、初具商業化能力後大舉佈局。極早期(種子/天使輪)和戰略投資/併購階段各佔19.0%,表明這些機構一方面注重前瞻性創新孵化,另一方面也積極參與行業龍頭的後期融資與資源整合。C輪僅佔7.5%,D輪及更晚期佔1.5%,IPO階段僅0.5%,反映出頭部機構在企業進入成熟期時參與度顯著下降。整體來看,A-B輪是資本佈局高成長企業的核心階段,但主流機構亦兼顧早期創新和行業加速整合,對頭部專案保持長期支援。

圖:2025年2月底二級市場AI醫療各板塊和生物醫藥行業的市盈率
來源:根據Wind資料庫資料整理
截至2025年2月底,二級市場中多個AI醫療細分板塊的市盈率(P/E)顯著高於生物醫藥行業的整體水平。其中,AI製藥板塊以149.1倍的平均市盈率位居榜首,AI輔助診斷板塊以127.7倍緊隨其後,二者的估值水平均遠超行業基準。此外,AI影像識別等相關板塊的市盈率也高於行業整體水平。這種高估值的態勢與一級市場對AI新藥研發及醫學診斷賽道活躍的投資活動相互印證,形成正向反饋,進一步吸引一級市場的頭部投資機構向上述領域進行戰略性佈局,促使其加大資源傾斜,從而強化了AI製藥與AI輔助診斷賽道的資本聚集效應。

圖:國內TOP 10 AI醫療投資機構投資輪次分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TOP10活躍投資機構在AI醫療領域的投資集中度和偏好分化明顯;五源資本以32.43%的AI醫療投資專案佔比遙居首位,表現出極強的行業聚焦和專注深度。高榕資本和原始碼資本的AI醫療投資專案佔比分別為17.07%和16.13%,高於行業平均水準,顯示出其強化行業早期卡位和戰略推動的意圖。峰瑞資本、創新工場和真格基金的AI醫療投資專案佔比分別為11.11%、10.26%和8.93%,同樣表現出對AI醫療賽道的持續看好。相較而言,紅杉中國、啟明創投、經緯創投、君聯資本的AI醫療投資專案佔比分別為4.04%、2.48%、2.65%、2.01%,儘管專案總量龐大,但AI醫療專案的集中度相對較低,更突出其多元化投資策略,AI醫療為其資產組合的重要組成部分。

表:2015.06-2025.06國內AI醫療行業TOP 10投資機構的AI醫療行業集中度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TOP 10投資機構公開資訊整理
進一步來看,TOP10最活躍投資機構投資金額最高的前十大AI醫療專案高度集中於AI新藥研發領域,涵蓋CRO、自主研發和資料管理三大板塊。以晶泰科技(藥物晶型設計,CRO)、英矽智慧(藥物發現和開發)、百圖生科(藥物資料管理與開發)、藥明明碼(生物資料管理與開發)等專案為例,單筆融資均高達數億美元,顯示了資本對AI賦能新藥研發板塊的高度關注和期待。
值得注意的是,這類高額投資多集中於2020-2021年,2022年後僅有3起專案,反映出行業週期性波動與資本集中的趨勢。

表:2015.06-2025.06 年中國AI醫療行業TOP10投資機構投資金額排名前十的專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wind資料庫和TOP 10投資機構公開資訊整理
3.2 TOP10 國資控股投資機構
就國資控股機構而言,近10年來其投資同樣高度聚焦於AI醫學診斷(161起)和AI賦能新藥研發(138起)兩大核心賽道,遠超其他領域。AI醫學診斷賽道高居首位,顯示國資對AI技術在醫學影像、輔助診斷等ToB/ToH落地的高度關注;新藥研發賽道排在前列,則反映國資機構對最佳化藥物開發模式、提升效率的重視。相比之下,診療及運營、醫療器械與硬體、健康管理及服務等賽道受關注度有限,資金主要聚集於高壁壘、產業聯動強的主賽道。

圖:2015.06-2025.06國資控股機構投資AI醫療行業各賽道專案統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國資控股機構的投資輪次偏好也較為突出。A輪和B輪(成長早中期)為主要入場階段,尤其在新藥研發領域B輪融資事件達43起,A輪與C輪同樣活躍;AI醫學診斷領域則以中後期、戰略投資階段(59起)為主,顯示國資傾向於助推成熟企業做大做強,促進行業整合與IPO程序。極早期階段參與有限,更偏好技術和商業模式驗證相對成熟、產業化前景明確的專案。整體來看,國資控股機構投資AI醫療更聚焦於賽道與企業的產業化與規模化成長階段。
整體來看,國資控股機構投資AI醫療呈現賽道聚焦、偏好投資產業化與規模化成長階段的專案。

圖:國資控股機構投資各賽道及融資階段分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與此同時,頭部國資控股機構近年來在AI醫療賽道的佈局同樣表現出高度活躍和聚焦。君聯資本以16起投資事件位居國資控股機構之首,深創投和五源資本分別以10起、7起緊隨其後,蘇高新金控、泰康健投、紫金港資本等亦在行業內形成持續深耕之勢。頭部國資投資者的高度參與不僅為AI醫療行業的核心專案提供了充足資金,也進一步強化了產業鏈關鍵環節的創新能力和穩定性。

圖:2015-2025 中國AI醫療行業TOP 10 國資控股的投資機構參投事件統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具體來看,國資機構的投資賽道集中度尤為突出。AI賦能醫學診斷和AI賦能新藥研發分別佔據國資投資事件總數的44.3%和35.7%,兩者合計佔比超過80%。其餘如“其他”類別、AI醫療器械與硬體及AI賦能診療及運營,僅分別佔比11.4%、4.3%和4.3%,顯示國資資金更偏向技術壁壘高、市場前景廣闊的主幹領域。這一投資偏好不僅體現了國資在賦能產業鏈上游和核心技術環節的戰略考量,也反映了其對於推動原創創新能力和自主可控能力建設的關注。

圖:國內TOP 10 AI醫療的國資投資機構投資賽道分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在投資金額層面,國資控股機構“重點押注極少數頭部專案”的特徵同樣鮮明;近十年來,晶泰科技與百川智慧分別以累計60.98億美元和55.44億美元的融資額遙遙領先於其他企業,剴泰醫藥、推想科技、未知君、深睿醫療、矽基仿生等專案的融資額則介於4,600萬美元至1.25億美元之間。可見,國資資金顯著集中於底層技術創新、大模型研發和智慧算力賦能能力突出的龍頭企業。例如,新一代AI製藥平臺(如晶泰科技、英矽智慧)、AI大模型(百川智慧)、智慧醫學影像(推想科技、深睿醫療)等專案,正成為國資優選的投資物件,展現出對具備自主可控和國產替代屬性、契合國家科技自立自強戰略的AI醫療企業的長期支援。
與AI醫療行業TOP10投資機構相比,國資在投資策略上更強調國家戰略導向和產業鏈安全,對“國家戰略型”頭部專案持續加碼,單筆投資金額更高,且傾向於在企業成熟期入場。這一佈局不僅強化了國資在推動AI醫療原創創新、承擔行業風險和促進自主可控方面的使命角色,也有效引領了AI醫藥行業邁向技術深水區和可持續發展新階段。

圖:2015-2025 國內AI醫療行業TOP10國資投資機構投資額排名前十的專案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04
資本熱潮背後的AI醫療明星專案:誰在真正引領行業變革?
4.1 明星專案崛起:AI賦能創新,資本持續追捧
近年來,國內AI醫療行業湧現出一批在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上高度突出的明星專案,代表企業涵蓋了AI新藥研發(如英矽智慧、深勢科技、晶泰科技)、AI健康管理(如每因智慧、倍佐健康、小懂健康)、AI醫學影像診斷(如Airdoc、數坤科技、強聯智創)、AI醫療器械與硬體(如萬相科技、傲意科技、司羿智慧)以及醫療資訊化和資料平臺(如森億智慧、醫渡科技)等多個賽道。
這些專案不僅在細分領域率先實現了AI與醫療的深度融合,而且憑藉在演算法、資料、產業鏈協同和合規落地等方面的領先優勢,成為推動行業快速增長與資本市場高度關注的核心力量。
以下結合上述典型企業,對AI醫療明星專案及所在賽道深受資本青睞的深層邏輯、成長性及其行業價值進行系統梳理和分析。

圖:2015-2025 國內AI醫療行業各賽道明星專案交集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資料整理

表:2015-2025 國內AI醫療行業各賽道明星專案列表
來源:根據醫藥魔方,頭部投資機構公開資訊整理
4.2 技術護城河與產業協同:明星企業的高壁壘
AI醫療領域的技術壁壘顯著,研發投入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以晶泰科技和英矽智慧為例,兩家公司在2024年的研發費用佔比均超過100%,其中晶泰科技的研發投入佔比為157%[1],英矽智慧則為107%[2]。這一水平遠高於同期國內上市醫療器械企業的8.99%[3]、高階醫療器械企業的26.81%[4]以及國際上市的AI醫療獨角獸20-40%的水平[5-7]。高研發投入不僅保障了技術的持續創新,也為企業建立了強大的專利壁壘和演算法優勢。
在專利和學術論文產出方面,國內AI醫療企業也表現不凡。TOP10企業的專利申請數量每年超過100項,且AI藥物研發企業如深勢科技和英矽智慧在《Nature》、《Science》等國際頂級學術期刊上發表的AI藥物相關論文數量屢次位居全球前列。英矽智慧主導開發的新藥Rentosertib(ISM001-055)最近在《Nature Medicine》上釋出了二期臨床試驗結果,從藥物發現到IND僅用18個月(傳統藥物發現到臨床研究需要3-5年),打破了傳統藥物研發的週期,成為全球進展最快的AI新藥[8]。
此外,醫渡科技、森億智慧等公司擁有海量醫療影像和病例資料,這些獨特的資料資源形成了行業內不可複製的競爭壁壘。
4.3 賽道分化與商業化落地雙高
AI醫療的高速增長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以AI製藥為例,根據Research And Markets的報告,全球AI製藥市場預計從2021年的7.92億美元增長至2024年的17.58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達到30.45%;而在中國,AI製藥市場從2019年的0.67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62億元,年複合增長率高達53.01%[9]。與此同時,AI醫學影像市場也呈現出強勁的增長勢頭,2023年中國市場規模約為36.2億元,預計到2025年將突破125億元,2020至2025年的年複合增長率超過127%[10]。
此外,智慧醫療硬體領域也在不斷壯大;2022年中國智慧醫療硬體市場的規模為216.9億元,同比增長63.8%,預計到2027年將突破600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22.8%。其中,康復機器人、可穿戴裝置等細分領域的年增長速度尤其迅猛[11]。
AI醫療企業的營收增速較傳統醫療行業顯著更快。以晶泰科技為例,2021年至2023年,其營收從6,279.9萬元增長至1.74億元,年均增速達177%,預計2024年實現收入2.66億元,同比增長52.8%。部分AI影像企業的單一產品年銷售額甚至可達上千萬。總體來看,AI醫療頭部企業的營收增速遠超傳統醫療行業,部分企業年增速可達到50%以上。
此外,AI醫療企業的客戶結構也呈現多元化特點,森億智慧和醫渡科技等公司客戶遍佈三甲醫院、製藥公司、保險公司等多個領域,單一大客戶依賴度較低,具備更強的抗風險能力。許多AI醫療影像與器械企業,如Airdoc、數坤科技,已經獲得了NMPA/CE/FDA等多個國際認證,具備了大規模商業化的能力。
4.4 資本市場與政策環境:多元資金、政策驅動創新高地
隨著市場對AI醫療專案的關注不斷加深,資本的支援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根據行業報告與頭部企業的公開資料分析,2024年,中國AI醫療TOP10企業的平均融資輪次已達5輪,平均單筆融資額超億元,部分企業的融資額超過10億元人民幣(如英矽智慧的E輪融資達到1.1億美元)。此外,晶泰科技也在2024年成功登陸港股IPO,募資10.36億港元,成為國內AI製藥領域的第一股。
企業的估值在資本市場表現中也不斷提升,部分頭部企業年均估值增長可超過30%,估值已經突破百億元人民幣。資本結構方面,除了傳統的VC/PE資本外,產業資本、國資基金及國際資本(如淡馬錫、紅杉、軟銀等)均深度參與其中,為AI醫療專案提供了多元化的資金支援。
近年來,中國政府大力支援AI醫療行業發展。國家和地方政府出臺了超過20項相關政策,推動AI醫療創新產品納入醫保、加快審批程序、鼓勵資料開放等。與此同時,AI醫療產業叢集效應逐漸顯現。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的統計,2023至2024年,北京、上海、廣東、江蘇和浙江等地區的AI醫療行業融資事件佔全國總數的76%,形成了創新高地和資本集聚效應[12]。

表:10年間推動國內AI醫療行業的國家及地域的代表性政策
來源:根據國務院網站、地方政府政務網站公開資訊整理
4.5 中國AI醫療特色:全產業鏈協同與高效落地
中國AI醫療專案在產業鏈的協同能力、製造與落地速度、資本退出路徑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得益於國內產業鏈的完善,中國AI醫療企業普遍具備了從研發、臨床到商業化的全產業鏈能力。相較於歐美國家,中國企業在AI醫療器械與硬體等領域的製造能力和供應鏈整合能力較為強大,產品迭代與市場滲透速度也遠超國外企業。
此外,國內港交所、深交所和上交所構成多層次的資本市場為AI醫療企業提供了豐富的退出路徑。雖然2024年IPO數量有所下降,但頭部專案仍然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表現出了強大的市場吸引力。
4.6 行業本質與趨勢展望:壁壘、成長與確定性驅動資本聚集
AI醫療明星專案的成功不僅僅依賴於其技術創新,更源於其具備的多重優勢:高技術壁壘、高成長性和高確定性。資料和演算法的積累,形成了不可逾越的行業壁壘;政策紅利與市場需求的雙輪驅動推動著行業的持續創新和資本的不斷流入;資本結構的多元化和豐富的退出渠道為企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援和靈活的退出路徑。
綜上所述,過去十年中,國內AI醫療行業的明星專案普遍具有深度融合的“AI+醫療”技術、高壁壘、強賽道成長性、產業協同能力,以及持續的資本支援等特點。各個細分賽道湧現出一批代表性企業,成為行業創新和資本追逐的風向標。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突破和醫療健康需求的升級,AI醫療行業有望持續保持高景氣度,頭部企業有望引領行業的變革與價值創造。


張鴻宇
浙江大學 生物與醫藥工程 在讀博士
中山大學 管理學碩士
法國格勒諾布林高等經管學院 金融碩士(公派留學)
個人簡介
浙江大學生物醫藥工程在讀博士,專攻AI輔助精準腫瘤篩查,藥物設計與開發;曾就職於平安集團、恆健金控和廣發證券體系,從事生物科技和醫療衛生機構一級股債投融資業務,擁有AI、精準醫療與金融交叉複合背景,兼具前沿醫學研發與資本運作雙重視角,專注於AI賦能的精準醫療及新藥研發,注重成果轉化和市場應用。(微訊號:18927501292)
引用:
[1]XtalPi Inc., “Financial Reports,” 2024, available at XtalPi Investor Relations website: https://ir.xtalpi.com/cn/investor-relations/financial-reports.
[2] InSilico Medicine Cayman TopCo, “Prospectus (Application Proof),” Hong Kong, March 2024.
[3] https://www.21jingji.com/article/20241209/herald/f1fdec5b8558683970f552d1a7419834.html
[4] 健康界,《數知醫械丨醫療器械上市企業達187家:研發費率反超銷售費率》,2025年7月7日, https://www.cn-healthcare.com/articlewm/20250707/content-1653246.html
[5] Butterfly Network Inc., “Annual Reports,” available at: https://ir.butterflynetwork.com/financials/annual-reports/default.aspx
[6] https://www.fxbaogao.com/view
[7] Recursion Pharmaceuticals, “Annual Reports and Filings, https://ir.recursion.com/financials-filings/annual-reports
[8] https://bydrug.pharmcube.com/news/detail
[9] https://www.vzkoo.com/read/2025032794336d11124f9f52025ec2a8.html
[10] https://www.163.com/dy/article/J5OTABP40552SV13.html
[11] https://www.gonyn.com/industry/1668895.html
[12] 前瞻網,《啟示2024:中國AI醫療行業投融資及兼併重組分析》,2024年10月9日,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41009-fb17ad73.html
*封面圖片來源:123rf
如果您認同文章中的觀點、資訊,或想進一步討論,請與我們聯絡;也可加入動脈網行業社群,結交更多志同道合的好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