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影節最大的驚喜,原來藏在這裡!

第十五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已經落下帷幕,和往年一樣,節展期間,影迷群裡和社交媒體上隨處可見對展映影片、論壇活動、獲獎名單等內容的討論,其中不乏吐槽和批評,甚至說是謾罵也不足為過,唯有一個板塊好評如潮,堪稱本屆北影節的最大驚喜,那就是今年首次推出的“電影公開課”系列活動。
圍繞美術、攝影、表演三大板塊,本屆北影節分別以“國韻光影——電影視覺中的東方美學”、“鏡中繁花:攝影的技藝與未來”、“入戲之道:表演藝術的多元創作空間”為題,分別邀請美術指導霍廷霄、葉錦添,攝影師鮑德熹,以及演員陳數舉辦了三場公開課。每場一個半小時的乾貨輸出,以《繁花》《臥虎藏龍》《峰爆》等作品為切入口直擊電影幕後的多個工種,不僅讓業內人士從中學到做電影的方法,更讓資深影迷和普通觀眾領略更多看電影的門道。
《臥虎藏龍》,藏龍臥虎
YIQIYINGCHUANG
《臥虎藏龍》把中國電影史上一個獨有的亞型別——武俠片——帶到了世界,影片在2001年的奧斯卡金像獎上獲得十項提名,最終斬獲最佳外語片、最佳攝影、最佳藝術指導、最佳原創配樂四項大獎。但由於版權問題,影片始終無法重登大銀幕,這次藉由美術、攝影兩場公開課,雖然不能完整欣賞獨具韻味的俠義江湖,但卻能以不同視角看到影像背後的藏龍臥虎。
將“俠義”進行視覺化呈現,需要在場景、道具、人物造型等方面下足功夫。葉錦添將弗洛伊德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李慕白追求的“道”,與現實中的刀光劍影構成影片的虛與實。在最為人稱道的竹林戲中,李慕白和玉嬌龍站在竹枝上對視,兩個人浮動的心就如隨風而動的竹葉,整場戲在畫面的動靜之間形成一種神秘感。對於人物造型,葉錦添用版型和剪裁的變化來體現李慕白心境上的微妙轉變,玉嬌龍則透過直觀的服飾轉變表達人物的不同階段,既打造出東方美學中“留白”的意境,又便於讓其他國家的觀眾理解。
葉錦添
從拍攝角度來看,在器材裝置遠不如當下的2000年,想要儘可能以實拍的方式完成人物“飛來飛去”的畫面,難度可想而知。鮑德熹將自己放在觀眾視角,讓鏡頭與角色處於同一高度,“像觀眾一樣好奇,你去哪我就去哪,你飛上去我就追上來。”竹林追逐戲沒有航拍可用,就在泥地上用吊機吊威亞,根據演員排程調整機器的位置和拍攝時機,還要結合兩個人物的關係,用晃動的竹葉作為前景,“讓他們的臉龐忽隱忽現,隱藏他們內心的感受。”
這種如今看來的“笨辦法”讓《臥虎藏龍》的鏡頭充滿“人情味兒”,或許我們無法以個人的主觀感受來評判當下愈發高精尖的攝影裝置是增強還是削弱了鏡頭背後“人”的表達,但可以肯定的是,一部好的電影絕不是依靠器材拍出來的,正如鮑德熹多次強調的“不要迷信裝置”,人的思想、創意、情感才是構建畫面最重要的東西。
電影攝影公開課活動現場
演員的“分寸感”
YIQIYINGCHUANG
當然,所有故事都離不開演員的表演。《臥虎藏龍》中玉嬌龍與羅小虎在山洞裡的一場戲,李安需要演員透過身體姿態表現出角色內心對另一方的微妙情感,卻沒有直白地告訴章子怡“你要勾引他”,因此呈現出來的畫面既符合玉嬌龍的桀驁,又隱約帶有一絲曖昧。這是一個成熟導演指導新演員的方法,也是演員在表演中需要注意的“分寸”。
鮑德熹剪輯《臥虎藏龍》片花
銀幕、熒屏、舞臺,不同媒介對演員的表演方式來說有巨大差異,就電影而言,銀幕會放大表演的細節,鏡頭的流動性則需要演員更加精準,也就是陳數所說的“演的東西越少越好,因為觀眾會迅速意識到你是在刻意表演。”回顧電影《峰爆》的拍攝過程,陳數提到“演員和鏡頭的高度配合”,比如在危急之際,丁雅珺決定加大藥量炸燬隧道,鏡頭用景別的變化突出此刻人物內心的堅定與不捨,演員則需要將情感全部投射在臺詞和眼神里,才能讓觀眾感受到生命高於一切的情感衝擊。因此,想要成為演員,“瞭解鏡頭是什麼,學習不同鏡頭前表演的分寸”極為重要。
電影表演公開課活動現場
此外,陳數也強調演員要根據文字型別、人物背景等因素調整自己的表演方式,“我們遇到的大部分都是不適合自己的角色,因此要有塑造人物的能力。”劇本之外的故事空間、人物所處的場景環境、與對手演員的角色關係、鏡頭光影呈現出的不同效果等等,都決定了演員要在差異中完成表演,需要某種與生俱來的直覺,更需要後天經驗的不斷積累和持續學習。
AI之下,“人”才是核心
YIQIYINGCHUANG
Sora出現後,好萊塢大公司紛紛與OpenAI簽約,在戴錦華看來,這是“大軍壓境之際締結的城下之盟”。不可否認的是,AI技術的迅猛發展為電影工業化製作提供了極大便利,但它也正在成為對電影的某種挑戰,就像最新一季的《黑鏡》,已然開始想象AI介入影視製作後出現的全新表演方式。
鮑德熹認為,AI確實可以從技術上做到高質量,但仍然需要有人的指導,“將來不光是影像、聲音、音樂,所有東西都會大量被AI所取代,關鍵是誰來創造。”不管技術如何變化,光影中的情感表達始終要由人來完成。霍廷霄提到,從膠片到數字再到AI,美術設計方面的人工製作也好,3D列印也罷,“不管用什麼樣的工具,它始終還是工具”,創作者仍需要回歸電影的本體去傳遞情感。如《英雄》開創的色彩敘事體系,《十面埋伏》對牡丹花的極致運用,這種對中國傳統文化底蘊的視覺呈現是AI無法獨立創造的。
霍廷霄
技術發展不可阻擋,媒介形式愈發多樣,電影從無聲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從膠片到數字,每一場技術革命都會帶來電影產業的震盪,有人踏浪而上,有人被潮水淹沒。鮑德熹給年輕一代從業者的建議是直面挑戰,“隨時代而動”,在工作之外不斷學習,保持對世界的好奇,保持獨立思考,保持最初選擇電影時的本心。就如他與王家衛導演以電影規格拍攝的劇集《繁花》,這部早已做好賠錢準備的豪華鉅製最終大放異彩,可見光影藝術的魅力不會隨媒介的改變而改變。在整個行業面臨巨大挑戰的當下,我們或許正需要這樣的堅守與革新,才有可能與電影共同突圍。
《繁花》在本屆北影節亮相大銀幕

作者 | 筱囡
自由撰稿人,哏都青年
排版丨阿塔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益起映創的新老朋友們:我們專注影視教育12年,提供300+門課程覆蓋電影全產業鏈,助力超100萬愛好者與從業者成長。現在發起"學電影"使用者調研,填寫問卷即贈100元課程券。您的意見將幫助我們更好陪伴電影人"一起硬闖"!
掃碼填寫問卷(1分,領取福利>>


益 起 推 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