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一家有親有情有義的美好小店?

出品/聯商專欄
撰文/周勇
編輯/娜娜
聯商網舉辦美好小店經營的公益培訓,很有意義。中國的零售大店似乎早就進化到了現代,各類零售小店雖然也有國際品牌進入,但多達幾百萬家的零售小店,很多尚未充分進化,店面形象、商品配置、進貨渠道、陳列展示、店員服務、環境美化、店鋪營運、科技應用等等,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01
小店是文明進化的重要標誌
滲入社會毛細血管的各色小店,被視為煙火氣的象徵。其實,小店具有更深層的社會價值。
從消費視角來看,小店是居民生活的服務站與愉悅心情的加油站。
從投資視角來看,小店是萬眾創業的良好選擇。
從社會視角來看,小店的進化體現了社會及其文明的進化程度。從城市到偏遠山村,每一個小店無差異的乾淨、明亮、熱情、樂助、友善、誠信,這是文明進化及其現代化的重要標誌。
從未來視角來看,隨著老齡化的加劇,就近便利的小店,對構築“15分鐘生活圈”的價值會越來越提升。
現代小店之美,是大店無法取代的。
02
我國傳統零售以小店為主導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零售逐漸分為兩大體系:面向城市(縣城)的國有供應體系與面向農村的供銷合作供應體系。這兩種體系之下,除百貨以外的大部分零售店,都基本屬於“小店”,原因是:各類商品都實施“專業化分工經營”,糧油、蔬菜、副食品、水果、食品雜貨、日用雜貨、紡織品、鐘錶縫紉機、家電腳踏車、服裝、醫藥等等,都是分類經營,所以,零售規模都不是很大。
當然,這與城市升級改造也息息相關。比如上海南京東路在改造前主要由小店組成,改造以後的南京東路則以大店為主,所以有些人認為,過去的南京東路更好玩。
我小時候生活在縣城中的農村,城裡還有農田,村口有兩家店鋪,一家叫“小店”,離家不到50米,只有一個小門面,真是三尺櫃檯,還要擺放瓶瓶罐罐,但油鹽醬醋糖果餅乾一應俱全,還售賣粗厚的手紙、肥皂、蚊香等日雜用品。另一家叫“大店”,離家也不過百米,長長的一排櫃檯,主要售賣食品。
那時候的商品銷售有明確分工,水果歸果品公司銷售,棉花之類歸日雜公司銷售,豬肉蔬菜歸副食品公司銷售,但記得憑票供應的豆製品都是在大店售賣的。每逢過年過節,都拿個竹籃去排隊,有時候人沒空,就壓塊磚頭,也算是“排隊”了。大店與小店都賣油鹽醬醋與糖果餅乾,大店品種更多,小店以散裝為主,大店則有很多包裝食品。那是50年前的縣城零售狀況。
在小山村,則是供銷社開辦的供銷店“一家獨霸”。售賣商品與收購山貨相結合,乾貨食品、新鮮豬肉、冰凍海鮮、雜貨用品都集合在一家小店裡售賣。現金交易與物物交換相結合。雞蛋是村民的“準貨幣”,可以換油鹽醬醋、香菸火柴等一切售賣的商品,香菸還可以按根售賣。那時候,糖也憑票供應,特別金貴。記得有一年,小山村供應不要憑票的甜食,如彼時很流行的“伊拉克蜜棗”,村民爭相購買。
可見,山村的小店,與縣城有很大不同。縣城的零售店,售賣商品更細分,山村的零售更綜合。這是兩種不同的零售體制。特別是在人文場景方面,山村小店更像是一個集會場所。每天早晨與晚飯後,村民都會向小店聚集,談天說地。
我外婆家在奉化尚田的一個叫冷西的小山村,管店的就老王夫妻兩人,兩人管店能養活三個女兒、兩個兒子,一家7口人,有些住在供銷店樓上,有些住在我外婆家的一間正房裡。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大約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山村居民陸續搬離老舊的房子,紛紛在山腳下的河邊建造新樓房,周邊便有了一些新開的私人小店,原來的供銷店也就人去樓空,如今已完全倒塌。
如今的小山村,不僅開著好多家傳統雜貨店,還有“農合聯村級綜合服務社”,作為“中郵驛站”“郵樂購”“豐收驛站”“PICC”在小山村的一個站點。
03
對現代小店的期盼
20年前,當我吃到小山村的土豆時,我就想開一家“快樂土豆店”。“快樂土豆店”的土豆全部是從外婆的老家,那看得見海的山坡上種出來的、香糯的山村土豆。堅持一個基本的宗旨:像接待朋友那樣服務客人,體現山村文化、誠心文化與快樂文化。
凡是吃過“快樂土豆”的客人,都想去看一看“後門的那座看得見海的青山”。我也總是很樂意陪客人們去看山,去觀海,還要讓大家嚐嚐70多年前我媽種的大山梨。當然,絕對不用任何農藥滴苗,這樣做會使日後長出來的土豆也有毒性。安全第一,綠色土豆。
我不想把“快樂土豆店”開成擁有眾多分店的連鎖店,商店一旦連鎖,標準化會排斥人性化,連鎖店就有可能變成沒有個性的“塑膠機構”。
土豆的烹飪技術很簡單,煨、烤、煮、煎是四種基本方式。隨著顧客的增多,來自顧客的燒製方法也會越來越多,土豆店的品種就可以隨季節的變化與顧客的愛好而變化。
為了減輕土豆店顧客太多的壓力,“快樂土豆店”還可以提供燒製“快樂土豆”的提案與料理,鼓勵客人回家自做“快樂土豆”,享受生活的樂趣。為了幫助客人回家“DIY”,“快樂土豆店”授權制造商生產了一種名叫“快樂土豆鍋”的系列產品,結果供不應求。最重要的是:在“快樂土豆店”你不僅能夠與朋友一起享受美味健康的山村土豆,還可以來這裡表達你的愛心,因為這是一家“把全部利潤都捐助給山村小學”的“希望土豆店”。
當然,這都是我的美好設想。總而言之,發展小店,尤其是美好的小店,於社會民生、於經濟人文都有重大意義:
1. 迴歸小店是中國零售業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人越老,越沒有能力走遠去看大店,就近便利,逛逛小店,是常態。
2. 小店可以涵蓋各種業態,如便利店、雜貨店、五金店、藥店、美妝店、藥妝店、餐飲店、洗衣店、運動店、理髮店、水果店、服飾店、菸酒店、咖啡店、休食店等等。
3. 在各類小店中,要特別關注生鮮與幫辦這兩類小店,生鮮小店解決飲食問題,幫辦小店解決日常生活瑣事。在當下物業體制下,很多居民生活瑣事,物業解決不了,居家老人更難以解決,這就需要能提供“幫辦”的商業服務機構。
4. 便利店有成長性,但沒像某些機構所說的那樣重要。其發展取決於傳統小店的轉型程度、自我轉型程度以及商品創新程度。如今的便利店,商品被外賣搶走很大一部分,傳統服務幾乎全軍覆沒。開拓新的服務專案,是便利店發展的當務之急,如體彩、福彩等。便利店看起來是以流動客為主,實際上主要還是固定的流動客,缺乏富有特色的商品形象,是難以持久的。
5. 休食店看起來很美好,但極度低價與快速加盟,這是兩條死路,不到三年,就見分曉。
6. 有些小店的存在看起來很不起眼,但與整個社會的服務功能缺失息息相關。如在上海,五金小店的數量是便利店的好幾倍,這是值得反思的一種社會現象。從前上海超市都賣小五金、針頭線腦等,甚至把這些品類做成了“自有品牌”。如今的大部分小區物業,都需要業主自己買配件,五金店的存在價值就是:快速提供現貨配件。
7. 藥店是一個需要顛覆性變革的行業,這與藥店自身轉型有關,但更與醫藥體制變革密切相關。當下的藥店,雜七雜八的營養品、保健品都可以用醫保卡消費,但日常需要的藥品反而不能刷醫保卡。這樣的制度設計,有悖初心。這樣的小店,很不美好。但藥店其實比便利店還要多,幾乎與咖啡店一樣多。唯有深化制度改革,實現跨界融合,才是藥店轉型的根本出路。
8. 要吸取小店失敗的教訓。有些經營者曾試圖利用科技把小店做成包羅永珍的多功能“服務站”,想法很美好,結果是血本無歸。做實體零售要把握兩個基本點:一是集好貨;二是集頭貨。在過去,選擇一個好位置,只要把好貨集合在一起,就會有顧客上門。但到如今,光有好貨還不足以吸引顧客,還需要類似“帶頭大哥”的商品,我把這類商品稱之為“頭貨”。好貨與頭貨相結合,才有可能使小店生意紅火。
9. 小店要走特許加盟之路。但切忌把加盟演變成一種類似傳銷與電詐的“騙局”,直營開店都沒跑通,還想讓加盟者實現財務自由,這樣的加盟就是一場騙局。
10. 小店也要加強線上服務。對很多較大的小區而言,即使把小店開在小區門口,購物也還有不便利之處,所以,小店一方面要向小區內部滲透,還要加強線上服務。這也是不可逆轉的大勢所趨。網上佔比高的小店將會更有生命力。
小店經營需要有一種“田園意識”,淡定的心態、友善的服務、誠信的經營、簡約的裝備、整潔的環境、平價的好物,有親有情有義,這才是美好小店。腳步停下來,手機放下來,生活慢下來,小店便會旺起來。 
歡迎關注聯商網影片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