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頻發,夏糧如何豐收?

受“爛場雨”等因素影響,2023年河南夏糧因災減產263萬噸。今年則恢復性增產235.6萬噸,佔全國夏糧總增量的65%
文|《財經》記者 焦建
編輯|蘇琦
7月12日,國家統計局釋出資料顯示:2024年全國夏糧產量14977.9萬噸(2995.6億斤),同比增加362.7萬噸(72.5億斤)、增長2.5%。
可資對比的是,2023年全國夏糧產量為2923億斤,同比減少25億斤、下降0.8%。前述一系列增產、增加數字背後,則是雨雪寒潮、病蟲害及洪澇乾旱等因素帶來的挑戰。
在極端天氣頻發情況下,今年夏糧獲得階段性豐收,為穩定全年糧食生產奠定了基礎。按照今年中央一號檔案提出的目標,中國要繼續“確保糧食產量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
夏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第一季。主要包括夏收穀物、豆類和薯類。夏收豆類主要是蠶豆、豌豆;夏收薯類包括馬鈴薯和甘薯。穀物是夏收的主要糧食作物,主要包括佔夏糧總產量九成左右的小麥,以及大麥、燕麥、蕎麥等。
在解讀產量增長情況時,國家統計局農村司司長王貴榮給出的解釋,則主要有二,分別為播種面積保持穩定,以及單產有所增加。
所謂面積總體保持穩定,主要是指今年夏糧播種面積26613.1千公頃(39919.6萬畝),同比只增加了4.5千公頃(6.8萬畝)。以佔夏糧產量大頭的小麥為例,其播種面積23090.7千公頃(34636.1萬畝),增加31.7千公頃(47.5萬畝),則只增長了0.1%。
在2023年迎來連續第20個豐收年後,透過加強耕地保護和用途管控,以及開發利用冬閒田、調整種植結構等方式,中國已較為充分挖掘了可供糧食生產的土地面積潛力。這也意味著,從全國範圍來看,播種面積持續大規模增加已較為困難。
此外,隨著居民生活需求對糧食的需求種類不斷變化,在總面積維持穩定前提下,全國各地的具體播種情況也會出現動態性調整。
今年的夏糧生產情況,也大致延續了這一模式。分地區來看,在中國25個有夏糧生產的省(區、市)中,有19個播種面積出現了增加,四川、浙江、山東分別增加18.4千公頃(27.7萬畝)、15.8千公頃(23.6萬畝)、14.3千公頃(21.4萬畝)。
與此同時,西部部分地區也因調減夏雜糧、春小麥等(改種玉米等秋糧作物),其夏糧播種面積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延續了2023年時的一個大趨勢,即玉米供需仍有明顯缺口。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之一,是隨著居民對肉蛋奶等食物的消費增加,玉米飼料消耗量持續增加。
綜合起來進行衡量,在播種面積保持穩定的情況下,增產有兩個較為重要的因素,一為中長期,二為短期。前者即夏糧單產的增加,後者則是糧食大省河南出現恢復性增產。
先看前者:2024年全國夏糧單產5628.0公斤/公頃(375.2公斤/畝),同比增加135.4公斤/公頃(9.0公斤/畝),增長2.5%。其中,小麥單產5985.8公斤/公頃(399.1公斤/畝),增加150.4公斤/公頃(10.0公斤/畝),增長2.6%。
除氣象條件總體有利,夏糧單產增加的主要原因,仍是所謂“良種、良法”。隨著各糧食主產區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糧食生產基礎更為穩固。在此之上,作為單產提升工程的新品種推廣、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等措施,也帶來了糧食的增產。
目前中國農作物的良種覆蓋率在96%以上,良種在農業增產中的貢獻率已經超過45%。例如安徽部分地區推廣的中麥578等品種,其不僅畝產突破了1300斤,且籽粒飽、品質好。
分地區來看,在25個夏糧產區中,有21個產量有所增加。華北、黃淮等主產區的氣象條件總體有利於小麥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南方部分地區則在春節前後受雨雪冰凍天氣影響,麥苗葉片不同程度受凍,單產略有下降。
2023年時,受“爛場雨”等因素影響,作為糧食主產地的河南、陝西等省出現了單產下降。以前者為例,其當年因災減產了263萬噸(52.6億斤)。今年則恢復性增產235.6萬噸(47.1億斤),這一數字佔了全國夏糧總增量的65%。
值得提及的是,按照季節劃分,中國糧食生產可分為早稻、夏糧與秋糧三個種類,分別約佔糧食產量的4%左右、20%左右與超過70%。夏糧豐收之後如何保證秋糧生產,是目前農業相關部門及各糧食產區關注的新重點。
今年全國夏糧播種面積保持穩定,但部分地區也因改種玉米等秋糧作物原因,夏糧播種面積有所減少。圖為6月底雲南某村寨,農戶在路旁分別種植了芭蕉和玉米。《財經》記者 焦建/攝
當前正值秋糧生長期,今年糧食總產量,則在較大程度上取決於水旱災害對其影響如何。作為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秋糧的品種主要包括中晚稻、玉米和大豆,以及一些雜糧雜豆和薯類。從上市時間看,先是南方稻穀,接著是華北的玉米,最後則是東北的稻穀、玉米和大豆。
2024年進入夏季以來,中國出現了持續的“南澇北旱”現象。具有極端性的南方強降雨,已造成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西、湖南、貴州、安徽、湖北九省份部分地區遭受嚴重暴雨洪澇等災害。
為減輕災害對糧食生產的影響,農業農村部於7月1日召開的農業防汛抗旱排程會指出:南方洪澇災區對受損較輕田塊適時補肥扶壯,有積水的田塊及時排澇降漬,對因災絕收田塊抓緊改種適宜作物,確保不留空閒田。在黃淮海受旱地區,則要抓住近期降雨有利時機及時播種、改種補種。
“目前南方強降雨主要影響水稻生長區。水稻是水生作物,洪澇災害對其影響不大,且當前尚處於年中,隨著後期加強補種和技術干預,仍可挽回一定損失。”中新社近期一則相關報道中引述部分專家意見指出,“作為重要口糧之一,中國稻穀庫存充裕,南方洪澇災害對中國大米安全供給影響比較有限。”
日益頻發的極端天氣事件,也讓加強農業災害防控體系建設必要性不斷增加。例如以往北方很少暴雨,但2023年時華北地區卻遭遇了嚴重澇災。如此來看,為在極端氣候條件下確保糧食安全,加強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建設仍任重道遠。
責編|張雨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