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文學之思


那天我在讀《觸龍說趙太后》一節時,因為看了電視劇,所以看到“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一句頗有感觸。然而,當觸龍和趙太后真正卸下了朝臣與太后的外表後,都只是為子女而計的老人。趙太后的愛子是否成為人質,千年後,世事滄桑、斷壁殘垣,有誰能記得?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老人終究逝去,不可阻撓毀滅的到來,雖然計深遠,但大廈將傾,未來像一隻巨獸張開大嘴等待著吞沒他們。觸龍早就意識到這些無可奈何,我頓時陷入了虛無。當我所有的學習都懸浮在意識形態的最上層,我甚至都不能感到貼地行走的樂趣。
我學習文學,學習所有偉大作家對哲學、歷史的讚頌,福柯談論話語與權力,康德寫上帝已死,弗洛伊德提出精神分析法,以及市面上所有的心理書籍都在用這樣或那樣的理論告訴我們一切行為背後的運轉邏輯。當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在掰碎了告訴我們真相時,我也不擴音前陷入到“祛魅”的時候,孔子說“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如果在二十歲左右的年紀提前知道了這些,是否這個世界就真正成為了我任意撬開的牡蠣?
事實上,當我知道了所有的方法論,我突然開始冷眼旁觀這世界的一切,世界上的一切似乎都可以拆解。然而當我想要動筆寫下這個高傲的視角時,我發現我無法動筆,世界在我面前都是虛無。

秋葉落


但是當我走出教學樓,看見秋天的落葉時,世界變得清晰,一切的理論都落在世界中,真正動人的都是生活中真摯的情感,菜市場中的煙火,家庭瑣事的細小談話,與陌生人的無所不談,走入愛情。起初人類或許是並不存在的,甚至當事情真正發生時,我才感受到這個世界。或許這些理論,就在生活中的某個角落等待我們去驗證,“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實踐檢驗真知,就這樣蹦出別樣的火花。到那時,我也能驕傲地寫下文學帶給我的真正意義吧。

慢計劃

所以,我寫下了一串想要完成的事情,讓一切都慢慢來,慢慢感受,幾十年後,我或許也能寫下“卻道天涼好個秋”。

再改子曰

今天的第一件事,就是走到大道上,踩踩落葉,聽這些清脆的聲音。
子啊,請原諒我,不只是學而思,對我來說更是學而思而做。

文案 | 煎蛋氣蓋世
圖片來源 | 網路
編輯 | 煎蛋氣蓋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