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博弈加劇的背景下,半導體產業的自主可控已成為國家戰略的核心戰場,但是想進行突破,難度方面卻非常的大。
因為自研SOC這件事一直都非常困難,而且還有很多小晶片需要進行發力,無論是ADC晶片還是基帶等都是如此。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國產廠商也開始進行突破,尤其是華為,旗下的海思麒麟處理器這幾年帶來了不少驚喜。
比如麒麟9000S處理器、麒麟9010、麒麟9020、麒麟8000系列等,都帶來了超強競爭價值,且不錯的使用體驗。

這還不是結束,在近期的中國資訊安全評測中心釋出的最新安全可靠測評結果中,華為海思兩款晶片引發行業震動。
其中麒麟X90 CPU獲得II級安全認證,或將打破傳統PC晶片市場格局;AC9610 ADC晶片則以超2M取樣率的效能,攻克了模擬晶片領域長期被海外壟斷的"卡脖子"難題。
而在本次公佈的II級認證名單中,麒麟X90與申威H8000、飛騰S5000C-E等國產CPU並列,但其特殊之處在於首次明確適配PC場景。
根據測評標準,II級認證要求產品具備全生命週期安全可控能力,包括供應鏈審查、程式碼自主率超過60%、漏洞響應機制等23項核心指標。

這意味著麒麟X90不僅效能達標,更在智慧財產權、生產製造、服務保障等維度透過嚴苛驗證,為進入政企、金融等敏感領域鋪平道路。
儘管官方未披露詳細引數,但多方資訊顯示,今年華為旗艦筆記本MateBook XPro有望搭載自研PC處理器麒麟X90強勢登場。
而且X羅馬數字是是10倒過來是9010,暗示晶片大小核心和架構類似麒麟9010,但目前也只是爆料,具體還是需要耐心關注。
但值得注意的是,這顆處理器不會運用到華為鴻蒙PC上面,估計會有不一樣的晶片來進行搭載,這點也可以耐心期待。

但不管怎麼說,若麒麟X90成功商用,將直接衝擊Wintel聯盟主導的PC市場,雖然當前Intel、AMD佔據全球90%的桌面CPU份額,但其產品在國產化替代浪潮中面臨兩大劣勢。
其一,x86架構閉源特性難以滿足安全審查要求;其二,海外供應鏈存在斷供風險,反觀華為卻不一樣。
透過"鴻蒙+麒麟"軟硬協同,可在政務、教育等場景提供從底層硬體到上層應用的完全自主方案。
因此對於接下來的PC市場來說,新機的期待值還是蠻高的,對於期待華為生態環境的使用者,也可以挑選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其次,在半導體領域,模擬晶片被稱為"電子系統的感官",而模數轉換器(ADC)更是其中的技術制高點。
其作用是將現實世界的模擬訊號(如聲音、溫度)轉化為數字訊號,精度直接決定醫療CT、5G基站、工業機床等裝置的效能上限。
長期以來,全球ADC市場被ADI(美國)、TI(德州儀器)壟斷,2022年兩家合計佔據67%的份額,中國進口依賴度高達98%。
但華為AC9610的橫空出世改寫了這一格局,該晶片採用24位解析度與2MSPS(每秒百萬次取樣)的超高規格,信噪比(SNR)達110dB,動態範圍超越TI旗艦ADS127L01。

更關鍵的是,其功耗控制在200mW以內,比同類產品降低30%,滿足工業裝置對能效的嚴苛要求。
這意味著在精密製造領域,國產裝置首次具備與西門子、GE等國際巨頭同臺競技的硬體基礎,也是賣點所在。
關鍵會在四大關鍵領域引起破冰效應,分別是醫療裝置、工業自動化、通訊基站、半導體制造四個方面。
所以麒麟X90與AC9610的協同,展現了華為"數字+模擬"雙輪驅動的技術佈局,甚至兩大晶片的突破背後,是國產半導體產業鏈的全面升級。

總之,麒麟X90與AC9610的登場,絕非簡單的產品迭代,而是中國半導體產業從"替代"走向"引領"的轉折點。
當X90在PC市場撕開生態缺口,當AC9610在工業4.0領域豎起技術標杆,一個更深刻的變革正在發生。
對此,大家有什麼想表達的嗎?歡迎回復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