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顧中國的麵包,那麼繞不開的是被稱作“阿卡林省”(“阿卡林”是動漫《搖曳百合》中主角名字,雖是主角,但經常被忽視,故延伸出“阿卡林”一詞,形容存在感低)的江西,尤其是“麵包之鄉”江西資谿。
俗話說得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同樣,一方水土,也造就了一批行業的繁榮發展。
但江西的麵包業是個另類。如果從產業基礎和區位優勢來看,江西不產小麥,也不是麵包消費的前沿之地;江西資谿更是被大山環繞,交通絕對稱不上便利。
偏偏就是這樣一個跟麵包不搭邊的地方,卻在麵包行業“稱霸”全國。
毫不誇張地說,在中國,但凡有面包的地方,幾乎都或多或少和江西地域、江西人有著這樣或那樣的聯絡:
北起黑龍江,南抵海南,東至上海、江浙,西達新疆,在中國1000多個城鎮裡,江西的“麵包軍團”開出了16000多家麵包蛋糕店,年創產值超300億。
今天我們就來盤點下,站在中國麵包界背後的5個江西人。

從負債百萬到估值百億
他開一家店被上千家山寨模仿
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
從負債百萬,到估值百億,鮑才勝的創業史堪稱一段傳奇。
1974年,鮑才勝出生在江西省金溪。
在讀中學時,鮑才勝就在寒暑假裡,去叔叔的麵包店幫忙幹活,後來又跟隨父母到安徽、江蘇等地開起了自己家的麵包店。
那段時間,鮑才勝一家都很辛苦,經常幹通宵,到節日時,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1995年,鮑才勝來到鄭州上學,兩年後,實在按捺不住心中的衝動,就拿著家裡的積蓄,在鄭州隴海路開啟了自己的第一家麵包店。不僅如此,他還做起了上游麵包原材料的生意。

鮑師傅創始人鮑才勝
最終,鮑才勝的第一次創業以失敗告終,還虧錢虧了100萬。在上世紀90年代,100萬稱得上是一筆鉅款。
但面對人生的至暗時刻,他始終沒有放棄。
到2004年,鮑才勝還清了債務。之後,因不甘心窩在小縣城,於是來到北京闖蕩,在中國傳媒大學附近開了一家麵包店。
起初,店裡賣的是散裝糕點和麵包,生意並不好,為此,鮑才勝不斷琢磨,白天需要忙店裡的生意,就總是晚上熬夜做實驗,一弄就弄到凌晨一兩點。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開店第二年,“肉鬆小貝”誕生。
這款蛋糕深受附近的學生喜歡,銷量佔到了門店的一大半,門店也從一開始的冷清到排起長隊。

鮑師傅門店前的長隊,圖片來源:小紅書
意識到了這款產品的潛力,2005年,鮑才勝決定放棄傳統麵包店的經營模式,走差異化路線,專攻糕點。自此,把店的名字改為鮑師傅糕點。
2008年,傳媒大學店的租約到期,鮑才勝又轉而在北京二環邊開了三家店。
2013年,北京電視臺《美食地圖》欄目探訪鮑師傅雍和宮店,靠口碑做了近10年、從沒打過廣告的鮑師傅由此出名,成為北京知名糕點品牌。
此後,鮑師傅又在短短幾年時間,走出北京,向全國各地擴張。
2017年2月,在上海人民廣場,鮑師傅的第一家上海分店開業,開業當天就創造了麵包店排隊四小時的紀錄,也打響了新中式烘焙第一槍。

鮑師傅徹底火了,但隨之而來的是鮑才勝迎來了創業20多年的最大的一場考驗——山寨危機。
自2017年到2019年,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全國開出了至少有1000家山寨的“鮑師傅”,而真正的鮑師傅門店在2017年也不過20多家。
為了保衛自己創立了十多年的品牌,鮑才勝選擇“死磕到底”。
因為打假的繁瑣取證和心理壓力,鮑才勝整個人心力交瘁,在“打假”那兩年,整個人胖了一圈,看起來“老了十歲”,還累到過住院。
並且在打假的過程中,鮑才勝不僅無暇研發新品,還收到過惡意舉報和死亡威脅,在最絕望的時候,鮑才勝甚至想換掉鮑師傅這個品牌名字。

好在到了2019年,隨著國家加強了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力度,鮑才勝才逐漸緩過來,並重新投入到鮑師傅的經營擴張當中。
到了2021年,鮑師傅進一步迎來了自己的輝煌時刻,不僅門店數量突破100家,一年賣出1億個肉鬆小貝,品牌估值也達到100億元。
時至今日,鮑師傅的受歡迎程度仍然不減,在鮑師傅的諸多門店前,排隊的人依舊絡繹不絕。
再回顧鮑師傅的發展,用了不到20年時間,從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到估值100億,主要歸功於以下幾個方面:
3. 直營+核心商圈選址運營。鮑師傅始終採用全直營模式,直營模式保障了品牌一致性、食品安全和客戶體驗;而專注於一線城市核心商圈,也能利用高客流量提升品牌勢能,並透過“前店後廠”模式實現單點坪效最大化。

單日賣出75萬片
江西老表打造“安徽之光”
詹記創始人詹振華
除了鮑師傅,憑藉小小桃酥,創造出單日售出750000片神話的“詹記”,或許你也慕名打卡過。
詹記在今天被很多人成為安徽的“糕點之光”。
可殊不知詹記創始人詹振華也是地地道道的江西老表。詹記最早也可以追溯到徽州婺源詹氏家族代代相傳手作傳統糕點店。
在1955年,為了讓更多的人吃到詹記祖傳糕點,詹老先生於1955年特地製作了“詹記”牌匾,以“詹記”為名開店。
到了1999年,江西鷹潭人詹振華帶著家人和為數不多的家當來到合肥,開啟了他的創業之路。

詹記創始人詹振華
創業初期,一切都靠自己親力親為,詹振華經常睡不足5小時。
彼時,合肥宿州路就是市中心,詹振華的第一家店也就開在了那裡。在最初的宿州路店,詹振華只賣桃酥。但很快詹振華就察覺到:
新生代人群並不喜歡傳統的桃酥,再一成不變地做下去,只會和其他傳統食品一樣最終走向沒落。
於是,詹振華對傳統桃酥的工藝和配方都進行了改良,使得詹記桃酥在口感和酥脆度上都有別於市面其他任何桃酥。

“因為那時我們也沒有什麼好的產品營銷思路,就是想憑藉技術,一門心思的把產品做好,讓消費者滿意…..”
也正是這次創新,賦予了詹記桃酥新的靈魂,讓詹記桃酥進一步打破了局面。
到了2003年,出於增加產品品類的考慮,詹振華決定研發無水蜂蜜蛋糕,全國各地走了好多地方去學,從產品的製作工藝、口感,到保質期、耐嚼勁等多個方面,詹振華一樣一樣把它們琢磨透。
靠著桃酥和無水蜂蜜蛋糕兩款重要產品,詹記迎來了快速發展。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詹記的門店數量快速擴張到兩位數。

之後,詹振華持續拓展詹記產品品類以及從安徽開始向其它省份擴張。
到了2022年,詹記開出了近200家門店,實現桃酥日銷750000片,無水蜂蜜蛋糕年售130000000枚的戰績。
截至2025年初,詹記已開設門店近300家,員工超3000人,20多年的時間,詹記不僅在全國各地有所佈局,更是被安徽人成為中式“糕點之光”。
再回看這20多年的時間,詹記能達到這種成績,離不開這些方面:
差異化定位:在選址上,詹記將重心放在了二三線城市以下,避開了與鮑師傅、瀘溪河的正面競爭,專注下沉市場和社群場景經營。

80後江西老闆
打造中國南派烘焙業龍頭
瀘溪河創始人黃進
事實上,同樣靠桃酥做大的還有一位江西老表——瀘溪河創始人黃進。
並且值得一提的是,黃進的老家也正是詹記創始人詹振華的家鄉——江西鷹潭。
1980年,黃進出生在以“桃酥之鄉”聞名的鷹潭,從小黃進就耳濡目染,受到對傳統中式糕點文化的薰陶。
在15歲那年,黃進成為了江西“麵包幫”祖師爺張協旺店裡的學徒,面對這個小老鄉,江西面包幫之間的無私的傳幫帶立刻發揮了作用。
黃進曾說:“我來自江西大山深處(鷹潭),是個無學歷無本領的老實人,初中沒畢業就出來當學徒,很慶幸在15歲的時候,就找到了想用一輩子做的事情。
擇了一事,便終其一生,幾十年如一日的堅守,將光陰都奉獻在一件事上,用一輩子來詮釋一份執念。”

瀘溪河創始人黃進
1997年,17歲的黃進在鄭州開了屬於自己的第一家麵包店聞香來。名字聽起來有點浪漫,但在整個創業過程中,黃進經歷過失敗、被騙、資金短缺等問題。靠著一股“晚上睡地板,白天當老闆”的精神,黃進自己找店鋪,自己做產品,沒資金,缺人才,全部都親力親為。
黃進曾自嘲自己經常就睡在麵包裡。此後,黃進又在浙江等地開設麵包店,一路摸爬滾打,歷經艱辛,生意也越做越大。
2013年,黃進師從“詹記”後,在南京成立了品牌“瀘溪河”(瀘溪河也正是他家鄉鷹潭的一條河流),南京第一家中山東路店開業,逐漸將桃酥和更多中式糕點賣向全國。
秉承好食材,做好餅的經營理念,黃進經常帶著團隊到中國臺灣、日本等地考察學習,到國內知名烘焙學校不斷精進技術,靠著產品迅速開啟市場。

瀘溪河門店
從小店開到大店,從區域開到全國,每家店都在排隊,瀘溪河品牌逐漸被廣泛傳開,如今已成為男女老少最鍾愛的日常點心之一。
截至2025年,瀘溪河的直營門店數已突破500家,論連鎖規模已穩居南派烘焙業的龍頭地位,甚至有“北有稻香村,南有瀘溪河”的名聲。
覆盤瀘溪河10多年的發展,我們發現背後離不開這些戰略動作:
傳統品類創新:將桃酥從“老年零食”升級為年輕化產品,透過低糖配方和現烤工藝順應健康消費趨勢。
供應鏈效率:打造了上游原料工廠,實現原料自給和成本控制。
區域深耕策略:初期聚焦南京、蘇州等華東城市,形成密集門店網路後再向全國擴張。

資谿麵包核心人物:張協旺、洪濤
談及江西的麵包產業,就必須要提及被譽為“中國麵包之鄉”的江西資谿。曾經,資谿是一個“靠山吃山”的山區縣,常住人口10餘萬人,卻走出一支近5萬人的“麵包大軍”。
而要了解資谿麵包的發展歷程,就不得不提及其中兩個核心人物——張協旺、洪濤。
張協旺是資谿縣大山深處土生土長的農民,洪濤是浙江移民,因新安江建設大型水庫,1969年隨父親來到資谿縣高田公社翁源大隊落戶。
1984年,張協旺、洪濤應徵入伍,被分配到福建漳州龍海縣消防中隊服役,張協旺主要負責中隊的後勤採買,那時他常去龍海縣消防中隊附近的鷺島麵包店採購麵包作為部隊官兵的早餐。
鷺島麵包店的老闆叫王樹朝,是福建漳州人。久而久之,張協旺和他關係很好,也逐漸發現做麵包是一門十分賺錢的生意,投資小,利潤高。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根據軍隊建設和地方建設的需要,開展了培養軍隊和地方兩用人才的活動。
1987年8月,張協旺所在部隊號召戰士參加“軍地兩用人才”培訓班,凡願意學習就業本領的,由自己報名選擇學習專案,張協旺選擇學習做麵包。
在獲得部隊同意後,張協旺便去找鷺島麵包店的老闆學做麵包,但起初對方不願意教,怕影響自己的生意。在張協旺多次懇求下,最終對方還是答應了。之後,張協旺熟練地掌握了麵包烘焙製作技術。
到了1987年,張協旺、洪濤從部隊退伍。回到家鄉第三天,洪濤便找到張協旺,希望張協旺開面包店時,把他一起帶上。於是兩人商定,每人出資6700元錢,在江西鷹潭(資谿隔壁)開了家麵包店,起名為鷺江面包店。

1987年12月26日,張協旺和洪濤合夥的麵包店正式營業。
由於當時麵包還是一個很新鮮的東西,幾乎沒有競爭對手,憑著過硬的技術、辛勤的勞動和熱情的服務,麵包生意非常好,他們很快便開起了分店。
聽到張協旺和洪濤做麵包賺錢的訊息後,許多親朋好友、鄉里鄉親開始跟他們學做麵包。張協旺和洪濤也非常熱心,毫無保留地把技術傳授給他們,很快就使得一批農民開始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2009年,張協旺獲得“全國優秀復員退伍軍人”
如何在富民之後實現強縣?資谿更是探索出了一條特色發展路徑——整合優質資源,打造全產業鏈模式。
資谿率先成立了全國第一家縣級麵包行業協會,逐步吸引資谿鄉賢及烘焙行業領軍人物返鄉創業;成功組建資谿麵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現資谿麵包食品產業本土實體化;籌集產業引導資金,先後引進上下游企業20餘家……
近年來,資谿縣更是把麵包食品產業作為首位產業,積極完善產業鏈條、唱響品牌,傾力打造“烘焙大軍”的大本營。
2018年,資谿麵包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依託開發建設的全國首個麵包食品產業城——資谿麵包食品產業城,打造了一個集烘焙食品原材料生產、研發、培訓、冷鏈配送、品牌經營等於一體的麵包食品全產業鏈。目前,已有上千家門店加入連鎖經營,年銷售總額超20億元。
當年江西資谿的烘焙產業靠著“親幫親,鄰帶鄰”的模式,發展壯大,敢闖敢拼的贛商們如水銀瀉地般流向全國各個城市和小鎮,在馬路邊、學校旁開出了一家家的烘焙小店,江西烘焙幫打下了中國糕點屆的半壁江山。

結語:為什麼是江西?
無論是鮑師傅,還是詹記,或者瀘溪河、資谿麵包,都是江西人玩轉中國麵包界的一律縮影。
像盧方亮創立的麥香人家、姜皓文一手打造的KUMO KUMO,還有林家餅屋、京都、亞細亞、開口樂等一批麵包烘焙品牌等許多未在文中被提及的企業和企業家們都是出自於江西這片廣闊天地。
全國麵包產業看江西人,可以說,被調侃為“阿卡林省”的江西被很多人忽視了。
為什麼江西尤其是以資谿為代表的麵包產業如此發達?分析背後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搶佔了先機。儘管江西沒有原材料優勢,但是卻靠著天時和地利得到了時代的機遇。在地理位置上,福建省漳州市較早接收了中國臺灣的烘焙技術,與此同時,張協旺在當時的改革開放的環境下,成為了第一批吃到中國麵包產業紅利的人,此後,張協旺更是回到家鄉,讓整個家鄉也享受到了這一產業紅利。
其次,政府積極有為。將“資谿”與“麵包”組合成品牌名片,進一步推廣資谿的“麵包大軍”,也離不開政府政府的政策支援與方向指導。透過成立了資谿麵包行業協會,打造研發、生產、培訓和供應基地,提供創業貸款、組織技術培訓等方式扶持產業等一系列舉措,江西的麵包產業因此不是“曇花一現”,而是走上了規模化、品牌化的持續發展道路。
最後,在產業背後還隱藏著一個關鍵點——人。在麵包產業,江西當地已經形成了特有的創業文化:透過親帶親、鄰帶鄰,資谿人相互傳授、學習烘焙技術,一戶帶一村,一村帶一鎮,一鎮帶一縣。
浸泡在這種氛圍裡的新一代創業者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前赴後繼推動產業進化,並在中國宗族文化的作用下,成為一個村、一個鎮、一個縣的產業紅利。
翻看江西面包產業帶的成長史,產品在變、模式在變,唯一不變的是江西人的實幹精神底色:不安現狀、敢拼敢闖、吃苦耐勞、只要能謀生就不怕背井離鄉。而這同樣在江西的企業和企業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也正是因為在這片土地上,無數江西人的不安現狀、敢拼敢闖、吃苦耐勞、只要能謀生就不怕背井離鄉,才讓江西成為了中國麵包界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
在中國麵包界,不得不對江西的人們說上一句:江西老表,好樣的!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






點個在看 不錯過刀哥辣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