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載來源: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
本文根據白滔滔對談影片整理,整理人:Emily
本文是回答一位讀者的問題。
孩子媽媽(家長):我看到一個短影片,孩子在洗手的時候,媽媽提醒他把水龍頭關掉;寫作業的時候提醒他快點寫不要磨蹭;他開冰箱,要拿東西,媽媽叫他把門關好……然後孩子說我本來就要關啊!
有網友說過度提醒也是一種不信任,被這樣提醒就會覺得很煩。
我意識到,在生活中我也會經常提醒孩子各種事情,孩子有時候不買賬,會不耐煩頂回來。
所以我在想,如果這是一種過度提醒的話,那怎麼樣能夠不提醒孩子,他也能透過自己的自驅力和責任心把事情做好呢?

白老師的回覆:這個話題讓我想起,一次去澳大利亞旅行的經歷。
旅行的過程中,我們開車來到一個小島。小島上面有一個遊樂場,裡面有一些中國遊客,也有一些本地的家庭,在玩一些特別簡單的那種繩結可以攀爬的遊樂設施。
其中有一個攀爬架,上面有很多橫槓,小朋友可以用手抓著,身體懸空一步一步往前吊著蕩過去。
我當時有點累,就在小公園裡待著,在邊上喝茶休息。

兩組家長的對比
剛好看見兩組家長,一組是中國家長,一組是國外家長。國外家長是位爸爸,媽媽根本就不在,那位爸爸拿著一杯咖啡,坐在遊樂場邊上的一個椅子上,專心地在看書。
我在那兒休息了十幾分鍾,整個過程中,爸爸的眼睛沒有離開過那本書。
他的孩子,就在玩攀爬架。孩子挺小的,玩的過程中有手滑或者夠不到的地方就掉下來了。地上是沙地,從上面掉下來,小男孩就回過去再爬。爬到一半,他又掉下來。因為很長,他那個年齡,說實話我看他是過不去的。

他每次多前進一格,沒一會就會掉下來摔在沙地上,然後自己爬起來繼續玩。他的爸爸從頭到尾沒有抬起過一下眼睛。
再看中國家長,他們是一家三口都在那兒,爸爸、媽媽和孩子。孩子的身高比那個外國小男孩還要再高一些。爸爸媽媽是一起抬著這個小男孩去玩那個攀爬架的。他們把孩子抱著,一直往前走,就這樣走完全程,全家在那裡歡呼。

對孩子的三個欺騙
我看到之後特別心酸。
我為那個中國男孩心酸,他被欺騙了。
他以為他比那個外國小孩厲害,因為他的父母是這麼告訴他的。而且,他還以為,自己的父母對自己很好,自己很幸福。
他父母說,你看,那小孩沒有人管多可憐。自己爬到一半就掉下來了,褲子上都是沙土。
但這個小男孩被欺騙了。第一個欺騙是,他的爸爸媽媽因為幫助了他,就更愛他。第二個欺騙是,他完成了一個事情,他成功了。第三個欺騙是,我比那個孩子更厲害。

這個場景,到現在,十幾年過去了,一直都在我的腦海裡。為什麼?因為,我看到了大多時候很多家長都是這樣做的:
他們用這種保護或提醒來避免孩子犯錯,想要達到的效果是,我們比別人的家庭更愛你,更關心你。你別說去爬一個攀爬架,你走一步我都告訴你,出門的時候先邁左腳還是右腳,到有電梯的地方要停下來,要按電梯,等電梯開了你再進去,進電梯要怎麼進……
無微不至到,把孩子當作身體上的殘疾人,智商上的傻子。我們家長就像一個保護罩一樣守護在孩子的周圍,覺得這是我愛的體現。

讓孩子照顧家長,可能嗎?
我也見過反例,就是孩子照顧大人的。
我的一位同學,嫁到了加拿大,她當時在交通部工作,先生在外交部工作。我去加拿大旅行的時候,途徑他們的城市,就住在她家裡。
早上我起床後,發現姐弟倆兩個孩子,大的十來歲,小的七八歲,他們起床後,自己做完早餐就坐小車去上學了。
而他們的父母,根本還沒起來。我後來才知道,這是他們家的常態——有時候,他們還會給父母也做好早餐再去上學。
說實話,我做不到,但是,我知道了,有些家庭,是可以做到的。

危險的木工
類似的情況我還在澳大利亞的一所小學裡看到過。
這所學校有很多工作坊,我們也可以叫遊戲室,課間的時候對所有的孩子全部開放。孩子們不用去找老師,可以直接衝進去玩。
我作為一個見過很多開放式教育的人,看到後都忍不住提醒他們的老師,我說,有一個八九歲的小孩,一個人在木工房玩錘子和釘子,沒有人管。
他很感興趣,但他的動作很大,噼裡啪啦的釘。他釘的時候,我真的很擔心會傷到他自己。作為家長和老師不應該阻止他嗎?

而這位老師卻說,你知道為什麼我這麼淡然嗎?因為他們剛進這個學校的時候,就用塑膠的錘子和釘子這麼玩了。他慢慢過渡到真實的工具,慢慢過度到有老師指導他怎麼樣去拿釘子,他現在中午出來自己玩會兒,老師一點兒都不用擔心。
即便出了什麼問題,他在這個地方慢慢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真的受傷也是正常的。
我真的看到,在這所學校裡,是沒有提醒的,他們給了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的探索機會,甚至是受傷害的權利。

愛跳舞的小嚮導
老師帶我們參觀學校,隨機叫了一個女孩當我們的小嚮導,給我們講解。
這個女孩帶我們參觀到舞蹈室之後,就跟我們說:對不起,我現在好想跳舞,我到了舞蹈室,就忍不住想舞蹈一下。你們等我一會兒可以嗎?
然後,小女孩就開始在舞蹈室裡跳躍舞動,我們在旁邊等了她幾分鐘。

其實,我覺得剛才的話題不僅是對父母,對老師也是一樣。成年人面對孩子的自我成長,探索的尺度應該在哪個地方?
我看了這麼多教育,我原來經常跟大家說,我認同的是咱們得有一個安全的底線。
但是,我現在比之前又大膽了一點,在可以承受的危險和受傷的範圍內的尺度要比安全再大一點點。

荒草坪VS塑膠跑道
我去過日本的幼兒園。日本幼兒園的地是不平的草坪,坑坑窪窪的不是人工種植的草坪,而是荒草的草坪。有的地方是黃的,有的地方是禿的,還有的地方會露出沙土。
我當時就覺得幼兒園一定不是沒錢或者是懶,而不去做好的草坪。
幼兒園的老師跟我們講,他們認為學校應該儘可能的是,在安全可控範圍內的一個真實的環境。
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那些坑坑窪窪不平的地方是會讓孩子摔跤、受傷,讓孩子鞋子裡面灌上沙土。

但如果學校都是塑膠跑道,孩子們從小隻會在塑膠跑道中跑步。那麼,當他某一天跟家人去自然的地方,他的環境變了,他的姿勢和用力習慣讓他在崎嶇不平的地方,就會受傷。那個時候摔跤,你可能要臨時去找救護人員。
我們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在坑窪不平的,但是沒有那麼大的危險的地面上去跑,他摔一跤,頂多擦破皮,不會有大的傷害。
那麼請問這個操場的教育是更接近於培養孩子真實能力的操場,還是那個全部鋪上塑膠的操場?

提醒和保護=喪失的機會
我們的提醒和保護,讓孩子在真正的生活裡喪失了很多東西。每一次想要提醒,你就想,我剝奪了他自己學會這個東西的機會,我剝奪了他失敗之後能夠再去嘗試的勇氣,我剝奪了他透過自我探知,去到我們根本不知道的領域的機會……
我這次提醒,把這個東西剝奪了,就是我們對於一個生命的成長規律不夠尊重所導致的。
我們在自己的生命過程中沒有得到過,嚐到過這種自由的成長的無限可能的生命體驗。我們又把它傳給了我們的下一代。
所以需要改變這個事情的主體,不是孩子,一定是我們自己。

我們要自己真正的去理解生命。然後,我們就知道對待孩子的時候,我們能夠做的是什麼,我們保護的應該是什麼……
自然界的植物是不可能不經受風雨雷電的,如果有人說我就要保護我的孩子一輩子不經受這些,那麼這個孩子生命的可能性就是在大棚裡度過。如果你覺得這樣很好,自己有能力給孩子建一個一輩子的大棚,且你的孩子也享受的話,那麼我無話可說。
但是,如果孩子有追求自由的需求,你也希望孩子的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那麼我們就應該一點點地把大棚拆掉。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