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讀】5月14日,德國新任總理默茨發表首份政府宣告,稱中國是應對全球挑戰及經濟領域“重要合作伙伴”,並提出“戰略性去風險”,希望減少單方面依賴,並敦促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發揮作用。那麼,“戰略性去風險”究竟指的是什麼?
本文指出,默茨政府在延續朔爾茨對華“三重定位”(夥伴、競爭者、制度對手)的同時,更突出“制度性對立”這一維定位,意識形態色彩明顯增強。這側面映射出默茨深受“民主與非民主”二元對立邏輯影響,將經濟合作與政治對立並行,繼而可能導致德國乃至歐洲對華認知的“安全化”趨勢。
默茨的並行思維或損害中德經貿合作,可能推動經貿政策從“謀互惠”到“去風險”演變。儘管德國仍視中國為重要經濟夥伴,但新政府更強調減少對華依賴,設立專家委員會評估經濟風險。此類“既合作又防範”的舉措可能削弱雙邊經濟互補性,導致經貿摩擦加劇。
另值得注意的是,默茨政府希望建立“獨立的中國知識”體系,減少對華認知的“外部影響”,同時強調與歐盟及美國協調對華政策,隨著影響因素增多,默茨政府呈現出隨時有與美國打配合的意願和可能,“以最大可能地鞏固與美國的關係”。
本文認為,德國新一屆政府的對華政策仍將在“經濟現實主義”和“意識形態理想主義”的矛盾中執行,雖然其政策框架尚未完全定型,但意識形態因素的上升可能使中德關係面臨更多波折,中國需針對性調整策略,強化合作敘事,減少誤判。
本文為作者授權釋出稿件,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諸君參考。
文化縱橫新媒體 · 專家意見
2025年第25期 總第245期
一、對華戰略定位意識形態色彩增強,涉政立場可能趨硬
二、對華經貿政策在“謀互惠”偏向“去風險”,雙邊經貿摩擦可能增多
三、對華政策既要自主務實,建立“獨立的中國知識”體系,又強調與盟友協調,影響因素增多。
本文為作者授權釋出稿件,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聯絡本公眾號。

訂閱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