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夥伴們大家好啊~由於最近懶癌發作,這篇24年的收官之作活生生被我拖成了25年第一帖哈哈哈。這是一篇關於影馳沐光MAX機箱和星曜G360散熱器的裝機分享,其實在拍照和裝機過程中我就想這次得換一個方式寫這個貼子。在開始做這個案子的時候,我大概點了一下2024年我的產出,算上這篇一共是10個PCDIY的案子,其中就有6個案子用的機箱是所謂的'海景房'機箱,今天我就想借著這個機會跟大家聊聊一些看起來像是廢話的廢話/笑。看起來有點羅裡吧嗦的,不感興趣的小夥伴直接翻兩下開始看圖吧。
何為海景房?
-
如果說近年的標準ATX機箱構型包括以下幾個元素:1)前面板全進風,頂部全出風,前面板和頂部能支援至少240規格(小型中塔),到280/360,再到最大420/480規格(大型全塔)的風扇配置,2)電源下置(上置電源設計的機箱很少了基本),3)支援背線;那麼我們不妨給海景房機箱下個定義:既機箱取消前面板的通風設計,轉而使用一片全封閉的玻璃作為機箱前面板,以獲得一個從機箱前方到側方更加無遮擋的觀感,這個設計在RGB時代以至於目前的螢幕時代,是很有利於使用者去展示硬體的。此時機箱設計者又會面臨一個問題,
-
在傳統ATX機箱的設計中,從主機板邊緣到機箱前面板的這個空間幾乎是無用的,早先顯示卡長度有個300mm就算很長的了,加上ATX機箱的設計師們並不執著於顯示卡的100%相容性,這個空間的寬度基本在最多10cm的樣子,即使空著也不會太突兀;而到了今天,330mm-340mm長度的顯示卡比比皆是,350mm+的也不在少數,更有甚者板卡廠商為了讓自己的顯示卡看起來‘高檔’,連70(Ti/Super)級別的顯示卡都要做到這個散熱規模,此時主機板邊緣到機箱前面板的距離就奔著12-15cm去了,剛好因為改了海景房結構,要補充散熱規模,這個寬度剛好用來塞風扇,於是我們能看到幾乎所有的海景房機箱,都在主機板到機箱前面板這個區域佈置了少則240,多則420-480規格的風扇位。其他位置有沒有辦法補充散熱能力呢?當然有,比如把電源拿到背倉去,解放顯示卡下方的區域用來佈置風扇(這裡一般不用來佈置散熱器),此處的散熱規模同機箱頂板相同,一般為360-420。
聰明的朋友已經發現了,如果此時我們再將前面板和側面板之間那個惱人的支架移除,我們就得到了一臺所謂的無邊框海景房,也就是當前最流行的機箱佈局。賊船第一個把電源從上置或下置拿到了背倉,而聯力則第一個把前面板換成了玻璃,順手也拿掉了那個支架,因此O11D(EVO)就成了這個構型的開山鼻祖。當然也有不少廠商玩了一些花活,比如在原本沒有散熱設計的電源倉上方加三個風扇位之類的,在我的理解中屬於又想做海景房又不想把電源拿到背倉去(極大增加機箱寬度),屬於是一種既要又要的妥協。
那麼海景房有什麼固有的弱點嗎?當然有,比如以我上面提到的標準構型無邊框海景房,對於使用者而言就幾乎沒有一個最優解:
-
首當其衝的,海景房機箱由於背倉已經很寬大了,為了控制整體寬度,對於風冷散熱器的限高要求一般都比較極限,這一點從後窗風扇的尺寸限制也可見一斑,一般海景房機箱都只能支援到12cm的風扇,上古時代的海景房比如O11(沒有D,沒有EVO)甚至有過只能支援9cm小塔的情況。而且有一說一我真的覺得海景房裝風冷不好看,以上幾個因素加在一起導致海景房幾乎只能選擇使用一體式水冷散熱器。
-
其次就算是用一體水冷散熱器,放哪也會有些講究,我們都知道機箱的風道設計基本上有兩個原則,第一是考慮熱空氣自然上升的特性,儘量下進,前進,上出,後出;第二為了防塵得儘量保持正壓差。對於海景房機箱而言,如果你還考慮風道合理性,那麼下方的風扇位只能用於進風,也就是給顯示卡提供最直接的冷空氣來源,此時再考慮正壓差的話,側面和頂面必然是一側進風,一側出風,也就意味著此時一體水冷的冷排裝在哪個位置,哪裡就是出風位置(除非使用者另配風扇,一體水冷基本都標配正轉風扇),換言之,除了安裝一體水的那一側,另一側一定是進風,出於美觀的考慮,此時的進風位置必須配置反轉風扇(至少六把,誰都不想看風扇屁股),風扇的選擇無形中少了很多。
綜合以上,一旦使用者選擇了無邊框海景房,以標準中塔ATX機箱為例,散熱的配置幾乎只剩下一個選擇,即在機箱上方安裝360規格一體水冷散熱器,同時在機箱側面和底部安裝6把反轉風扇,視機箱內照明情況選擇是否安裝後窗正轉風扇。再考慮如今盛行的積木風扇,加上要麼全白要麼全黑的硬體設計,還有動不動給你整個板卡機電散全家桶,幾乎變成了一個裝機的標準答案。我不是說標準答案有什麼不好,只是覺得如果只有一個標準答案,那麼對於PCDIY來說未免真的太無趣了。
囉嗦了一堆,估計有人已經看困了,就讓我們帶著一個所謂的對於無邊框海景房的標準答案,來看看影馳這款機箱和散熱究竟如何吧。
Section 1. 硬體配置資訊
機箱:影馳 沐光MAX
散熱:影馳 星曜G360
風扇:影馳 星曜積木鏡F3 正轉&反轉
顯示卡:影馳 星曜 RTX4070 Ti Super
CPU:Intel U9 285K
主機板:七彩虹 iGame Z890 Flow V20
記憶體:芝奇 幻鋒戟D5銀色
電源:追風者 AMP GH1000
Section 2. 成品展示
這部分沒什麼介紹,大家看圖就好,對於硬體的解析我們放到開箱和裝機章節細說。













Section 3. 開箱&裝機
這次的分享我想改變一下思路,把開箱和裝機內容按照搭建的順序放在一起跟大家講講,也就是文章開頭所說的換一種方式寫這個貼子。
機箱的外包裝就不拍了,直接取出本體開聊。如圖所示,這是一款看起來十分標準的無邊框海景房機箱,機箱的前面板和側面板均為鋼化玻璃,取消了兩塊玻璃之間礙眼的“A柱”;看主機板托盤的設計是支援背插主機板(BTF)解決方案的,算是加分項。一共七條PCIE插槽,支援主流型號的ATX主機板,頂部從上蓋到主機板上緣預留了差不多60mm的空間,估計差不多剛好裝得下AIO標準的28-30mm冷排以及25mm12025風扇,高度尺寸上看屬於比較緊湊的中塔。







機箱I/O設計在機箱正面右下方,註定了這臺機箱的使用場景是讓客戶放在桌面上,這沒啥問題,基本沒人裝個海景房還丟在腳邊用的,桌面使用也符合中塔機箱的預期使用場景。I/O這塊開機鍵+重啟鍵+麥克風/耳機一體插孔+USB3.0+TypeC都沒啥問題,我唯一要吐槽的就是右邊那個A口其實是USB2.0,20252024年了還在機箱上做USB2.0口屬實有點復古了,關鍵是做就做了,插槽顏色和標註上完全不做區分是鬧哪樣呢,我懂設計師為了觀感統一把介面都做成白色了,但此處顯然還是用顏色給客戶做一下區分比較友好吧?

























但當我開始觀察前艙的時候我釋然了,這臺機箱設計上壓根不考慮使用者需要在這個位置安裝冷排的需求,因為從接下來兩張圖中能看到安裝3把120風扇之後,不論是頂部還是底部嚴絲合縫,只留出了積木風扇接線的空間,完全沒預留冷排水口的位置(一般而言需要至少30mm,深度上還要預留水口上水管或者分體水冷介面的高度),這麼看來對於沐光MAX這款機箱而言一體水的安裝只剩下頂部一條路了,這個角度看背倉留了50mm的空間這點倒是合理了,因為這樣才能把風扇頂到可以露出側面展示RGB燈效的位置。有點殘念的是對於我這種分體水冷使用者而言,除非在側面安裝240冷排基本沒有上三冷排的可能性了,但我也知道我這需求多半是非常小眾的,不考慮也正常。
只有當一個情況下這裡的設計會出問題,在什麼時候呢?在你要把頂上的頂蓋拿掉,改成三面玻璃海景房的時候






































文章正文到這裡就結束了,還有耐心的小夥伴可以繼續讀一讀接下來的結語。
Section 4. 結語
一直讀我文章的小夥伴可能發現我越來越不喜歡寫結語了,原因其實也很簡單,逐漸趨同的硬體設計讓人很難有特別去點評一番的衝動,但文案寫到這裡總是還有些不吐不快的感覺,咱索性耐著性子寫一寫吧。可能讀到這裡的小夥伴已經發現了,寫這個貼子的時候我其實是吐槽甚至是批評多於讚美的,而且文案裡多次提到了友商(沒錯就是聯力),在一個影馳全家桶的裝機分享中其實不是那麼合適,但我還是決定順著自己內心所想把這個貼子寫完吧。
PCDIY是個夕陽產業這是個不爭的事實,手機遊戲的興起讓娛樂活動對於PC的依賴性越來越弱,行業的持續疲軟導致了新入場的玩家(指品牌)越來越少,逐漸銷聲匿跡的卻越來越多。在這個大背景下,大多數廠商的解決方案無非兩種,一種是對現有產品線進行進一步挖潛,增強或至少保持其競爭力;一個是拓寬產品線範圍,分擔風險並發現新的業務增長點:對於機電散廠家而言,此時去做板卡顯然是非常不明智的選擇,板卡產品有其固有的技術門檻,顯示卡設計可能好一些,對於主機板產品,從頭開始做技術積累無異於天方夜談,選擇投機取巧一點的方式,比如找代工廠外包設計和加工然後去貼牌,產品在如今這個內卷的市場上毫無疑問不會有任何核心競爭力(點名NZXT主機板),透過已經形成的線下銷售渠道去進行一些訂單捆綁,固然在一時能夠取得一些銷量和現金流,但是不解決產品核心競爭力的問題,終究不是什麼長久之計。
相比而言,傳統板卡廠商去涉足機電散領域門檻看起來要低的多,畢竟機箱只是五金設計,幾乎沒有任何電氣設計的成分;電源雖然除了貼牌基本沒其他可能性,但是也是屬於玩家最不可感知設計好壞的產品了,畢竟只要整個全模組,貼個金牌標就有人買;散熱器這塊,不管是風冷,水冷還是風扇,都有非常成熟的代設計/代加工產業鏈,品牌要做個其實就是把冷頭和風扇外觀好好設計一下就行。近幾年,傳統板卡行業的玩家比如華碩,微星,技嘉,都在積極的佈局自己機電散產品線,成績比較好的華碩,已經幾乎將自己各個子品牌(ROG,STRIX,TUF,ProArt,Prime)的板,卡,機,電,散產品線塞滿了。傳統認知中更擅長顯示卡的品牌例如七彩虹和影馳,雖然起步稍晚,但是入局機電散這個選擇我覺得也沒什麼問題。而且說白了天下文章一大抄,主機板哪怕你抄的了pcb layout(其實也抄不了),軟體和BIOS你總歸沒法抄吧,但是機箱的設計,說實在的只要你想抄基本是沒有任何難度的。
具體到產品,如果說廠商入局機電散的時候,非得避開無邊框海景房+積木風扇這組爆款設計去做別的那未免太蠢了,無邊框海景房+積木風扇這看起來更像是一張入場券, 能玩明白這個組合才有接著玩下去的可能性。此時我又要提友商了,聯力這幾年靠海景房機箱和積木風扇積累的銷量也好,口碑也好,大家有目共睹,積木風扇那單價背後的利潤率我估計大家都眼饞的不行。換句話說,從海景房+積木風扇爆火之後,大家都得做海景房+積木風扇,大家也都想做聯力。
但話說回來,去做一個大家都有的無邊框海景房和積木風扇,就意味著一定能做的好嗎?就像我說的,聯力已經給大家打好了樣,O11D EVO已經給無邊框海景房的設計提供了標準答案。花心思去觀察的話,其上的各種細節和設計,都能在從最初的O11,到O11D,到O11D EVO,以及衍生出來的各種vision,XL,mini等型號上看到迭代和最佳化的痕跡和路徑。如果其他廠商能基於其的設計,進一步做出一些最佳化設計和改良,我絕對誇一句“有進取心”;但如果,不光標準答案(當前設計),連解題過程(迭代路徑)都給出來了還抄不明白,設計上滿滿還都是友商產品已經踩過的坑,也別跟我說什麼200多塊要什麼腳踏車了,我覺得我給一個“不用心”的評價絕不為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