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年,愈發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自己一直在買保險。從一開始瞎買,到慢慢形成了真正的認知,還是交了不少學費的。
也有不少留言問我,保險究竟要不要買,靠不靠譜。前段時間在幹一件大事,約了我的保險代理人,也是我的老同事,曾經同一批管理培訓生出身的YJ, 又系統地聊了聊家庭保險究竟怎麼買。
今天這篇屬於是給大家一個全域性觀,不推薦任何產品,就是給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今天這篇比較長,如果你真的看完全文而且覺得思路清晰一點了,請一定留言告訴我,讓我知道自己精力沒白費😄

舉個例子,小一點的保險公司,可能就沒有投資能力和人員(使用者保費也不多,不足以支撐投資團隊和投資專案,就會把錢交給有投資能力的保險公司代為投資),那麼死差和費差佔比就很高。
任何公司都要追求利潤,那這類小公司就必須把死差和費差最大化,那就會更大機率出現,賠付的時候很難拿到錢,保險人員流動率很高,只管賣,不管後續的服務。


怎麼判斷我的保險代理人靠譜?
大家都買車險,車險是保車,保車禍帶來的損失,而我們今天說的險是保人。
現在的保人的保險有兩大塊:一個是保損失(老、病、死、殘);一個是保收益(生),這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邏輯。
保損失的,比如,重疾險(萬一生大病)、醫療險(萬一生病看醫生)、意外險(萬一突發意外離世),壽險(萬一突然身故)這些都是保“萬一”。
買“萬一”的保險,如果沒有發生萬一,你投保的這些錢都是保障成本。也就有人會說是浪費了,或者被騙了,當然現在有很多產品設計是即使“萬一”沒發生也會拿回錢;
但是一旦發生了萬一,那對個人來說就是100%,之前買了保險,相當於就是把這個風險發生對於家庭造成的經濟損失傷害降低,並且獲得遠大於保費的賠償。

所以你們看,保萬一的保險,都是機率論。保險公司給的保單價格,其實也就是根據機率大小制定的,機率高的保費肯定貴,機率低的保費就便宜。
對這類保險,我們要問自己,我現在每月“浪費”這點錢去保障這個萬一,值不值得?
值不值,每個人,每個家庭,看法都不一樣。
保收益這一類,常見的是年金險,萬能險,或者還有一些類似增額終身壽這種儲蓄類的變體,就是拿此刻的賺錢能力去強制儲蓄,提前投資到未來,產生持續的現金流。
換句話說,未來哪怕你躺平了,但只要你還活著,你就能有錢拿,這就是保生。
這個不是講機率論了,人越來越長壽,當然會擔心人還在錢沒了,所以這個更多就是利用時間的複利,實現錢跨越時間的轉移。
舉個例子,你現在40歲,你希望60歲以後每個月還能有3000元,那麼以終為始,現在就可以規劃,每個月需要投保多少錢,其實是一種確定性的儲蓄,不過錢是源源不斷返還給你,持續終身。
當然,這類的保險,你越早開始肯定越便宜,老年後的收益也越高,因為這裡面有時間的複利因素。

那肯定有人問了,這和我自己每個月存定期有什麼區別呢?
主要是三個大區別,首先現在的存款利率一直在跌,今年是2%的利率,可能明年就是1.5%了,而年金保險則可以鎖定一個利率終身不變。
其次,銀行存款是單利的概念,第一年生成的利息不會滾入第二年利滾利。保險是有複利概念的,就是你交的保費在保險公司投資時是會有複利的累積。關於財富增值大家都知道“複利”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很長時間的區間裡。
實話實講,如果你擅長投資理財,保險鎖定的利潤率肯定是比較低的。但是如果你並不擅長投資理財,之前也交過不少學費,那麼長期儲蓄類保險其實就是對抗人性。
這個錢是未來一定要用的,而且相對長期、不靈活反而不會被挪用,也不會因為衝動投資虧掉。
另外呢,保單還有很多功能,作為資產,用於抵押去貸款,保單也是一個法律合同,透過投保架構的規劃(投保人、被保險人、受益人),能夠實現財富的轉移和傳承,提前做一些籌劃,規避和財富相關的一些風險。
咱們從孩子很小就給他投保,孩子結婚後作為禮物贈予,通常視為婚前財產,具有區隔功能。
看完了全域性,很多人緊接著的疑問就是,那麼多保險,我從哪裡開始?
我分享一下我的思路。首先,投保可以分短中長期,慢慢規劃,不用一步到位,可以一點點補齊。
其次,每年的保障類保費(買萬一)可以控制在家庭收入佔比的5%-15%比較合適(年金這種儲蓄類的不含),相當於我們強制留出這些錢來抵禦風險。
現在不少家庭其實用錢是“一鍋粥”,萬一出啥事了,四處騰挪。有條件的話,家庭預算有個“專款專用”也很必要。
當然還是第一點說的,不用一步到位,但需要有這個意識慢慢規劃起來。

最後,問問自己,我現在最擔心的事情是什麼?就像前面說的,大部分保險其實是保損失,是機率,那麼每個人最擔心的事情,我們就需要用保險作為一個託底。
比如,現在大部分家庭都是有“負債”的,揹著房貸/車貸,而大機率家庭成員收入最高的,是還貸的主要貢獻者,比如是咱們隊友。那麼我可能最擔心的就是,隊友有“萬一”,負債沒人償還了。
那第一份保單就可以先保隊友。接下來你就結合你隊友的身體狀況、工作性質來選擇。
再比如,很多人也會開始擔心父母養老和自己養老了,那麼這時候就可以先看看,自己父母還能買到哪些疾病險/醫療險,如果保費還合理能買到就買了。
一些知名的保險公司也推出了年金險權益,買了年金險可以讓父母有入住養老社群的資格,解決養老資源的問題。自己提前籌劃養老金,父母的養老問題也順帶解決了。
再再比如,過去幾年,跑醫院次數很高,我其實最希望有個更好的就醫環境。那麼就是高階醫療險了,各種私立醫院都能去看,還能優先掛到專家號等。
你們看,都是從自己和家庭需求開始,先去補足那個需求,然後再慢慢規劃其他。

你們公司是怎麼賺錢的啊?你們去年死差、費差、利差佔比多少? 保險大概分哪幾塊啊?核心區別是什麼啊? 你們保險公司主要做什麼方面投資? 我也想不明白我自己需求,我就是想買保險,你有什麼建議?

我得了XX疾病的時候,是怎麼賠付的啊?那如果只是高危,不是癌症能賠付嗎? 你能給我看看,具體是哪些條款針對這個疾病賠付的?

保險真的能理賠嗎?
其實我最擔心的和你們一樣,保險真的能理賠嗎?
沒想到朋友給了資料,線下人壽保險的理賠獲賠率已經高達 90% 以上,甚至有的公司高達 95% 以上。
少數沒有獲賠的情況主要原因是沒有如實健康告知帶病投保,或者保險條款保障範圍根本就不是申請理賠的內容。
理賠發生造成的賠付其實已經計入了保險公司死差的成本里了,符合條款沒有理由不賠。
01
保損失的保險產品理賠
出險後理賠需要提供相應檔案,醫療險相對複雜一些,需要病歷、出院小結、費用清單、發票等;重疾險連發票都不需要,只用提供病理報告、醫院病歷;而保生命和身體的就是死亡證明和傷殘等級證明。
總體而言,醫療險重疾險理賠要複雜些,需要提交的資料會多一些,需要來回溝通更多。當然,這些資料哪怕沒有代理人,你也可以直接打保險公司服務熱線報案或者 app 自行報案上傳資料理賠。
有代理人,那更加安心方便,生病住院也建議第一時間聯絡代理人,專業代理人會給到一些指導和提示,便於後期理賠。
02
保生的儲蓄型保險理賠
所謂理賠就是按照條款“兌付”生存金,含有有身故責任也會按照條款賠付。只是以前很多人買了保單以後,沒人服務,app 也沒發展起來,保單利益可見性不好,不知道返的錢去哪裡可以看到,怎麼提取。
而現在,保險公司都會有 app,保單利益可見性很好。好的代理人也會提醒客戶每年的分紅和生存金到賬,包括提取方式。
講真,保險如果真無法理賠,那麼不可能在世界上存在幾百年的時間到現在。只能說我們需要更好理解和利用好這個工具,讓生活更安心美好。
當然,如果今天看完這些,還是覺得“麻煩、不靠譜“,那也沒事。就說明保險這件事和咱們無關,那麼接下來就先不考慮,畢竟保險也不是”必須的“。
正在團
大J叨叨叨


👇 點選【閱讀原文】
搜尋歷史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