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凱風
來源 | 國民經略(ID:guomingjinglve)
強省會還是多中心,這是一道難題。
我國內地共有27個省會/首府,GDP總量最高的廣州超過3.1萬億,最低的拉薩不足1000億元,不及東部縣級市。
然而,廣州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強省會”,拉薩也不是大眾話語中真正的“弱省會”。
衡量省會的強弱,看的不只是GDP總量,更重要的是省會GDP佔全省的比重。
誰是名副其實的“強省會”,誰又是“弱省會”?
最強省會和最弱省會,都出人意料。
省會經濟佔全省比重,一般以省會“經濟首位度”來衡量,這裡的首位度是大眾媒體約定俗成的概念,與學術上有一定區別。
一般而言,省會GDP佔全省比重超過30%的可視為“強省會”,低於20%的多被視為“弱省會”。
如果省會經濟比重佔比超過50%,則是強省會的極端,堪稱“一省一城”;
反之,省會佔比低於15%,那就是徹徹底底的“弱省會”。
以此來看,強省會幾乎雲集於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而東部地區的省會首位度普遍位居中下游乃至墊底。

根據最新資料,我國典型的強省會包括銀川、長春、西寧、西安、哈爾濱、成都、拉薩、武漢、海口。
其中,成都、西安、武漢,堪稱雙重意義上的“強省會”。
GDP破萬億乃至2萬億,全省經濟佔比超過1/3,在全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當然,最極端的還是銀川、長春、西寧,省會經濟佔據全省半壁江山。
意味著在省會之外,幾乎沒有能獨當一面的地級市。
西部省份地廣人稀,產業結構單一,全省經濟體量本身就不大,“一省一城”符合常態。
與之對比,典型的弱省會,包括南京、濟南、呼和浩特、石家莊等地市,南京位列倒數第一。
有意思的是,這些省會在所在省份都不是經濟第一大市,也不是人口第一大市。
省會在全省無法“一家獨大”,也難以形成對全省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導權。
南京與蘇州,濟南與青島,呼和浩特與鄂爾多斯、包頭,石家莊與唐山,都是如此。

最“弱”的省會,到底有多弱?
這裡的“弱”,不是經濟實力之弱,而是“首位度”之弱,且是經濟首位度、人口首位度雙重意義上的弱。
南京、濟南可謂難兄難弟。
兩城經濟佔所在省份比重雙雙不足14%,南京更以13.5%位列倒數第一。
人口首位度更低。南京、濟南常住人口均未突破1000萬大關,佔各自省份人口比重分別為11.2%、9.4%,濟南不足1/10。
此前首位度最低的省會一直都是濟南,2020年濟南藉助合併萊蕪,曾扳回一城。

過去幾年,南京、濟南一度雙雙喊出“強省會”的口號,但首位度雙雙不增反降,南京更從14.4%下降到13.5%。
究其原因,南京、濟南所在的江蘇、山東兩省,均以發展均衡著稱,經濟強市林立,縣域經濟發達,百強市數量均居全國第一梯隊。
且不說江蘇各大地級市素有“十三太保”之稱,全部躋身TOP100城市之列。
就是山東,在青島、煙臺等萬億城市之外,也有以濰坊、東營、淄博為代表的眾多工業大市。

“多中心”只是結果,而非原因,背後更多是區位格局、產業結構與國家戰略佈局導致的結果。

南京、濟南,為何淪為“弱省會”?
弱省會的另一面,是“多中心”,東部沿海省份普遍呈現“多中心”的發展局面。
一大原因在於港口。
全球化時代,誰靠近港口,誰就接近國際市場,足以獲得發展先機。
外貿與製造業通常是同頻共振,港口帶動一眾工業城市崛起,蘇州、青島、寧波、泉州等地都是如此。
其二,港口之外,計劃單列市的政策因素同樣不容忽視。
我國城市體系中,享受財政單列且為副省級的計劃單列市最為醒目,這些城市與省會形成分庭抗禮之勢。
目前,我國5個計劃單列市都在沿海,包括深圳、寧波、青島、廈門、大連。
所對應的廣州、杭州、濟南、福州、瀋陽,恰恰都不是強省會。
其三,在都市圈和城市群時代,超級中心城市、大都市圈的虹吸效應同樣不容低估。
南京之所以難以“一城獨大”,在於附近有上海這一超級城市的存在,上海大都市圈將蘇州、無錫、常州、南通都納入“勢力範圍”。

事實上,蘇州崛起的背後,正得益於與上海形成的“研發-製造”協同優勢,再加上自身坐擁全國最多的國家級經開區和高新區,發展自然更勝一籌。
因此,南京、濟南的“弱省會”,都不乏客觀因素,但人口集中度遲遲難以提升,存在感始終立不起來,卻是不爭的事實。

多中心時代,是否還需要強省會?
過去幾年,南京、濟南、瀋陽、福州先後祭出打造強省會、競奪國家中心城市的行動。
隨後,南昌、貴陽、南寧、蘭州等地更進一步,甚至喊出“省會強則全省強”的口號。
然而,這幾年“強省會”的聲音開始淡化,被省域副中心取而代之,蕪湖等部分地級市甚至發出“一城獨大不是春”的直接宣示。
這背後,與最近一段時期的政策轉向不無關係。
早在四五年前,從頂層設計提出“中西部有條件的省區,要有意識地培育多箇中心城市,避免“一市獨大”的弊端”。
隨後,國家層面出臺多份檔案,要求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體,嚴控省會城市規模無序擴張,嚴控撤縣建市設區。

因此,自從合肥、成都、西安、濟南、長春5大省會完成合並式擴張之後,最近5年時間,再也沒有城市合併的案例。

但問題往往要一分為二,一個普遍共識是:弱省份需要強省會,而強省份需要多中心。
道理很簡單,只有經濟強省才有打造多中心的底氣,而欠發達省份如果資源過度分散,很容易淪為一盤散沙。

哪些地方適合強省會,哪些地方更需要多中心?
對於中西部的經濟弱省來說,人口流失的局面需要扭轉,東部地區的產業轉移需要爭取,國家戰略需要競奪,無不需要強省會赤膊上陣。
最新的人口資料揭示了這一點。
省域人口普遍負增長,而省會人口卻保持大增,某種程度上,省會正在成為吸引人口迴流乃至爭搶外地人才的蓄水池。
對於東部的經濟強省來說,經濟強市眾多,省會想要一家獨大也不容易。
關鍵是,區分好省會與經濟強市之間的功能定位,讓省會更好發揮省會功能,經濟強市更多發揮經濟功能。
至於中西部已經做大了強省會的省份,省會再繼續膨脹,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負面效應,做大都市圈,同時培育多個副中心城市,無疑有必要性。
強省會戰略,追求的不是省會“一城獨大”,而是以省會存在感、競爭力的提升,抬升全省在全國的位置。
一個地方,如果連顯眼的大城市都沒有,何以參與區域競爭、競奪國家戰略,何以在搶人大戰、搶企大戰中分得一杯羹?


付款後停頓3秒,新增您的專屬通訊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