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本版《42街》,更像是對歌舞片黃金時代的一種夢幻懷舊。此前我們寫過一篇《42街》|百老匯音樂劇打包附贈好萊塢黃金時代電影金曲,今天我們來看看它的編舞有什麼奧妙~

本文中我們主要涉及的版本有1933年電影版,1980年音樂劇首演版,和此次2019年影像錄製的倫敦西區復排版(首演於2017年)
本版的編舞蘭迪·斯金納在1980年原版《42街》中就擔任導演兼編舞高爾·錢平的編舞助理。錢平並不會跳踢踏舞,因此大部分時候,都由他提出構想,斯金納進行舞蹈實踐。也正是隨著《42街》的開演,斯金納逐漸成為了一位正式的編舞師。在斯金納的職業生涯裡,曾與許多歌舞片輝煌時期的好萊塢明星有過合作,比如金傑·羅傑斯、安·米勒和賽德·查里斯。可以說歌舞片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極大地影響了他的編舞風格。

蘭迪·斯金納
《42街》的背景設置於1933年,正是好萊塢歌舞片黃金時代的啟幕,斯金納對那個時代的懷舊可以說是得心應手。提起30年代,他表示那一時期舞蹈風格的多樣性賦予了他編舞的極大自由——“那是裝飾派藝術(Art Deco)發展的時代,也是爵士樂盛行的時代,層出不窮的元素為舞蹈的創作開闢了廣闊的空間,你可以從中任意汲取靈感。”


Art Deco風格往往由固定的幾何形狀和獨特的地域元素構成
看這一版本的復排,不難發現其中有許多懷舊元素,比如在Keep Young and Beautiful這一曲中萬花筒式的舞蹈呈現,正是對1933年電影版《42街》的致敬。
這種萬花筒式的舞蹈編排是電影版編舞Busby Berkeley的獨特風格。據說Busby Berkeley並沒有接受過正規的舞蹈訓練,編舞經驗來自一戰期間參軍組織行軍操練,從他宏大壯觀的編舞風格中或許可以窺出一二。
Busby Berkeley在《42街》裡的編舞幾乎重塑了歌舞片。他一改此前舞蹈拍攝時攝影機的固定角度,將攝影機運動和舞者的運動一同融入進舞蹈編排,使用大量特寫、變焦,帶來眼花繚亂的視覺呈現。他的標誌性手法之一是俯拍鏡頭:將攝像機安裝在定製的吊杆和單軌上,然後從上方拍攝。如果需要,他會在攝影棚頂打洞,讓攝影機直接穿過。這樣的鏡頭配合以他對舞者的幾何形排布,大量的身體同步運動,形成了Art Deco式的萬花筒圖案。而如果說Busby Berkeley的編排是將編舞置於純粹的電影維度,大量利用攝影器材的移動,斯金納則是完全透過舞臺道具,使用轉盤和頭頂的鏡子在舞臺上完美復現了這樣令人眼花繚亂的效果。




一些Busby Berkeley的編舞
本版《42街》中斯金納的編舞更像是一種歌舞片時代的風格混合。從搖擺舞到魯比·基勒和吉米·卡格尼式的踢踏舞,再到金傑·羅傑斯和弗雷德·阿斯泰爾的浪漫優雅風,斯金納帶來的舞蹈包羅永珍。斯金納也將自己在《42街》中使用的風格稱之為“one dance form”,一種舞蹈形式。在斯金納眼中,交際舞、踢踏舞或爵士都不是獨立存在的,所有的舞蹈都是一種藝術形式,他希望舞者跳舞時用整個身體去思考,將技巧和風格融會。

1933年,《42街》的上演旨在分散大蕭條時期人們的壓力,而這版復排用宏大而精妙的歌舞編排完美復刻了音樂劇黃金年代的激情與夢想,是懷舊,也將那劑強心針帶到當代,在當下混亂的時代裡別具意義。世界太糟,不如一起跳舞!
《42街》近期排期
4月27日 14:30 閩南大戲院
5月10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5月18日 09:30 國圖藝術中心
5月23日 20:00 天通苑365劇場
5月25日 19:30 廣州蓓蕾劇院
7月20日 09:30 國圖藝術中心

大部分場館可在大麥app或小程式購票(搜尋劇目或場館名稱),其他場館可在場館公眾號或小程式購買
“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由北京奧哲維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打造,致力於透過放映的形式向觀眾呈現當今世界舞臺上最優秀的作品。透過與包括英國國家劇院現場、特拉法加發行公司、環球映畫、影院現場、松竹株式會社、百老匯高畫質、法國百代現場、西班牙數字影像在內的多個品牌合作,“新現場”高畫質放映系列目前發行推廣來自英國國家劇院、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皇家歌劇院、莎士比亞環球劇院、莫斯科大劇院、法蘭西喜劇院等多個機構的世界頂級戲劇、歌劇、舞蹈、展覽影像。截至2023年8月,“新現場”放映劇目已超過250部,覆蓋北京、上海、廣州、臺北、香港等69地,放映超過10000場,觀影人次超過80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