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東高調進軍外賣行業並引發“京美餓”補貼大戰的兩個月後,這場商戰似乎出現了息戰的跡象。這場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個現象格外引人注目——“飯圈力量”的入侵。
京東外賣憑藉“免佣金”和五險一金等政策,贏得了商家和騎手的支援,甚至引發了網友們的“追星”行為。這種“飯圈營銷”不僅帶來了流量,也引發了輿論的爭議和監管部門的關注。
本文將深入探討京東外賣的“飯圈營銷”策略及其對市場競爭、使用者感知和行業生態的影響,揭示這種營銷方式的利弊及其背後更深層次的問題。
———— / BEGIN / ————
在京東高調宣佈進軍外賣行業2個多月後,外賣市場的激烈爭奪已經發展成了以“京美餓”為核心的補貼大戰。
不過,最近這場“三國殺”似乎出現了息戰的跡象。
4月底,有商家爆料,京東外賣補貼力度減小,商家被要求承擔50%成本,相關話題也登上微博熱搜。
儘管京東外賣當天下午就進行了闢謠,但在闢謠微博下面,有商家曬出了被要求承擔50%補貼成本的通知。此外,近期也有不少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發帖吐槽外賣紅包縮水的問題。
網際網路平臺之間的補貼大戰,“由多到少,直至最後沒有”的劇本已是常態。
但隨著外賣補貼潮退去,回望這場由京東掀起的“外賣大戰”時,有一個現象格外值得關注,那就是從始至終伴隨輿論發酵的“飯圈力量”。
商界大戰迎來“飯圈入侵”
同一個行業的競爭對手,為了爭奪市場份額在業務層面展開激烈交鋒並不稀奇,但自從京東官宣進軍外賣行業之後,網路輿論似乎就充滿了“對立”情緒。
憑藉“免佣金”和五險一金,京東外賣一齣手就精準抓住了兩大核心人群——外賣商家和外賣騎手。
在輿論場上,京東外賣的“免佣金”政策是為生意難做的外賣商家減負,五險一金則讓外賣騎手有了穩定的基礎保障。其形象之高大,給人一種推翻外賣行業“枷鎖”拯救黎民蒼生的感覺。
於是乎,和底層勞動人民站到一起的京東外賣,獲得了網友們的認同和支援,收穫了不少擁躉,大有“楚霸王反秦”整頓外賣行業的氣勢。而在劉強東的老家宿遷,還出現了餐飲商家自制海報、拉橫幅聲援京東外賣的現象。

*圖片來源:現代快報
根據現代快報報道,4月28日的江蘇宿遷街頭,多家餐飲店掛出大紅橫幅表示支援京東外賣,氣氛值拉滿。一家“鴨血粉絲湯”掛出的橫幅上還寫著“項王故里香滿城,京東外賣送春風”。
而前一天,當地的烹飪餐飲行業協會還發出一則倡議書,倡議會員單位以及全市餐飲行業,以“東道主”的姿態擁抱京東外賣平臺,快註冊,快運營,與京東外賣共同成長。
社交媒體上,還有一些網友將劉強東請外賣騎手吃火鍋的影片截圖,配上“大丈夫當如是”的文案製作成海報,頗有粉絲追星為偶像製作應援物料的既視感。
而在天津,一位商家手持該海報釋出了一則影片,表明“支援京東外賣”,隨後竟然獲得了劉強東的朋友圈回應,並表示將為這家店“再免佣金一年”,如同粉絲與偶像一般,完成了一次“雙向奔赴”。
有一種刻意討好粉絲的行為叫“媚粉”,即便在飯圈也有巨大爭議,現在“複製貼上”到商業上更是水土不服。
如果向平臺老闆“表忠心”、表明“東粉”的身份就能夠獲得“免佣金牌”,那麼對老老實實積累客戶的商家來說,是否也是一種不平等?
此前,有一位名叫馬闖的東粉,也是在發影片抱怨“全職騎手太神秘”後,受邀成為了早一批京東全職騎手。如此按捧分配、按鬧分配,也讓東粉們期盼已久的行業公平成了平臺內部的“家法幫規”。
其實從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京東外賣的“百億補貼”的確給使用者帶來了一些短暫的福利,所以網友玩梗或者單方面表達對知名企業家的讚許並沒有什麼問題。
但奇怪的是,除了讚許的聲音,每當網路上有質疑京東外賣的聲音出現,就容易被扣上“黑粉”帽子。
一批擅長搞對立和網暴的東粉出現,輿論也開始變味。
自媒體賬號“小聲比比”就專門發文提到,自己在文章中提到京東補貼政策變動之後,小商家在京東外賣官微評論區抗議的事,結果評論區被圍攻,還有網友質疑其是競爭對手平臺的“水狗”,四處抹黑造謠京東。

*圖片來源:“小聲比比”
該賬號還發現,工作11年的京東快遞員發帖分享自己對工作“很穩定,有成就感”的感受時,評論區都是齊刷刷的大拇指。但是當美團工作9年的騎手分享自己的感受,不願意為了一兩千塊錢的羊毛換平臺時,評論區卻是另外一種畫風。
有網友留言“這就是典型的:不是你給老闆打工,是老闆給了你工作”,還有人說“此時此刻黃世仁在偷笑,他就喜歡這樣的楊白勞”,甚至還有評論質疑他釋出影片的動機是“拿錢辦事”。這一幕,不禁令人聯想到粉絲為了守護偶像,衝到其他明星話題詞條下面互撕攻擊的常規操作。而各種一邊倒的評論,也成功嚇到了路過的網友,“不知道評論區戾氣怎麼那麼重”。

飯圈營銷三要素:開炮、許諾,加拍照
回顧京東此前的幾次整頓其他行業的經歷,會發現類似的“飯圈現象”並不是偶然,這已經形成一種包含“開炮、許諾、拍照”三要素的營銷套路。
2012年,京東、蘇寧和國美之間爆發的“價格戰”,就是以劉強東在微博向蘇寧、國美“開炮”為導火索。當時劉強東透過微博宣佈,京東商城所有大家電將在未來三年內保持零毛利,並給出“保證比國美、蘇寧連鎖店便宜至少10%以上”的承諾。這種公開喊話、直接鎖定對手的做法,用現在的話來說,也稱得上是簡單粗暴、樸實無華。

劉強東開炮之後,很快便引來了對手反擊,隨著蘇寧、國美紛紛下場、宣佈應戰,一場轟轟烈烈的電商價格戰迅速拉開序幕,而其背後的資本較量也逐漸浮出水面。
2012年8月14日晚間,劉強東還透過微博向外界透露,一個京東股東表態稱:“我們除了有錢什麼都沒有!你就放心打(價格戰)吧,往死裡打!”
然而僅僅過了一週多的時間,這場電商價格戰便不像宣傳的那樣愈演愈烈,而是隨著各方開始鳴金收兵,宣告“暫停”。
後來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京東、蘇寧、國美掀起的價格戰被網友發現是“光打雷不下雨”“忽悠消費者”,同時被髮改委調查認定涉嫌虛構原價、欺詐消費者。
更早之前,京東在2010年“整頓”圖書品類時,劉強東也在微博炮轟噹噹“壟斷”,史稱“京東噹噹‘封殺門’”。
彼時,劉強東釋出微博中稱,有使用者抱怨京東上的圖書只比別家“便宜5%-10%不給力”,於是他當即決定:從12月14日開始,京東的每本書價格都要比競爭對手便宜20%。
後來,鞭牛士在一篇回憶噹噹網的報道中提到,“京東只有20多萬種圖書,而噹噹是60多萬種;圖書只是京東的副業,卻是噹噹的主業。所以打起價格戰來,噹噹的成本將數倍於京東。”
對照“歷史的車輪”再回看當下外賣市場上演的“三國殺”,恐怕網友們也不得不感嘆一聲劇情雷同。只不過,今時的輿論場不同往日,東哥嚐到了飯圈造神的甜頭,沒看到背後有多少代價。
4月21日,京東先是用一封《致全體外賣騎手兄弟們的公開信》細數外賣行業“六宗罪”,甚至援引友商平臺多日前已闢謠過的資訊進行二次傳謠。
雖然信中並未直接點名競爭對手平臺,但在外賣行業已經極為穩定的市場格局下,也和直接“報身份證”沒什麼差別了。這一招虛空索敵和拉踩碰瓷,也和飯圈如出一轍。
隨後,在競爭對手平臺高管發出4點回應後,劉強東“不要打口仗”的內部聊天記錄透過京東集團新聞發言人齊珊珊的朋友圈流出,並且他在聊天中還表示:要是有空就趕緊去加入“小哥應急小組”,看看有沒有外賣或者快遞兄弟在大風中遇到困難的!或者去參與出口受阻企業的採購小組工作,儘快給他們提供幫助。
這波高度疑似自導自演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在利用承諾口號吸引輿論關注,把好感度拉滿。
理論上來說,大廠商戰往往集中在業務層面,所以想要長期維持輿論熱度並不容易,但京東每逢商戰卻總能另闢蹊徑透過各種現場實況內容收割流量。
2014年,京東上市後的首個“618”大促期間,劉強東就曾身穿工服,騎著電三輪給使用者送快遞,還留下了一張經典照片——這次事件經常被解讀為京東重視物流服務和一線員工體驗的標誌。
再後來,劉強東假扮新員工,下基層“臥底”到倉庫工作的一條影片在網路瘋傳,影片裡劉強東因為幹活太慢被其他員工嫌棄,還被女員工認出。有意思的是,這條充滿“綜藝感”的影片被一些網友指出是擺拍、有作秀的痕跡,畢竟新員工入職還帶了個攝像師全程記錄,這種待遇也不是普通員工可以有的。
外賣大戰開戰時,也出現了熟悉的現場實況內容。劉強東親自給使用者送外賣的合影傳遍網路,宴請外賣騎手吃火鍋的4分鐘影片在短影片平臺被多次轉發。“巧合”的是,現場還出現了身穿競對平臺工服的外賣騎手,而且不多不少恰好兩位。

而當聊天截圖、使用者合影和4分鐘講話影片裡的“巧合”,搭配戲劇性的新聞內容成為網路媒體的優質素材,也為京東外賣在社交媒體上的二次傳播提供了豐富的物料。
據不完全統計,僅4月21日-25日,就有25個與京東或劉強東相關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其中包括“劉強東和外賣騎手喝酒被贊接地氣”“劉強東請吃火鍋說沒有規矩想喝就喝”等。
“飯圈營銷”耽誤了誰?
網際網路時代,打造創始人IP為品牌營銷賦能已經成為一種流行,將商戰從市場擴充套件到輿論場也無可厚非,問題是過度營銷會對企業、行業和個人帶來不良影響。
2017年,阿里遭受大量“黑稿”抨擊的事件曾在網上引發各界高度關注。彼時有微博使用者爆料,該事件與一個名為“701”的專案有關。而百度百科顯示,701專案是指由京東直接指揮並提供資金,指令北京沃來公關公司及其控制人陳戰鋒購買公民身份資訊,註冊大量網路賬號用於釋出網帖並擴散,並明確約定賬號權屬歸京東的專案。
阿里巴巴市場公關委員會主席王帥,在2017年11月30日公開發布的《給“701謠言攻擊總計劃”組織者的三句話》中提到,“打倒搞臭阿里巴巴,並不能‘對京東長遠發展奠定基礎’”。

馬雲在2017年12月5日接受新京報的專訪時,也提到背後有人操縱,且明確要求必須寫稿,必須P出他和某位劣跡藝人在一起的照片。同時馬雲也表示:“不要打嘴仗,不要為了阿里而做這件事,我們覺得這是個責任。”
需要說明的是,關於“701專案”是否存在,以及該專案是否由京東方面策劃,並沒有在法律層面蓋棺定論。而眼下的外賣大戰也還沒有達到“黑公關”的程度,但是一些營銷動作已經跑偏或者說是對輿論產生負面影響。
千瓜資料顯示,僅僅是在小紅書平臺上,京東從今年2月開始加大投入,3月份的預估投放費用高達3273.87萬元,較前一個月的874.30萬元增加了274%,位居商業筆記榜第一。但從實際情況來看,京東的投放可能過於“飽和”了。

在小紅書平臺上看到,有一些從未參與過外賣行業話題,或是原本固定釋出某個垂類領域筆記的賬號,突然釋出涉及京東外賣的推廣內容,亦或是其競爭對手的負面內容。
有的賬號前一篇筆記還在分享如何用二十四節氣取小名,後一篇就跨界商業領域討論“京東加入外賣,普通人的機遇有哪些?”。有的賬號本來是在小紅書做一件代發、禮品定製的業務,突然又釋出劉強東請外賣騎手吃火鍋的4分鐘高畫質影片。還有疑似“殭屍”賬號,其主頁只發布了一篇筆記,但內容卻是斥責競爭對手平臺的高佣金和外賣健康問題。這些異常的賬號和內容,也頗有些飯圈利用水軍發稿、帶節奏抹黑“對家”的影子。

在外賣大戰中出現的“飯圈力量”,也已經對大量普通使用者產生負面影響。
有小紅書使用者反映自己只是對公關戰發表不同意見,就遭遇侵權投訴;有消費者說在京東外賣吃出異物,找客服居然也被東粉陰陽“哪裡來那麼多異物”還順帶揶揄了一下競爭對手平臺“別人XX賣了幾年都沒事”;還有商家發帖分享自己拒絕上京東外賣的經歷,話音剛落就收到評論區提醒“等下說你是美團水軍,現在都不能說京東不好”。這又令人聯想到飯圈營銷常用的“控評”。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市場監管總局會同4部門,針對當前外賣行業競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約談了外賣行業的幾家平臺企業,要求其合法規範經營,公平有序競爭。市場份額最小、最後入局的京東外賣,不和諧地排在第一位。背後的原因,自然不言而喻。
單純站在外賣商戰的角度來看,一開始京東的確佔據了道德高地,也獲得了網友們的一致好評,但如今輿論的天平已經悄然傾斜。
因為“飯圈營銷”的不可控,品牌在利用流量帶來高曝光的同時,也會受到流量反噬、引發使用者反感。而針對京東外賣出現的營銷“飯圈化”,甚至有網友製作了梗圖吐槽這一網路現象,稱東粉是網際網路新晉幾大惹不起群體之一。
從一開始樹立高大形象,到輿論慢慢變味,再到國家出手整治,京東外賣上演的“飯圈營銷”不僅用京粉們的各種抽象行為顛覆網友們的價值觀,也憑藉一己之力讓人們看到飯圈入侵商業的可怕。
但外賣市場畢竟與實體經營有關,訂單銷量並不完全等同於流量,就如同補貼大戰會有退潮的一天,外賣行業的商戰終究會回到如何滿足使用者的一日三餐,如何幫助商家把生意做大、做長久這些實實在在的事情上來。
———— / E N D /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驚蟄研究所,作者:成昱
👇 想第一時間掌握AI動態、工具乾貨?掃碼加入共學交流群,一起偷跑不掉隊!

———— / 推薦閱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