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連虧31.6億,增資60億,養老巨頭掉進填不滿的大坑

作者: 曾有為
來源: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文章已獲授權
引言

最近,泰康養老又搞大動作了——宣佈增資20億元,註冊資本直接升到110億!兩年時間,狂砸60億,虧損卻高達31.6億,這筆鉅額“續命資金”到底能否扭轉乾坤?一場關於“救命”還是“翻身”的激烈較量,正火熱開場。

圖源:網路
20億注資,
泰康養老又要“續命”
又是20億元。
這已經是自2023年以來,泰康養老第四次“打補丁”式增資。最新公告顯示,泰康養老將註冊資本從90億元增加至110億元,新增的20億資金全部由大股東泰康保險集團注入,泰康資產繼續選擇“按兵不動”。
圖源:泰康集團官方公告
這是近兩年來泰康養老的第四次增資:2023年兩輪各10億,2024年4月20億,2025年6月再度增資20億累計60億元,全部由大股東“獨資撐場”。
圖源:網路
在連年的經營重壓下,2022年剛剛實現扭虧,2023年直接虧9.92億元,2024年更是虧損21.7億。
對比來看,增資節奏越來越急,金額也越來越大,說明資金缺口不容小覷。
表面是資本操作,實則是保命工程。
圖源:泰康養老官網
而其核心問題是——盈利模式沒跑通,成本控制無突破,資產端壓力沒緩解。
說白了,大股東這波“20億”,不是投資,是兜底。
業務全線開花
為何深陷虧損困局
作為國內最早佈局並深耕養老市場的頭部企業,泰康養老在過去十年間實現了保費收入的穩步增長:從2013年的1.61億元,一路攀升至2023年的260.16億元,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與市場掌控力。
業務型別上,覆蓋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團體險、健康險、個人養老金等多個板塊,市場佈局已趨於全面,全國設有34家分公司,服務覆蓋能力持續增強。
營收在漲,人手在擴,業務也不斷鋪開,為什麼就是賺不到錢?
要回答這個問題,得先看泰康養老的業務底盤。
2024年一季度,泰康養老實現保險業務收入75.97億元,同比增長超過20%數字看起來不錯,但細拆開,問題立馬浮出水面:
一是業務結構天生“重”,短期難見利,泰康養老的基本盤是企業年金、職業年金、團險、健康險這些“偏公益屬性”的業務。它們有個共同特點:收得慢、賺得少、賠得快。
圖源:網路
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雖然穩定,但利潤釋放週期極長,回報率極低。
健康險業務也撐起了相當份額,但利潤極其微薄。以2023年為例,健康險保費超過150億元,但業內普遍面臨賠付率高、費用率高的“雙高”困局,為了搶市場,很多產品基本靠“微利”甚至“虧本”運作,泰康養老也沒能例外。
健康險、團體險雖然規模在漲,但賠付壓力大。2023年泰康養老健康險收入超150億元,根據泰康養老官網信披,泰康養老個人健康險業務的綜合賠付率為58%
圖源:網路
二是內卷嚴重,價格戰反噬利潤,近年來養老保險領域進入紅海競爭。為了拿下大專案,價格戰幾乎打成了“零和博弈”。
在企業年金招投標中,手續費費率一降再降,甚至有公司“零手續費”投標,泰康養老在多個省級職業年金招標中中標,市場越大,卷得越狠,最終就是一地雞毛。
三是監管壓力“隱性吞金”表面上看,泰康養老的償付能力很健康:根據泰康養老官網信披,泰康養老2024年一季度核心償付能力充足和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分別為91.71%、183.42%。
但這背後是實打實的資本消耗。保險產品特別是長期壽險類產品,需要高額準備金,資本佔用極重。賣得越多,消耗的資本越多,利潤反而越被“拉稀”
更現實的是,為了支撐擴張,泰康養老的運營費用和人力成本連年上升。據年報披露,其2023年管理費用超過10億元僅資訊系統和人員投入一項就是“沉沒成本”。
所以,表面是業務做得風生水起,實則每一塊業務都在“吞資本、磨利潤”。這是典型的“規模有了,效益沒跟上”
在業務結構難扭轉、競爭紅海難突圍的雙重夾擊下,泰康養老的虧損並不讓人意外。
泰康養老夢
泰康之家被現實撞了腰
如果說傳統保險主業“賺吆喝不賺錢”,那泰康養老押注的另一張王牌——養老社群業務,同樣沒那麼好啃。
近年來,泰康不斷加碼,全國佈局了超20座“醫養結合”的高階社群,旗下的“泰康之家”系列養老社群幾乎成了行業的樣板間。
從北京“燕園”到廣州“粵園”,再到上海“申園”、成都“蜀園”,已經有12家投入運營。
圖源:網路
專案動輒十幾億的投入,社群配套幾乎是“老年迪士尼”級別:大醫院、藝術中心、健身房、康復樓、全天候護理……
其中12家高階養老社群開門迎客,動輒十幾億一座,醫生、護理、康復、娛樂、藝術配套一應俱全,堪稱“五星級老年城”,不僅讓老年人住得舒服,也滿足了很多中產家庭對“體面養老”的想象。
圖源:網路
然而,看上去高階大氣,但現實比想象殘酷得多。養老社群的最大問題是:建得越多、開得越早,短期內虧得也越多。
這是一個典型的重資產長週期模式。每座社群投入十幾億甚至更高,運營成本壓頂,回本週期一拖就是十年起步。
而在回本的漫長等待中,人員成本、醫療服務、後勤保障一樣都不能省。資金壓力巨大,收益回報極慢。
圖源:網路
儘管養老社群雖然屬於集團大養老戰略的一環,但是業務上並未完全獨立核算,短期內仍需要依靠保險業務或集團資金“輸血維持”。
句話說,養老社群不是“現金牛”,反而是拖著現金流後腿的“投資黑洞”。
泰康想用“泰康之家”打通金融與養老服務的閉環,顯然現實很殘酷。
創始人親自掛帥破局
面對連年虧損、高投入難盈利、業務壓力層層加碼,泰康養老不再寄希望於“等風來”。
去年底,泰康集團創始人、掌門人陳東昇親自披掛上陣,接任泰康養老董事長,親自操盤破局。
圖源:網路(2025健康中國 醫院院長研討會)
陳東昇深知,靠傳統保險業務拼不過利潤,養老社群也拼不過規模。
要破局,必須打通“金融+醫療+養老”的閉環。而他也確實快速打出了一些組合拳。
從2024年初開始,泰康養老在年金領域一改傳統打法,發力政企團體客戶資源,推出“年金+健康管理”融合服務包,不僅覆蓋基礎養老金,還附加專屬健康體檢、慢病管理、居家護理等服務。這一招,直接將過去單一的金融產品“升級”為一站式綜合服務方案。
據資料披露,2024年一季度,泰康養老企業年金業務同比增長超過18%,其中職業年金新籤客戶中,政府單位佔比提升至36%,拿下多個地市級統籌專案。雖然盈利改善尚需時間,但業務信心明顯在修復。
圖源:網路
同時,為緩解“泰康之家”的高成本壓力,陳東昇親自推動社群“輕資產輸出”模式:將部分高階服務打包為模組化解決方案,對接地方政府和社會養老機構。
比如在武漢和深圳兩個試點城市,透過“品牌+運營輸出”模式參與地方公建專案,從“重資產建社群”轉向“輕模式廣覆蓋”。
泰康還在嘗試透過數字化系統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上線“泰康e管家”平臺整合客戶投保、健康管理、養老服務入口,全流程數字閉環。
2024年一季度APP活躍使用者增長22%,老客戶復購率提高了12%。
這些動作,都不是小修小補,而是釜底抽薪的改革嘗試。
但老實說,這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短跑。光靠陳東昇一個人衝鋒陷陣是不夠的,靠幾個產品創新救全盤,也談不上“翻盤”。
當前泰康養老的虧損窟窿仍在,年金紅利尚未完全兌現,“泰康之家”仍在爬坡階段,且整個保險行業都還在寒冬中艱難求生。
任重道遠,這句老話,放在今天的泰康養老身上,再貼切不過。
寫在最後
泰康養老的這場“自救”,既是一次深水區的豪賭,也是對傳統保險巨頭轉型能力的終極考驗。
畢竟投入再多錢也只是“止血”,能不能“回血”才是命門。
未來,能不能靠創新、投資回報和運營效率真翻盤,才是所有人盯著看的關鍵。
你怎麼看泰康的未來,歡迎評論區聊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