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新政府將右轉:經濟復甦優先

隨著三黨執政聯盟在2024年11月解散,德國將在2025年迎來提前大選。這場意外的選舉定於2月底舉行,比原計劃提前了七個月。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正在面臨多種挑戰,包括搖搖欲墜的工業模式,以及對特朗普重新上臺的全球經濟影響。

基督教民主聯盟(CDU)及其巴伐利亞盟友基督教社會聯盟(CSU)的總理候選人弗里德里希·默茨(Friedrich Merz)可能接替現任社民黨(SPD)總理奧拉夫·朔爾茨。現年69歲的默茨,具有豐富的企業界經驗,以直率和咄咄逼人的風格著稱。他將自己定位為帶領德國走出經濟困境的最佳人選,預計其競選主張會比前總理默克爾更偏右,包括改革福利制度、吸引外資、併為德國企業放寬資本流動限制。
為了遏制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AfD)的支援率,默茨還將對近年來困擾德國的非法移民問題採取強硬立場。這些議題不僅將主導選戰,也將在隨後可能的組閣談判中佔據中心地位。
過去六年,德國經濟幾乎沒有增長,新政府必須優先解決這一問題。尤其是能源價格過高、高稅收、繁瑣的監管以及勞動力短缺等問題,使德國的工業巨頭倍感壓力。此外,中國電動車產業的迅速崛起對德國龐大的汽車工業構成了極大壓力,而特朗普可能重新引入的保護主義關稅則進一步加劇了德國企業的外部風險。
德國的中小企業也面臨著全球保護主義浪潮的衝擊,保護德國中小企業在國際市場中的利益是新總理的核心任務之一,而這需要他在歐盟層面制定並執行合適的貿易和經濟政策。
新政府可能面臨的第一個重大考驗是德國的“債務上限”政策。這項憲法規定嚴格限制公共借款,但隨著財政支出的需求和法律限制的衝突加劇,甚至默茨黨內的一些成員也支援放鬆這一限制。如果這一障礙得以克服,並獲得議會三分之二的多數支援,德國將有可能為基礎設施、國防以及對烏克蘭的援助提供新的公共投資資金。否則,新政府可能會效仿朔爾茨在2022年透過的“影子基金”,以非正式方式增加國防開支。
德國的新政府還將面臨外交領域的挑戰。假如在特朗普的壓力下,烏克蘭與俄羅斯達成和解協議,德國可能需要為烏克蘭提供安全保障並主導重建資金的籌集。此外,歐盟的盟友,包括布魯塞爾、巴黎和華沙,將期待由默茨領導的政府恢復德國在歐盟事務中的強勢角色,儘管新政府未必總能符合他們的期望。
儘管默茨支援烏克蘭,但他可能不會同意透過大規模的歐盟聯合借款專案來資助歐盟的防務開支,這可能與其他歐洲國家的主張相悖。
默茨如果勝選,他將面臨組建聯合政府的複雜局面。基民盟/基社盟可能需要在與社民黨組建左右“大聯合政府”或與綠黨合作之間作出選擇。然而,由於德國政治日益分裂,默茨或許不得不尋求同時與兩者合作。
朔爾茨領導的社民黨、綠黨和自民黨三黨聯合政府,儘管以樂觀姿態起步,但在危機面前未能形成一致的應對策略,這一教訓默茨不會忽視。
作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一直是歐盟的穩定核心,其政策方向對歐盟的經濟、政治和外交議程具有導向作用。右轉可能導致德國在移民政策、財政和共同防務等關鍵議題上採取更保守甚至單邊主義的立場,從而加劇歐盟內部的分歧,削弱成員國間的合作。德國若減少對歐盟一體化的支援,可能會削弱歐盟在全球舞臺上的整體影響力,增加歐盟應對內外部挑戰的困難,甚至進一步助長民粹主義和反歐盟勢力的崛起,德國的持續右轉對歐盟會帶來深遠的負面影響。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