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傳說中,麒麟是與龍、鳳並稱的神獸,從不輕易現身。然而在公元15世紀的明代,卻有三頭“麒麟”先後來到帝都北京,出現在皇帝和文武百官面前……這些“麒麟”究竟是什麼動物?它們來自何方?
“麒麟”進京記
永樂十二年(公元1414年)秋天的北京城,一頭異域巨獸在官員和使節們簇擁下,被緩緩牽到了明成祖朱棣面前。京城上下的人們,都對這頭據說是“麒麟”的祥瑞投來驚奇的目光。皇帝本人也龍顏大悅——傳說中,只有聖德之君才有緣見到麒麟。皇帝隨即吩咐翰林院文人寫詩讚頌,並讓宮廷畫師給它畫了像。

現藏臺北故宮的《<明人畫麒麟沈度頌》,宮廷畫家筆下的“麒麟”是來到中國的第一頭長頸鹿。
今天的人們,一看畫像就能看出“麒麟”的真實身份——不就是動物園裡的長頸鹿麼!沒錯,當時朱棣和群臣看到的,就是這種原產非洲的動物。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麒麟,頭生肉角,毛呈五色,性情溫順,不能乘騎,也不鳴叫,是罕見的祥瑞。而現實中的長頸鹿除了脖子和腿長了點,似乎差不多符合這些特徵……當然,王侯將相們未必真的相信這頭“長脖兒鹿”就是神獸,但也樂得把它當個裝點盛世的吉祥物。就連明代中後期官袍上繡的“麒麟”,也改成長頸鹿的形象。
長頸鹿怎麼來的?
長頸鹿不遠萬里來到中國,正逢鄭和下西洋期間。不過這頭長頸鹿並不是鄭和船隊從非洲運回來的,而是另一支中國出使船隊回國時,隨船來華的“榜葛剌”國使臣進獻的。這“榜葛剌”,就是今天的孟加拉國。可是孟加拉國位於南亞,那裡不產長頸鹿啊!
原來,這頭轟動京城的長頸鹿是個“二手貨”,它本是埃及馬穆魯克王朝蘇丹送給榜葛剌國王的禮物。當時榜葛剌與中國交好,於是就借花獻佛,把長頸鹿作為貢品轉手獻給了永樂皇帝。公元1415 年,鄭和船隊第四次下西洋時到達東非海岸,又帶回麻林國(今肯亞馬林迪)進獻的另一頭“麒麟”,這回才是直接從非洲原產地進口的。

其實早在南宋時,中國人就知道長頸鹿了。當時有文獻記載了一種名叫“俎臘”的動物,它“皮似豹,蹄似牛”,項長個高,前腿比後腿長,顯然是長頸鹿。“俎臘”這個名字來自索馬利亞語“giri”(跟英語“giraffe”系出同源)。也就是說,在中國商船還沒到過非洲的南宋時期,中國人已經透過發達的印度洋貿易網路,對非洲動物有所瞭解。

“皮似豹,蹄似牛”
有趣的是,鄭和船隊的隨行翻譯馬歡,還在他的記載裡說“阿丹國產麒麟”——阿丹就是今天的葉門城市亞丁,位於阿拉伯半島,沒有野生長頸鹿。但亞丁與非洲大陸只隔一個海峽,是當時阿拉伯商人從非洲運出珍奇動物的集散港口。

鄭和船隊第五、六次下西洋時,都曾在阿丹國購買麒麟,只是沒能活著運回中國。鄭和船隊第七次出航時,從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麥加一帶)又帶回了一頭,它也是20世紀之前來到中國的最後一頭長頸鹿。
公元15世紀初,印度洋上的海路運輸要比陸路快捷得多。排水量只有幾十噸到幾百噸的阿拉伯三角帆船,就多次從非洲運出長頸鹿、斑馬甚至非洲象等動物。至於排水量可達2000多噸的明代中國“寶船”,就更不在話下了。

阿拉伯三角帆船
圖源:amazon
公元15世紀來到中國的3頭長頸鹿,分別來自孟加拉國、非洲本土和阿拉伯半島。長頸鹿都能坐船跑這麼遠,可以佐證當時印度洋海上貿易的發達。
珍禽異獸去哪兒
在公元12~16世紀的印度洋海上貿易中,除了絲綢、茶葉、瓷器、香料這些大宗產品,亞非各地所產的活體珍禽異獸也時常出現在商船貨物之中。它們或是被當作進獻君王的禮品,或是賣給貴族土豪當寵物。
明代時的中國船隊,曾經從東南亞和印度帶回神鹿(馬來貘)、糜裡高獸(藍牛羚)、膃肭臍(小靈貓)和飛虎(鼯猴)。從阿拉伯和東非海岸帶回的除了長頸鹿,還有花福鹿(斑馬)、馬哈獸(長角羚)、駝蹄雞(鴕鳥)等動物。

早早就懂黑白配
這些動物不光被隨船官員詳細記錄下來,有些還被帶回北京的皇家園林裡飼養,被宮廷畫家畫了像,成為寶貴的博物學資料。
然而,公元1433年第七次鄭和船隊歸國後不久,明宣宗就下達了禁止商船出海的“海禁令”,之後幾代皇帝也將此奉為國策——古代中國駛向遠洋的航程,就此無奈地畫上了句號。
撰文 | 張彤彤
部分圖片 | 圖蟲創意
微信編輯 | 未末
本文原載於《博物》雜誌2017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