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大經濟省排名生變,河南後勁在哪?

河南人口優勢和“中原之中”樞紐地位依舊沒變,當前調整或是陣痛。河南的經濟韌性較強。當下,河南面臨的挑戰是,缺替代富士康的支柱產業、缺具有增長動力的城市。這不僅需要培養新興產業,深層面更需要改變18座城市間的協作模式,最佳化經濟生態與營商環境
文|《財經》記者 鄒碧穎
編輯|王延春
河南省保持多年的第五經濟大省之位,再次被四川取代。
2024年,四川GDP(國內生產總值)總量6.47萬億元,同比增長5.7%,繼2023年後再次成為中國第五經濟大省。同期,河南GDP總量6.36萬億元,同比增長5.1%,再次退居第六位。而外貿方面,2024年,安徽出口額達到5797.5億元,同比增長10.8%,超越河南位居中部第一位,其汽車、電腦、電池、光伏、家用電器的出口尤為強勢。
河南的緊迫感不言而喻。2024年,河南省出口總額為5227億元,同比下滑1%。過去十年,富士康一直是河南的產業王牌。河南省商務廳的資料顯示,2018年,富士康在豫企業進出口總額達到河南省的61.5%,實為外貿“頂樑柱”。然而,七年過去,全球產業鏈重組與跨國公司再佈局,河南開始將目光投向以比亞迪新能源為代表的新產業。
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教授張耀軍向《財經》指出,河南是傳統農業大省,農業與二產、三產比較起來,附加值不高、產業鏈不長、稅收貢獻弱。河南工業底子較四川三線建設略顯薄弱,科技區位優勢遜色於安徽,這些年的產業結構調整顯得相對被動。
然而,新企業和產業的引進或許會注入新生機。2025年春節剛過,鄭州比亞迪就宣佈面向社會一次性招工2萬人,涵蓋技術研發、生產製造等多領域,即是為擴大產能進行籌備。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總體五所所長扈茗向《財經》分析,河南的人口優勢和“中原之中”樞紐地位依舊沒變,當前調整可能只是陣痛。河南的經濟韌性依然強。
擺脫富士康依賴症,產業調整怎麼做?
2024年,全球智慧手機市場回暖,河南的手機出口卻出現下滑。鄭州海關資料顯示,2024年,河南出口手機5258.5萬部,同比減少8.7%;出口額2084.3億元,同比下滑13.4%。
業界關於河南“富士康依賴症”的討論已久。2010年,富士康入駐鄭州。在富士康帶動下,“十三五”時期,累計有200餘家智慧終端相關產業鏈企業入駐鄭州航空港。近年來,富士康還在濟源、鶴壁、周口等地建立了科技園區,在豫投資企業超過40家。
《財經》梳理發現,河南經濟對富士康的依賴度並未明顯減少。鄭州航空港資料顯示,2021年,富士康科技園產值達到4052.6億元,是當年鄭州GDP的32%,河南GDP的6.9%。致公黨鄭州航空港支部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2023年,富士康板塊完成產值5173.4億元——這是當年鄭州GDP的38%,河南GDP的8.7%。另據鄭州航空港區資料,2023年該區電子資訊產業總產值達5334億元,佔全省電子資訊產業總規模80%以上。
扈茗分析,河南以富士康為主的手機出口下降,主要受中美貿易戰影響。作為供應商,富士康緊跟蘋果公司的戰略調整產業區域佈局,將工廠分散在多個國家合乎經濟規律。值得注意的是,現在,印度和東南亞工廠的產能難和中國相提並論,富士康也並未明確提出關閉河南廠區,產業的外遷情況或許沒有人們想象中的嚴重。
然而,依賴一家大型企業,不利於經濟抗風險。河南出口資料已經顯露端倪。河南省無疑意識到了這點,下大力氣引入扶持比亞迪、中州時代、金大地等企業,培育新的產業鏈。2023年,河南摸底工業基礎後,提出建設“7+28”鏈群,打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電子資訊、先進裝備、現代醫藥、現代食品、現代輕紡七大先進製造業叢集,培育壯大先進超硬材料等28個重點產業鏈。河南正在有意識地重塑全省產業格局。
2021年9月,總投資約500億元的比亞迪新能源產業園專案在鄭州航空港區鋪開建設。2024年,鄭州航空港先後開工建設了比亞迪擴產、比亞迪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零部件、比亞迪全球模具中心和全球零部件製造中心等專案。這一次,鄭州航空港區正規劃建設31.4平方公里國際汽車城,河南省瞄準的是千億級新能源汽車產業叢集。
2024年1月,富士康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河南)有限公司在鄭州航空港註冊成立。2024年11月底,在洛陽,寧德時代的首條電芯生產線正式投產。洛陽基地將作為寧德時代全球十三大生產基地中的一員,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電池各元件的生產與研發。
從產值來看,2024年,河南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實際增長8.1%,高於全國平均水平(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5.8%)。河南省汽車、電子、裝備等主導產業保持高速增長。2024年,河南汽車製造業增長34.0%,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增長16.3%,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增長12.4%。
2024年,河南省“7+28+N”重點產業鏈群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其中,先進計算產業鏈、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尼龍新材料產業鏈增加值分別同比增長71.3%、46.1%、29.5%。新的專案接踵而至。不過,距離新興產業競爭力的真正勃發,尚需時日。
以新能源為例,鄭州航空港資料顯示,2024年,鄭州比亞迪新能源汽車整車產量54.5萬輛,同比增長169.8%。然而,據虎嗅一篇文章大致統計,2024年全國新能源車產量前十城市中,深圳為293.53萬輛、合肥為135萬輛、上海為122.5萬輛,其次是西安、重慶、長沙、常州、柳州、鄭州、濟南。放在全國,鄭州的量級僅排名第九。
張耀軍指出,河南招引的許多大型專案剛投入執行或正處於建設階段,效益還未顯現。這些年,河南的產業結構持續調整,亦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農業的稅收貢獻度較弱,而河南是糧食生產大省,目前河南農業企業探索一、二、三產融合的能力還需要加強。河南傳統的泡麵、火腿腸、食用菌等產品以簡單加工為主,大而不強、不精。
在工業領域,張耀軍分析,河南的煤炭資源、有色金屬、機械加工等產業在全國具備競爭力,易受市場需求和環保政策影響而波動,河南整體工業的科技含量還不高。服務業方面,河南主要依靠餐飲、住宿、批發、零售等傳統行業,與東南沿海地區接軌國際的業態型別和服務水平相比,仍有一定距離。河南現代服務業也有很大發展空間。
多地產業協作受限?重新審視省會功能
產業由城市承載。從區域板塊視角,亦可觀察河南產業經濟的狀況。
《財經》記者梳理發現,2024年,鄭州、洛陽、南陽、周口,依次排在河南省經濟總量的前四,GDP分別為14532.1億元、5818.6億元、4879億元、3635.6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周口反超新鄉,位列河南省內第四位,2024年GDP增速達6.5%。
2024年,GDP增速低於河南全省平均增速(5.1%)的城市也不在少數,包括兩大省域副中心之一的城市——洛陽,以及新鄉、商丘、平頂山、安陽。周口、許昌、駐馬店、漯河則成為增長動力所在,2024年GDP增速均在6%及以上,高於河南GDP平均增速。
河南的經濟體量、出口分別被四川、安徽步步緊追。專家分析,這與區域協作有關。扈茗、張耀軍指出,安徽藉助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主動承接來自上海的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連同江蘇、浙江形成創新群落聚集,搶佔了先進製造業的先機。四川則具備三線建設時期的基礎,綿陽的軍工、德陽的裝備,對四川工業發展形成了強有力的支撐。
“河南平原多,四川以丘陵、山地為主。在區域開發前期,通常是平原佔優勢,但隨著技術進步,交通、開發成本降低,山區飛躍的時代就會來到,其他國家也是如此。”張耀軍指出,成都連同重慶形成了成渝經濟圈,共同打造經濟發展高地。而河南18個地市之間的資源整合能力較弱,鄭州作為省會,對各地市的帶動作用還沒有發揮出來。
相較而言,鄭州的輻射帶動作用、河南省內外城市的協作能力更為薄弱。以2024年省會城市佔全省GDP進行計算,鄭州的經濟體量佔比約23%,成都佔比為36.3%,合肥的佔比約27%。張耀軍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強省會一直是中國區域發展的普遍特點。除福建廈門超過福州,山東青島超過濟南,絕大部分地區都得靠強省會來發展經濟。
2024年資料顯示,鄭州GDP總量排名全國城市第16位,下降1位,排在武漢、南京、寧波、天津、青島、無錫、長沙等城市之後。扈茗指出,鄭州的211、985大學數量遜色於合肥、成都。合肥中科大孵化了科大系等龍頭企業,在當地已經形成產業氣候。而在成都,四川大學、成都理工大學、電子科技大學等大學的理工科技實力也很強。
扈茗表示,河南許昌市一家企業如果開展科技合作,可能會繞過鄭州,跟上海的科研機構、高校、人才合作,而按理,應是由都市圈內的中心城市鄭州來承擔研發職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鄭州的輻射帶動作用尚未充分發揮,這是因為鄭州科研實力不夠強、科技人才不夠多。並不能靠傳統撤縣改區、做大中心城市規模,來解決城市帶動力問題。
扈茗背後的清華團隊承擔了成都都市圈、鄭州都市圈和鄭州航空港區發展規劃的最新編制工作。扈茗表示,鄭州應該“做強”,而不是一味經濟和人口體量做大,以犧牲周邊的城市為代價。美國中部城市孟菲斯,區位和鄭州相似。這座小城的人口、經濟體量不大,難與紐約並論,卻是聯邦快遞等物流公司的所在地,產業專業化水平領先全球。
扈茗強調,區域中心城市的“強功能”更為重要。高等級、專業化的城市職能,將幫助城市順利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在全球城市競爭中佔據一定地位。鄭州應該著重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先進製造業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引領帶動整個河南的發展。
創造新的產業紅利,都市圈如何合縱連橫?
2024年,《鄭州都市圈產業協同發展規劃》出爐,明確到2027年,培育形成兩個至三個世界級先進製造業叢集、一個至兩個世界級現代服務業產業叢集、三個至四個國家級先進製造業產業叢集。鄭州都市圈由與鄭州一小時通勤範圍內的周邊市和縣(市、區)共同組成。
對於都市圈核心區,扈茗介紹,鄭州航空港位於河南南部,與許昌市接壤,而許昌北部的長葛市是全國百強縣,經濟活躍,這將有利於擴大鄭州航空港區的輻射範圍。鄭州都市圈將強化鄭(港)汴許主引擎作用,推動核心區擴容提質,外圈層城市聯動協同。
“根據都市圈規律,會依託交通優勢優先打造一些發展軸帶,再在軸帶上選擇重點的城鎮來發展。鄭州都市圈的傳統發展軸有兩條,北部一條沿黃河的發展軸,跟隴海線基本重合;第二條是沿京廣線的通道,也是一條複合性的交通走廊。”扈茗表示,鄭州、洛陽、開封下轄的縣,也可優先打造,嘗試依靠都市圈來帶動河南縣域經濟的發展。
由此,河南未來產業佈局脈絡已現。2024年4月,鄭州都市圈重點產業帶(鏈)釋出——向東,鄭開汽車產業帶;向西,鄭洛新材料產業帶、洛濟焦高階石化產業帶、洛平高階裝備產業帶;向南,許港精密製造產業帶、鄭漯現代食品產業帶;向北,鄭新高技術產業帶、鄭焦智造產業帶⋯⋯以鄭州為核心,八條產業帶亦將反哺鄭州都市圈發展。
河南科創源頭的核心也在強化。目前,河南正在構建中原科技城、中原醫學科學城和中原農谷“兩城一谷”三足鼎立的功能區。扈茗指出,未來有望形成研發在鄭州,中試轉化、生產製造在許昌、焦作、新鄉等周邊城市的科技傳導鏈條。
張耀軍、扈茗指出,人口規模和交通樞紐依然是河南不變的優勢。河南擁有戶籍人口1.15億,是第一大戶籍人口大省。2023年末,河南擁有9815萬人常住人口。河南地處中原之中,是鐵路空綜合交通樞紐。鄭州位於京廣線和隴海線的交匯點;鄭州航空港是國家級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國際航線開通、貨運能力具備強有力的競爭力。2023年儘管河南人口流出,鄭州的常住人口卻新增18萬人,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將長期存在。
鄭州正在打造國家消費中心城市。扈茗建議,可借鑑迪拜經驗——既是歐亞大陸重要的中轉站,也是全球消費地標城市。實際上,上世紀末期,鄭州也曾是全國非常繁榮的商業城市。而今不妨重新發揮鄭州航空港和鐵路的口岸優勢、跨境電商優勢,重振全國消費中心城市的地位,拓展消費購物空間,積極引入承辦國際會議、會展、重要賽事。
張耀軍建議,十三朝古都洛陽、八朝古都開封,也可以和西安協作聯動。西安隸屬於陝西省,但緊鄰洛陽,與開封三個城市東西方向連在一條直線上,應該突破行政邊界的束縛,形成以文化旅遊為特色的經濟區域,將資源要素配置到極致狀態。河南和陝西如果能以更開放的格局和包容心態攜手打造製造業與文旅業,區域內各個城市的邊際經濟收益將會增加。如人們去西安旅遊,也可以順道去看看洛陽與開封,反之亦然。
“當今區域經濟發展處於以人口素質和技術水平為決定因素的時代,一改過去靠人的體力而生產的特點。必須靠人的素質和智慧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張耀軍指出,河南因此需要完成人口大省向人才強省的轉變。有了人才,才會有思想、有資金、有科技,這對發展新質生產力意義重大。此外,河南也需要向東南沿海地區學習、借鑑最佳化營商環境的經驗,以更寬廣的胸懷鼓勵外流人口及四海賓朋回“老家河南”創業發展。
一個區域根據自身優勢,培育或吸引幾家有帶動作用的企業,區域經濟就發展起來了。如果忽視區域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錯過發展的黃金時代就非常被動。”張耀軍想起了20世紀90年代初的鄭州,二七廣場亞細亞商場的人流摩肩接踵,吸引大量人口前往購物消費,後來的亞細亞商場卻沒有持續當時的榮光,變得門可羅雀。
張耀軍說,隨著科技快速迭代升級,城市發展已經處於“三年河東,三年河西”快速軌道上。世介面貌日新月異,產業更替升級也得與時俱進。不過,區域經濟水平不能僅由一個季度的GDP資料變動進行判斷,更應觀察三年、五年、十年之後的面貌。
扈茗則向《財經》強調,未來的河南即使沒有富士康,仍有機會引進新產業、更替傳統的產業,經濟發展的前景依然廣闊。——這將由2025年接下的時間進行驗證。
責編 | 秦李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