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日本東京的超市裡,一袋10斤裝的大米賣5000日元,合人民幣240塊,也就是24塊錢一斤。
從2024年夏天開始,日本的大米價格一路狂飆,暴漲90%。
日本老百姓飯都要吃不起了,政府才終於動用21萬噸的儲備糧來平抑市場,21萬噸,聽起來挺有魄力。
但1.25億人一平均,每人只能分到3斤多一點,吃不了幾天就又沒了。
每次日本出現反常的事情,首先想到的不是自查問題找原因,而是先甩鍋,而中國人往往是他們甩鍋的物件。
這次也是,最開始只是在日本網路上傳,後來媒體記者也開始帶偏輿論,說因為中國人囤貨,導致大米瘋漲,簡直就是匪夷所思。
日本吃不起大米,完全是被日本政府“作”出來的結果。跟外國人一毛錢關係都沒有。
日本長期推行“減產保價”政策,40%水稻田改種了其他作物,年產量被壓縮到700萬噸以下。
農協壟斷了大米和政商互相勾結,農協向自民黨議員提供了1.4億日元政治獻金,不知不覺,日本90%的大米流通被日本農協掌控,賺錢是第一位,寧願出口優質米也不優先保障國內供應。
疫情之後,日本旅遊業復甦,去日本的遊客平均每天消耗5.1萬噸大米,日元最近三年貶值嚴重,進口成本飆升,加上去年夏天,日本高溫創紀錄,一些大米主產區水稻減產,直接導致庫存跌到156萬噸的歷史低位。
種種因素疊加,導致米價高的可怕。對比我國, 去年糧食產量超過7億噸,水稻小麥完全自給自足,糧食收購不允許外資參與,穩價保供有中儲糧。
民生底線就是糧食安全。日本的大米危機說明一個問題:當資本凌駕於民生之上,糧食安全就無從談起。
只有保持“手中有糧”的戰略清醒,構建自主可控的糧食體系,才能避免“飯碗危機”。
日本如果不能擺脫利益集團的制約,努力發展民生,“天價大米”的情況會常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