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無意義」是個老問題了,有人覺得自己賺得太少、有人覺得工作沒有價值、有人覺得不夠自由… …總之,很多人都似乎「越活越沒勁」。
平時連軸轉的生活裡,我們可能沒有時間和精力好好思考一下:如果還不夠滿意,那自己究竟想要過的,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今天的文章,我們總結了 12 個關於「值得過的生活」,供大家參考——

圖片來源:《為了N》

不需要和別人比較
相信你我都很難避免,無意識地與他人做比較,總是想弄懂「我們到底是誰」「我們擅長什麼」「我們還有哪裡可以做得更好」。
然而,過度的社會比較,本質上是一種自我物化。研究發現,不健康的社會比較會增強我們對自己和他人的負面感受,使我們一直處於某種無法擺脫的焦慮中。更傾向於與他人比較、並從中獲得價值感的人,也更容易感到後悔(Van Dijk & Zeelenberg, 2005)。
其實,社會比較不應該是衡量自我優秀程度的標尺。如果你能從社交媒體層出不窮的資訊中撤離出來,迴歸到真實的生活裡,不再執著於自己沒有的事物,而是欣賞自己已有的事物,那你已經過上了自我決定「自我價值感」的生活。

有人陪伴、支援和愛著
哈佛大學一項持續75年、追蹤了724人的研究表明,能帶來幸福人生、決定人們生活滿意度的並不是學歷、薪資或地位,而是良好的人際關係。
那些和家人更親近,更喜歡和朋友、同事、鄰居交往的人,縱觀生活的各個維度,似乎都更快樂、也更健康。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有伴侶、朋友更多的人就一定更幸福,因為真正能讓我們覺得「生活值得過下去」的一定是關係的質量。
一段能提供高度支援的關係會讓我們感到內心放鬆、防禦降低,就像一個穩固的「支援系統」,時刻提醒你「你是值得被愛的」。
不要認為只有浪漫意味的愛情關係才是親密關係,所有能讓你感受到「被愛」、「被支援」的關係都可以被稱之為親密關係。

圖片來源:《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找到某些讓自己一做就開心
而且可以一直做的興趣
心理學家 Paul J. Silvia 把興趣稱為「知識型的情緒(knowledge emotion)」。
所謂「知識型的情緒」,和我們熟知的喜怒哀樂不一樣,指的是能引發我們對「知道更多」好奇的情緒。比如,困惑、驚奇、敬畏都屬於知識型的情緒,它們都指引人們去知道更多。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促進我們學習和探索。但大家可能不知道,興趣也可以平衡人們對不確定性的負面感受(Kashdan, 2004)。
比如一個人失業在家,面對生活的不確定性,害怕再次失敗。但如果 ta 能對一份渴望得到的工作產生興趣,這種興趣感會讓 ta 產生對未來的好奇,而緩解不確定性帶來的負面感受。
所以,如果你有一個自己願意一直做、並且一做就會開心的事情,這真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這意味著,你的生活有不斷探索的方向,而生活的負面影響,也更難攻擊到你。

對自己適當寬容放低標準
能為了小事而快樂
很多時候,我們獲得了社會意義上的幸福,執著於實現某個宏大的目標和人生價值,但得到之後似乎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開心,內心依然苦悶、空虛。
為微小的勝利慶祝吧,下班路上看到了落日、陽臺上的花冒出了骨朵、第一次成功做出一道菜,只要留心,每個日常的縫隙裡都藏著「喜事」。
或許有人覺得這些沒什麼意義,但接受生活本身就是「無意義的」,正是掙脫虛無感最好的方式,就像米蘭昆德拉所說的:
「無意義,我的朋友,這是生存的本質。它到處、永遠跟我們形影不離。這經常需要勇氣在慘烈的條件下把它認出來、直呼其名。然而我們不但要把它認出來,還應該愛它。」
平安無事地度過了一天,本身就是值得慶祝的事情啊。

圖片來源:《日日是好日》

不被單一的評價維度所束縛
在只關注「夠不夠努力」的功績社會,我們終日盯著電腦上的工作訊息,對無休止的工作感到倦怠,但只有一種「開啟方法」的生活很容易讓人覺得「不值得一過」。
相比於那些把生活重心都放在一件事情上的人,生活中有更多「支線任務」的人,似乎過得更快樂、也更滿足。
提出「自我同一性」概念的心理學家 Erikson 也認為,發展出「自我同一性」的人,能體會到真實自我存在的「各個維度」,因為 ta 們能在各種事物和領域中發展對自我的認知。
養寵物、畫畫、徒步、做飯、跳舞、參加志願活動,支點不一定是很宏大的東西或很重要的任務,只要是你能夠沉浸地享受、能體驗到快樂的事情就可以。
當我們在這些細碎的事物中體驗到快樂時,生活是立體的且富有彈性的,咱不就支稜起來了嗎。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能幫助別人變得更好
沒錯,做一個願意利他的、善良的人。
善良,是指能夠讓我們把他人視為自己的一部分,與他人產生真正聯結的一種特質。善良的核心是一種核心善意(core kindness),來源於一個人內在的熱情和積極心態,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正向力量。
保持善良,不僅能夠降低焦慮、抑鬱情緒,提升幸福感,也讓我們更能感受到來自世界和他人的善意(Canter et al., 2017)。
學著愛具體的人,為他人提供價值。你會發現你有許多有意義的事情可以做,不必沉湎於自己的世界裡怨天尤人,因為給予真的比接受更快樂。
在「給予」中,人們能體會到被需要的感覺、和自己的強大與富有,這種增強生命力和潛力的體驗使人愉悅。

始終對新的可能性
保持好奇、敞開懷抱
面對不確定性和風險,保持開放的態度,甚至敞開懷抱、暴露自己的情感,這在心理學家 Anna Bruk 等人(2018)看來,是「脆弱」(vulnerability)的定義。但不要誤會,這裡說的「脆弱」,並非貶義。
我們談論脆弱的時候,談論的是一種沒有防禦或者防禦程度低的生活。脆弱的人是敞開的,不以「活得安全」作為人生的信條。ta 們願意進行嘗試,迎接來自外界的所有回應,即便得到的是拒絕。
而我們在遭受著被拒絕、失敗的風險的同時,也擁有了與人連線、獲得成功的希望。因為我是脆弱的,所以我有著對他人的需要,也敢於向他人表露真實的自己。我也因此能夠理解他人的脆弱,最終使我們能夠走向信任和相互扶持。
所以,一種全然接納各種可能性、勇敢地讓自己變得「脆弱」的生活,恰恰是一種更容易與世界發生真實連線的生活。

圖片來源:《麵包和湯和貓咪好天氣》

想停下的時候,就能停下
《樂隊的夏天》中,曾經有一首歌一夜之間在各個圈層中大火,叫做《大夢》。
這首長達10分鐘的歌曲,唱遍了人生的各個階段,其中那一句:
「我像部機器,不能停歇,該怎麼辦?」
也令幾乎所有人,感到被深深戳中了自己的人生。
然而,關於這個問題,並不存在一個學術上的標準答案。每天,都有數億級的人,在無法停下的社會齒輪中,把自己異化成一顆螺絲釘。
但如果此刻,你是一個想要停下來,就可以毫無風險、毫無成本地停下來的人,這便是一種,無數人眼裡,值得過的生活。

圖片來源:《沒有養老的資金》

有豐富的情感體驗
無論傷心或開心、困難或幸福,都體會過
Meissner(1973) 在一篇論文中,提到了旅人(homo viator)這個概念。旅人是從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來的一個象徵意象,它指的是,人存在的本質意義就是一種一直在路上的狀態。
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裡,同樣不乏「旅人」這個概念,比如「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又比如「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因此,既然是一段旅途,當然要足夠豐富多彩、甚至奇觀,才值回票價。我們固然都希望自己可以天天幸福、開心,但是,先不論這樣的願望其實很難真正實現,更重要的是,如果整段人生只有甜味、只有快樂,也許也是另一種單調。
而那些註定要到來的艱難、挑戰、痛苦、悲傷,恰恰是讓我們人生之旅變得豐富立體,變得不枉這一程的原因。

有明確的生活目標
每一種有劇情的創作,無論是遊戲、電影、小說,主角都一定會有「主線劇情」和「支線劇情」的區別。因為只有這樣,消費者才能清晰地跟著劇情推進,感受到獲得感,陪著主角成長。
這和我們的生活是一樣的。如果我們有一個明確的目標,生活的成就感、目的感、方向感都會清晰和強烈許多。
可惜,真實生活不是遊戲和電影,沒有人會在一開頭就告訴我們這一局遊戲最重要的任務是什麼。這就要靠我們自己去尋找、去問自己了。
一旦你找到了明確的生活目標,恭喜你,這將是一場令人振奮的冒險的開始。

圖片來源:《入殮師》

不需要向別人證明什麼
當我們被他人誤解和質疑時,第一反應總是想要解釋、辯駁,我們似乎永遠活在一個努力「自證」的邏輯閉環裡。但總想著向別人「證明自己」的人似乎在過著一種更費力的生活。
或許你也已經意識到,試圖改變他人的想法是困難的。很多爭吵的源頭也都是由於兩個人都想極力辯解導致的。
而跳出「自證」陷阱的意思是,相信自己的感受是最重要的、自己的需求是合理的。無需向他人解釋自己需求的正當性。
當然,這並不容易,但一旦你掙脫「自證」的束縛,你會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麼輕鬆簡單。

總能認識到「新的自己」
這個觀點來自蘇格拉底,他說「一種未經省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這裡說的省察,簡單來說就是自己和自己內心對話,問自己想要什麼、在乎的價值是什麼、自己的道德標準是什麼,這種省察不在乎答案,因為可能沒有答案,就像許多人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一樣。
但是,有這個省察的過程,就已經是一種有價值的生活方式。
其實,這種省察沒有聽起來那麼「高門檻」,好多人會發現「自己和以前不一樣了」,這種總能發現自己在改變、在更新的感受,就是一種無意識的省察。而一個不斷改變的自己,比一成不變的自己,有趣多了。

圖片來源:《苦盡柑來遇見你》
不知以上這 12 種生活,有多少種,是你正在實踐著的呢?
反正只要有其中一種,你的生活就非常值得慶祝啦~
值得過的生活,一定是會讓我們體驗到“人生有意義”的生活。你的人生意義是什麼?一起來測測看吧~
👇點選購買測試,找到人生意義👇



今日互動
什麼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
歡迎來評論區補充你的看法

References: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
Canter, D., Youngs, D., & Yaneva, M. (2017). Towards a measure of kindness: An exploration of a neglected interpersonal trai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06, 15-20.
Kashdan, T. B., Rose, P., & Fincham, F. D. (2004). Curiosity and exploration: Facilitating positive subjective experiences and personal growth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82(3), 291-305.
Silvia, P. J. (2006).Explor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es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Meissner, W. W. (1973). Notes on the psychology of hope. Journal of Religion and Health, 7-29.
Van Dijk, E., & Zeelenberg, M. (2005). On the psychology of ‘if only’: Regret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factual and counterfactual outcomes.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97(2), 152-160.
本文關鍵詞:生活意義、愛、陪伴、自我察覺
歡迎大家在 KY 賬號內搜尋你需要的科普,如果沒提到,也可以在文章下留言~
圖片源自網路,侵權請聯絡
搜尋文章丨心理測試丨招聘丨轉載丨合作 請戳選單欄
作者 / Alex、盧舫


編輯 / KY主創們

我們同時提供專業的心理服務
包括:即時諮詢、心理教練、心理諮詢等
歡迎使用知我心理小程式或知我心理APP

點亮 紅心,暢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