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Refill
歡迎回到本週的i-refill!
國慶假期前的最後一個工作日,你是否已經迫不及待地開始自己的假期了?只是一到節假日,各種消費主義就會向我們襲來,導致假期一過便口袋空空。假期的真正意義不在於消費,當然也不在於省錢。有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的是“更少的金錢”和“更多的時間”。本文來自編譯,希望對您有所啟發。
全文共1661字
閱讀時間約2min

當你在網上搜索“如何避免假期超支”時,“做預算”是你經常看到的最重要的建議。畢竟,沒有預算是很難度過假期的。如果你和大多數人一樣,還能滿足基本需求,只是想在不超支的情況下慶祝一下假期,那麼我不建議你過分在意預算。
因為現實情況是,預算會帶來太多負面情緒。誰會喜歡自己掙的錢花的時候受限制?這是你的錢,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你限制自己,自然就會感到沮喪。
關鍵是控制好自己的慾望。
01 堅持你真正想要的東西
我不把假期當回事,但我認為這是一個從日常生活中抽身出來的機會。
有時,假期是反思的好時機:你前進的方向正確嗎?你是否錯過了重要的人生經歷?
這裡有一個很好的思想實驗:
“如果只剩下3年的時間,你想如何慶祝這個假期?”
我喜歡用 3 年,因為這段時間很短,你不能浪費在平庸的事情上。但這段時間也足夠長,你仍然可以展望未來。這意味著你不能“一擲千金”,把所有錢都花在一些瘋狂的事情上。但你在世界上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舉個例子:
你是否有重要的親人很久沒有聯絡了?或者是否有一個你一直想和他共度美好時光,卻因為種種原因一直未能如願的人。花點時間去見見那個人,重新與他們建立聯絡。
你是否一直想體驗一些事情,卻一直在拖延?比如去某個地方旅行,或者嘗試一些你一直害怕的事情。想一想,如果只剩下 3 年的時間,如果沒有這樣的經歷,你會不會深感遺憾。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除非你是一個高度物質主義的人,否則你真正想要的東西很可能不需要花太多錢。通常,它們只是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就是問題所在。
瀏覽購物應用程式併為某人購買禮物所需的意志力和時間很少,而去找老朋友,在繁忙的日程安排下與他們共度美好時光則需要很多精力去安排。
即使你真正想要的東西需要花費更多,比如購買第一套住房或享受長達一個月的假期,存錢和購買一件大的東西也是一個更明智的選擇,而不是在對你來說並不重要的小東西上逐漸消費。
02 兩條快速規則:“金錢至上”和“避免便利成本”
如果是你不能用手頭的錢買到的東西,那就不要買。也就是說,不要衝動購買高價物品。不要在假期借債(尤其是高利率的債務)。如果你為了度假而舉債,那麼這就不是一個好的購買行為。
記住,這只是度假費用,又不是生死攸關的大事。金錢意味著自由,因為它能給你選擇。在你點選“新增到購物車”按鈕之前,一定要問自己:
“我真的想犧牲幾周或幾個月的財務自由來買這個嗎?”
節假日的另一個特點是它會帶來很多隱性成本。其中之一就是“便利成本”。節假日可能會很忙碌,因此,人們更願意為方便而多花錢。比如因為太忙沒時間做飯而叫外賣,等等。
關鍵是什麼?回到第一條:堅持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並提前做好計劃,確保你(和你愛的人)能方便地實現假日計劃。這就是減少“便利成本”的方法。
03 假期是用來享受的,而不是用來忙的
有一個經典假日電影叫《小鬼當家》,講的是一個關於孩子的故事,他的父母不小心把他留在了家裡,而家裡的其他人都去國外度假旅行了。電影中父母忘記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每個人都太忙了,他們忙著預訂酒店、安排旅行路線、尋找餐廳等等。
他們忙於強調計劃的細節,卻忘記了最重要的東西:自己的家人。
大多數人可能不會像《小鬼當家》中的那些人一樣疏忽大意。但是,被不太重要的細節分散注意力的情況,時不時會發生在我們每個人身上。
如果你發現自己在假期過程中壓力過大,請試著快速後退一步,按下腦中的開關按鈕,問問自己:
“對我和我愛的人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專注於此。有時,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需要的是“更少的金錢”和“更多的時間”。
譯者:Teresa
來源:神譯局
本文轉載自36氪神譯局編譯,觀點不代表IDG資本立場
這些文章也好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