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工一週了,還是對回到北京的日子沒什麼實感,你也是如此嗎?
天氣也在停滯不前,春天已經邁入第二個節氣,上週的一場大雪又把人集體拉入寒冬,恍惚像新年還未來臨。
令人恍惚的不止天氣。
還有“回家”。在老家的日子像被按了 0.5 倍速,和父母花一下午調餡包餃子,幫鄰居貼了嶄新的春聯,沉沉睡去,早早醒來,狀似無聊的日子裡,我感到一種久違的幸福。
不止如此,剛結束的春節假期裡,在老家頻繁的親朋聚會中,我意識到一件事:
留在老家的朋友過得都挺好的。
甚至不是挺好——縣城五點就開始甦醒,菜市場永遠熱氣騰騰,聚會永遠能喊到朋友,午後三點的公園裡永遠聚滿睡飽了的人,等待在一線城市罕見的夕陽緩緩落下。
不僅是平穩,相比我在北京的生活軌跡,回到老家像是一種“續命”,我過上一種腳踩在地面的生活。
當然是舒適的,和舒適一同而來的,是一絲輕微的動搖。
像同事@xw 吐槽說的,“來的時候想的是探索夢想和人生的意義,現在不知道自己在北京瞎探索個什麼勁兒。”
一些曾經確定的答案,正變得越來越不確定。
一頭是越發有吸引力的老家,另一頭是越發步履匆匆的北京。
返工後的 3 月成了一個做決定的契機——許多人在搬家,在各個軟體上都能刷到舊物閒置,地鐵站最多的廣告是各個招聘軟體,人們正試圖拍賣掉一種舊的生活。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

我常常想,我在北京過著怎樣的一種生活?
一個很不想承認的答案是:一種“淺淺的生活”——淺嘗輒止的生活。
我們擁有淺淺的作息。
沒幾個年輕人不失眠,之前看到媒體報道,七成的褪黑素片的購買者是 90 後、00 後,到了年底,褪黑素片銷量增長近一倍。信箱裡的一位讀者留言說,“睡個好覺比愛重要”。

我們開啟淺淺的社交。
見面愈發艱難,我和同在朝陽區的閨蜜,去年一整年見面不超過 3 次,另一位在上海的讀者@AZ 感嘆,“我覺得我馬上就要失去所有的朋友了。”
更別說戀愛,離開老家前,朋友@小久 被親戚介紹了一個相親物件,倆人的聊天記錄至今停留在抵達北京的那一天。

我們開始淺淺的遺忘。
最近讓我沮喪的一件小事,是一盆近乎死去的植物。
那是去年看話劇時拿到的白玫瑰種子,我找了個一次性紙杯,裝了些土,把花埋進去,數月過去,種子始終沒有發芽。
令我悵然的並非花的去留,而是,我完全不記得它是哪一刻開始被忽視的。
太多的目光被給予了工作,太少的目光停留在生活的細節,我沒能好好照料的,從來不止一盆植物。
有一句《曬後假日》的臺詞令我印象深刻,是一個問題:
“你還會為明天感到興奮嗎?”

我們的心渙散了。
讓人失去意義感的,或許還不只是辛勞,不只是壓力,更是慌張。
前不久我刷到過一篇帖子,講今年普通人的精神狀態,是「走到哪算哪」。
乍一看很消極,但這背後,是我們比誰都清楚:
保住眼前的生活已經多麼艱難,不是所有人都有條件推翻原先的生活,重啟人生。

我試圖尋找答案。不是從虛空的話語裡找,而是從他人的生活樣本裡。
最近我常常翻看張頌文的微博。如今我們已經很難單靠社交平臺拼湊出一個人的生活,但很神奇,在張頌文這裡,很容易產生一種親近感。
你會捕捉到生活無數的豐富細節:
看他為新年準備一株株的植物,天竺葵,蝴蝶蘭,都是他親手養的。

看他養流浪小貓和流浪小狗,每隻小動物都有名有姓,小白、小虎、小靈、胖橘子……

他的評論區裡,許多疲憊的人都曾被張頌文拍一拍頭:
——今天地鐵沒什麼人哦,大家都回家過年了,我還在上班呢。
——張頌文:你一直都是努力的人。

——我今年可能要隨便找個人嫁了,下半輩子應該都不會再快樂了。
——張頌文:我朋友請我吃飯,問我想吃什麼,我一般也是說隨便,結果上的全是我愛吃的大餐,希望你也擁有同樣的巧合。

其實,他的微博我過去常常刷到。但直到最近,我才慢慢體味到為什麼這些話語能給人莫大的安慰。
比起話語本身,我們是被一種面對生活的解法點醒了。
去用目光深深地注視生活,去用筆觸抵達周遭的細枝末節,去用自己的心靈和感受,主動發出連線的訊號。
我常常在想,我們的慌亂和匆忙僅僅是因為匱乏嗎?
不是的,很多時候,是因為我們在倍速的步伐中收回了目光。
假如我們能將目光長久停留在一株蝴蝶蘭,一隻被遺棄的小狗,一個末班地鐵裡的陌生人,或許,我們腳步裡的虛浮和不安會減輕些。
是那些曾虛化在背景裡的細節,讓你重新發現了生活。

所以,當我們不想再過淺嘗輒止的生活,我們能做的是什麼?
我問了很多身邊的人,朋友,讀者,同事,那些看起來不慌張的人。他們的回答給了我看張頌文微博類似的啟示:
人不是非得大刀闊斧地重建生活,人還可以「找回」生活。
在最小的度量單位下,在附近,在曾被虛化在背景的細節裡找到讓自己安心的力量。
找回對美的感知力。
我建了一個專門拍綠燈的相簿。
每拍下一個綠燈,就是我的人生順利通行一次。
@小五

找回更多生活的真實細節。
離職後做了自由設計師,可以不再通勤,我把辦公桌挪到窗前,每天早晨陽光灑進來,我就爬下床,在陽光下吃早餐。
@路遙

追熱點追到賽里木湖,架起裝置就開始拍拍拍。一直守在相機旁的我不停跺腳,同行的朋友比我鬆弛得多,他朝我睫毛上的冰晶哈了一口氣,“等來的美景讓人感慨所有的付出都值得,可真正讓人驚歎欣喜的,還是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
回程路上,我感覺窗外的風景比來時更美,於是隨手記錄下這些很久以後依然會打動自己的照片,“生活中的很多事,不會等我做好準備才開始。”
@攝影師CYL


找回人生更多選擇,和更豐富的面向。
@香港仔 很早就有攢錢出國留學的想法,但因為驟然加大的工作量陷入抑鬱,最後不得不提前離職。人生脫軌的那一刻,她很難接受。
直到她去到大理,看到一片草地。
“我往草堆上一躺,突然發現天空好大啊。
我從來沒有往上看過,我一直往下低頭去趕我的路,原來抬頭一看,其實我的天空可以很大的,我的選擇是可以很多的。”

我想,與其說“找回”是解法,不如說是信心,一種對能找回生活的信心。
感受生活的周遭和遠處,重拾生活的細節和體驗,感受真實生活的豐富肌理和層次分明。
信心在生活的細節裡。更確切地說,信心在投向細節的深切目光裡。
我們仍可以在每一個縫隙裡,讓生活在方寸之間,朝縱深處展開。
這並非遠見和智慧,而是從當下的慌亂裡自救的要訣。

這也是我今天最想說的:
不要過一種淺嘗輒止的生活,更不要急於從選擇和困頓面前逃走。
當你對眼下的生活選擇產生疑問時,不要再考量表面的標籤,或虛幻的願景,譬如“成功”“夢想”“標準”。
請勇敢地、一頭扎進複雜的生活裡。
去感受生活的縱深,
去層層疊疊的生活裡,構建起足以支撐我們的細節。
去重新發現生活的美和價值。
我試著不再把「to do list」作為工作的專屬,生活同樣需要愉悅清單,最近的一個目標是,等春天到了,去北海公園划船。
最後,天氣還沒徹底轉暖,但想分享給你我前不久讀到的一句話,來自作家李娟:
“寒冷的日子總是意味著寒冷的「正在過去」。”
“鳥兒遠走高飛,蟲蛹深眠大地。其他留在大地上的,無不備下厚實的皮毛和脂肪。連我不是也囉裡八嗦圍裹了重重物什嗎?
寒冷痛苦不堪。寒冷卻理所應當。寒冷可以抵抗。”
寒冷可以抵抗。
能抵抗寒冷的,從來不是遠方,而是當下的生活實感。
比起拋卻原本的生活,唯有一頭扎進生活,在自己或大或小的生活半徑裡重新發現生活,才是真實而具體的人生解法。
今天,小米同樣鼓勵大家過一種「真實有層次」的生活,透過鏡頭髮現真實生活的細節,超越人眼才能感受抵達人心的感動。無論是望向遠方,還是將目光收回,影像都是生活的記錄者和表達者,幫助人和生活完成層次豐富的對話。
全新的Xiaomi 14 Ultra,憑藉光學和計算攝影兩大領域的顯著突破和深度融合,讓真實有層次。比真實好看一點點。透過先進的技術和審美還原生活,用鏡頭看見生活,也看見自己。








左右滑動檢視更多圖片
“參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
小米相信,真實的生活本就豐富多樣,自有天地。



生活將會變得如同節日,
讓你的每個日子發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