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還能成為逃避庸常的出口嗎?|未來藝術叢書新書釋出

㊟《藝術橋》劇照
所有的事物都被剝奪了秘密和幻覺,陷入了可見的外觀存在,它們被交付給廣告、偽裝、自我展示和自我估價。我們的現代世界本質上是廣告化的。/讓·鮑德里亞
法國哲學家讓·鮑德里亞提出:“藝術已經變成了某種自命不凡的東西,帶著妄圖超越世界的意志,想賦予事物一種特殊的、崇高的形式。”

當藝術變成對於精神技能的一場爭論,它還能不能繼續成為人類逃避庸常的出口?

在陸興華教授所著的《論人類世藝術》中,他提出“用人類世的全行星場景替換當代藝術原有的全球化語境”的建議,讓人們主動將當代藝術作品當作升級觀眾心靈版本的抽象機器,使他們脫離原有的“習慣型別”,描繪出新的“認知地圖”。
而萬書元教授在《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中,將其藝術哲學的關鍵詞提煉為宿命與誘惑,或者說是作為宿命的誘惑。但實際上,當代藝術領域充斥著的淫穢(過剩的可見性)早已驅離誘惑。而清除淫穢的解藥,就是鮑德里亞講述的若干精彩的藝術喻象、有趣的故事或寓言。
11 月 5 日(週日)下午萬書元教授與陸興華教授將在單向空間·良渚大谷倉店舉辦兩本新書的釋出會,與王鴻生教授、孫周興教授、王國偉教授及編審鮑靜靜一起展開對談,探討人類世這一新背景下的當代藝術和哲學。

人類世的藝術與哲學對談會
——未來藝術叢書新書釋出會
嘉 賓
王鴻生教授、萬書元教授
孫周興教授、陸興華教授
主 持
王國偉教授、鮑靜靜 編審
時 間
2023 年 11 月 5 日(週日)14:00
地 點
單向空間·良渚大谷倉店
杭州市餘杭區良渚街道玉鳥流蘇苑1-101-1)
活動流程
Part 1 
新書釋出

陸興華《論人類世藝術》

萬書元《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
Part 2
人類世的藝術與哲學對談會
主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同濟大學、商務印書館
承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票 價
飲品+留座 39 元
新書+留座 96-132 元
掃碼報名
#嘉賓簡介
陸興華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萬書元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王鴻生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
孫周興
浙江大學敦和講席教授
兼任同濟大學、中國美術學院等校教授
#主持簡介
王國偉教授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學城市文化傳播中心首席專家
知名出版人
鮑靜靜
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總經理、總編輯,編審
#相關圖書
《論人類世藝術
作者:陸興華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2023-9
這是一本關於人類世藝術的書籍。過去 500 年的盜挖式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化,造成了我們今天不得不直面的人類世,具體已表現於全球變暖這一日益明確的將來之中。我們不應繼續逡巡在以西方在場本體論及其政治經濟學為綱目的全球化思想之中,而應立身氣候危機這一例外狀態,直面當代人類命運本身,重新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敢於走出現代西方教給我們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也走出過去 500 年的西方藝術史,反思我們的人類世處境,佈局我們的人類世藝術座標。
《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
作者:萬書元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2023-5
讓·鮑德里亞是法國當代著名思想家,其著作《消費社會》《物體系》等都曾在國內風靡一時。然而,雖然其作品大多已經被譯介到國內,國內研究者也發表和出版了不少鮑德里亞的研究論文和著作,但這些研究往往只停留於孤立而表面的考察,“缺乏深層的開掘”,對鮑德里亞其人其思缺乏一種綜觀式的全面認識。本書即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國內鮑德里亞研究的這一空白(包括對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空間哲學、荒誕玄學等的研究),“勾勒出鮑德里亞的藝術哲學思想與他的整個思想體系之間內在的脈絡”。
㊟《藝術橋》劇照
#全球當代藝術的必要自救
文/陸興華
《論人類世藝術》序言
我們正從當代藝術邁向人類世藝術。辯證地看,這一步也許正是越來越寡淡的全球當代藝術的必要自救。但這一自救必須建立在人類世思想或全行星思想的版圖上,後者仍付闕如。本書的上半本致力於對這一正在到來的全行星思想介面的描摹。而讓當代藝術匯入全行星思想指導下的人類世藝術,讓它走向更大的江湖,則是本書向當代藝術界發出的召喚。
正是過去 500 年的盜挖式全球資本主義的發展,也就是所謂的全球化,或人類的進步,才造成我們今天不得不直面的人類世,具體已表現於全球變暖這一日益明確的將來之中。所以,此刻,我們不應繼續逡巡在以西方在場本體論及其政治經濟學為綱目的全球性(化)思想之中,而應立身氣候危機這一例外狀態,直面當代人類命運本身的地質性,來思考我們與這個世界、與非人類、與大地也就是與地球之間的那一相互性,敢於走出西方現代人教給我們的哲學和政治經濟學,也走出過去 500 年的西方藝術史,從全行星思想的角度,來反思、勾連、重新組合我們的人類世處境,來佈局我們的人類世藝術座標。
而以威尼斯雙年展為代表的全球當代藝術城寨,還在自築護城河,至今自絕於這一全行星思想,使我們不得不繼續忍受當代藝術這條漏船上的各種天花亂墜和哪壺不開提哪壺。2022 年威尼斯雙年展“夢之乳”試圖用超現實主義手法,以女性或母性的目光,來線性地串起一個關於當代世界的苦難和光彩的蒙太奇、自動寫作、囈語、兒童情景式裝置,妄圖在 2003 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烏托邦車站”的終結之劇之後,再來一次比藝術更藝術的回潮。這反映了全球當代藝術責任有限公司在當前的徹底沒轍,和它的軍火庫的耗盡。它的主導方法論已被閒置,如果不是被罰入重複,或鈍得連豆腐都砍不動了的話。實際上,威尼斯雙年展以及眾多全球當代藝術地景,已成為金融寡頭、黑幫頭子、獨裁者及他們的子女、投機者、國際文化玩家、難民、狗屁工作者們聚會的化妝間和釋出會,用了全球化文化之符號煙霧,來為不斷被追加著槓桿的藝術市場託底,正如藝術家黑特·斯特耶爾(Hito Steyerl)在“美術館是戰場嗎?”這一演講中所指出。也正如 2001 年 12 月 15 日安東尼奧·內格里(Antonio Negri)致信瑪麗—馬格德萊娜·雷薩納(Marie-Magdeleine Lessana)時所說,當代藝術表現在威尼斯雙年展中的“形式革新之空洞”,所展作品的並置,反而給了他一片墓地的感覺。上帝不僅死了,而且,“它的屍體的陰影,也投到了我們的生命和表達能力上”。
無奈中,我們卻看到,人類世藝術正以觀眾、作品與藝術家之間的扁平關係,來代替這一威尼斯雙年展代表的國家、藝術家、作品和觀眾之間的超現實主義式並置。人類世藝術場域將是一種扁平組裝下的各種生物學、避難所、關係、世界之間的內共生,是各元素之間的拼裝,形成的是一張全行星行動者網路,所生產出的藝術展覽上下文,將留下遠超出我們當前的藝術想象域的開放式藝術史脈絡,或者說將留下一張連續滾動的人類世藝術行動者網路。
人類世藝術的扁平本體論將表現在我們的下面這一選擇之中:不要 anthropocentric(人類中心),而要 anthropocenic(人類世式的人與物件之間的共生)。比如,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我們是處在它之中來將它當作品來做的。我們也是全球變暖的組成部分,同時是它的受害者、作者和觀眾,這在之前的藝術史的本體論是難以想象的。這一扁平性、組裝性和地質性,是人類世藝術帶來的全新元素。
當代藝術式或全球化式的以人類為本或人性化或以人類為中心,不光錯誤,而且危險,也愚蠢。因為氣候變化之下,如果繼續以人類為中心,那就是要我們繼續搞各種環保、生態運動,來以人為中心地改良環境,削足適履地與自然和諧,殺雞取卵地努力減排,這將是衝向事故,是一了百了的節奏。近幾年,思辨實在論、本體轉向的全球主義人類學、後—人類主義等思潮,都向我們打開了全行星用相的新面向,幫助我們將各種非人類也納入人類思想的版圖。這亦是人類世或全球變暖這一前景對我們的倫理要求。人類世藝術的本體因此必須是基於人類世的。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認識到,我們是被卷在氣候變化之中的,我們也是氣候變化的原料、佐料和調料;在全球變暖過程中,我們自己一旦改變了,那也就改變了氣候;而如果氣候改變了,我們也需要順應。我們不可能是氣候變化之內的透明的事後諸葛亮式的觀察者。我們已親自參演了氣候變化,不能做冷眼的旁觀者的。我們的每次的關於氣候變化的討論和展覽,也都將影響氣候變化的過程:這是一種雙向遞迴的控制論式感應過程。這就是人類世藝術必須立足的新的上下文,也將是我們衡量一個藝術行動的覺悟高低的一道重要標準。由此看,當代藝術家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的《氣象計劃》(2003 年,2019 年)和《冰鍾》(2015 年)就已經是人類世藝術的先聲。
我們同時是氣候變化的作者、受害者、觀眾及其主要配料,被組裝進這一張變得越來越扁平的人類世行動者網路之中。爾後,每新進來一個非人類行動者,我們作為作者、受害者、觀眾和配料的角色,也就會被繼續改變。
人類世藝術作品是物件,是一個黑洞。全球變暖也是這樣的一個物件,這樣的一個黑洞,我們作為作者、受害者和觀眾就呆在它裡面。我們總是已呆在藝術作品這一黑洞之中,總只有我們自己才是真正的物件,努力去左右逢源,串起所有的說法,使作品可被更多的人下載;是下載,而不是流傳。是我們觀眾使作品上演和可下載的,同時也使我們自己可被下載。
我們面對塞尚的畫中的蘋果,就如波依斯(Joseph Beuys)與一匹草原狼扁平地一起被關在 MoMA 兩個星期或與一隻死去的兔子扁平地在一起向它解釋什麼是繪畫、讓植樹的某一位群眾主動要一棵橡樹與一塊玄武岩石碑扁平地在一起,再讓後者與植樹的這位群眾永遠扁平地在一起,再讓觀眾與那位植樹的群眾與石碑和橡樹扁平地在一起。邁出當代藝術到人類世藝術這一步之後,我們就會看到,波依斯本人也成了一個藝術作品(《如何向一隻死去的兔子解釋一幅畫》)所需的必要配料,而且他作為作品的配料,也並不一定比一罐丙烯顏料來得更靠譜。人類世藝術作品將給我們勾連出無數種這樣的扁平性和地質性。
㊟《藝術橋》劇照
人類世的藝術與哲學對談會
——未來藝術叢書新書釋出會
時間:11 月 5 日(週日)14:00
地點:單向空間·良渚大谷倉店
掃碼報名

加入單向空間·杭州店活動線下群
第一時間瞭解單向空間活動資訊
獲得更多活動福利
掃碼新增「單向空間小助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