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考出分!分數線竟然降了!兩年前我從“三公”轉軌國際高中,後悔了嗎?

就在剛剛,上海中考出分了!
最新控分線出爐,自招最低控分線607分,普通高中統一招生錄取513分,比去年低了2分和5分。但其實家長普遍感覺今年中考難度比去年低。
今年也是上海中考人數最多的一年,預計實際參考人數12.8萬,比去年增加8%!其中松江、青浦、浦東考生人數相比去年增加了10%以上。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爸爸真棒”的實習生Tony,在兩年前的今天收到中考689分的好成績,可以進入市重點,卻最終拿到了平和IB、WLSA AP、交中IB等頂尖國際高中Offer,並選擇轉軌去了國際高中。
而在昨天,他收穫了10門AP5分的好成績(包括難度超高的英語語言和英語文學5分),並且準備DIY衝刺他的美本申請季。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聽聽Tony曲折但充滿快樂與收穫的轉軌故事吧。

*為方便閱讀,下文以第一人稱展開
我是Tony,一位體制內轉體制外的佛系學生。
六年前抄寫《暑假生活》答案、五年前抄寫《一課一練》答案、四年前抄寫《分層課課練》答案、三年前抄寫中考模擬卷答案。當時在體制內的我覺得,可能學習就是這樣的吧。
時間一晃而過,就在今天中考放榜日我才意識到,我走上國際高中這條未知道路已然兩年。
我自己都覺得恍惚:原本應該在刷題內卷的我,是如何不知覺就成為帶領南非交換生與城隍廟“奸商”唇槍舌戰的“國際導遊”、探索AI與教育的青年學者、參與無數次學校招生活動的校園大使呢?
■ 24年組織同學為學校撰寫AI使用指南,獲得年度最佳專案
小學閱讀課的“摸魚”經歷,
意外讓我養成了閱讀習慣
我在小學4年級轉入SMIC中芯私立學校的國內部。作為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沒有任何外國身份的我當然是與國際部無緣啦。然而,我的英語教育啟蒙正是在學校國內部閱讀課的一個機緣巧合下發生的。
在閱讀課時,老師們會帶學生前往中芯那巨大的圖書館中隨意翻閱書本。對當時的我來說,這節課就只能待在圖書館裡面的自由活動。那也無妨,大不了睡覺嘛!
我隨手拎了一本看起來薄厚適中的英語小說墊在我的後腦勺下,衣服一蓋,就安詳地進入了夢鄉。不知過了多久,身旁的同學急切地提醒我老師正往這裡巡視。慌亂之中,我抽出腦袋下的書本、將其擺正,就開始讀了起來。
那本書就是原版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不知不覺,我就熟悉了海格這個粗獷但友善的巨人,哈利這個悲情也樂觀的天選之子,以及這個帶給我無限想象的魔法世界。當時,對於英語只是略知一二的我只能完全讀懂一半的內容,於是我回到了那個“宿命”的圖書館,拿出中文版小說,一句一句對照著看。
一節無聊的課、一個臨時枕頭、一雙高跟鞋的腳步聲、一本書、一個世界、一天的來回校車、一個半小時的閱讀、越來越深的近視、還有越來越濃厚的閱讀興趣……
不經意間,我對《哈利·波特》系列已經爛熟於心,對鄧布利多的瞭解早已比對自己校長的瞭解更深。同時,英文閱讀悄然成為了我每日的生活習慣。
當時的我對於英語句型、高階詞彙、學術寫作等仍然一竅不通,但這些小努力都為日後越來越熟練的第二語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對我來說,比基礎更重要的是:一顆熱愛聽故事、講故事、創造故事的心。
時間不知不覺流過。上週日我在一個“Reading for Fun”的讀書志願者活動中,帶領我的7位初中學員們讀完了第130餘本英語原版小說——那個上課拿《哈利·波特》墊腦袋的摸魚少年也從一個故事的接受者變成了故事的分析者、引導者。我閱讀的書目也從兒童故事書擴充套件為各種文學經典(如王爾德的《道林·格雷的畫像》)和教育學研究。
一路上走來,閱讀對我的幫助不言而喻。

■ 24年初斯坦福訪校
讀原本哈利波特長大的我,
卻被“三公”英語狠狠一擊
小升初考入浦東外國語學校,我一開始最不擔心的就是英語了。
畢竟與伏地魔爭搶魔法石的大場面我都見過,我本以為體制內的英語我會不在話下。
這很大程度上並沒錯:我充足的閱讀量讓我來到體制內,面對簡直像幼兒園讀物的普通英語教材感到如魚得水。
但是,體制內英語的挑戰並不止於此:
我的初中4年在浦外度過。儘管它是一所以中文為基礎的體制內學校,“三公”的身份還是讓浦外英語課程較為嚴格,一句話來總結,儘管校本課程難度不高,但體制內對於句型的嚴謹性和寫作的規則有著很明確的規定。
這讓向來有些散漫、隨意的我,面對嚴格語法的“約束”,一下子感覺不適應。
如今回想起來,受到嚴格語法、句法的教育絕對是件好事:單從閱讀理解來說,嚴格的語法訓練能讓我很快地找到句子的主語、賓語、主格、賓格等等。
也就是說,遇到“漢弗萊式長難句”(一種以冗長複雜、巢狀結構為特徵的句式,常見於正式公文或政治語境中)時,當別人還在懵逼的時候,我已經可以開始分析句子成分、識別文章大意了。
■ 22年初的Tony獲得了ESDP演講比賽特等獎
分享這段“痛苦”的體制內英語學習經歷,我想說其實體制內的學生英語綜合能力也可以完全不遜於國際課程的學生(如果能加上持續的閱讀習慣來積累地道的詞彙和寬闊的視野的話)。
這些略微痛苦、但絕對重要的語法積累對我日後的學習的重要性難以言喻。
以至於,在我初二開始準備嘗試申請美高、為自己未來探索新的可能時,備考託福和SSAT的難度大大降低,最終也得到了心儀的分數。
可是,我隨後才痛苦地意識到,雖然條條大路通羅馬,但路上也還會有收費站呀。
初二第一次轉軌
申請美高“全拒”,但我沒有輸
初二的我年少輕狂,沒有中介、沒有長期準備、沒有理清自己的活動(也可以說是沒有活動)、沒有足夠的成熟度就開始申請了美高,還全申請的是前20。
我想,要是找不到好學校,再在體制內呆一呆也不是不行嘛。
就這樣,我毫無經驗地寫出一篇又一篇現在看起來十分不成熟的文章提交給招生官,用我口音正確但是內容不明的口語參加一個又一個面試。結果也毫不意外:我一個沒進。
即使是我認為最有把握的Northfield Mount Hermon北野山,也只把我放在了候補名單中,後續杳無音訊。就這樣,匆匆的申請就匆匆地結束了。
可是,現在想來,這次美高申請的失利並不算件壞事。它讓當時自信到飄飄然的我意識到了種種問題:自控力不足(文章寫著寫著跑去刷影片去了)、沒什麼持久的活動、社群影響力太小、學術深度不夠、校內成績不夠等。要是我帶著這一身毛病去了美國,現在的我是怎麼樣還不好說呢。
因為這次挫折教育,賭氣的我將當時的所有活動幾乎一個不落地堅持到了現在:
帶領小朋友閱讀英語原版小說
這個2020年開始的活動如今已是第六年,130多本書,已然成為了我身份認同的一部分:在下也能算是老師啦!
樂器
雖然從鋼琴換成了吉他,但我的表演慾把我帶入了一個一個樂隊、一次一次表演;我與好朋友一起,三人一吉他,在大連東港的街頭,三天為自己發起的慈善組織籌款了快4000元。

■ 大連東港,第一晚演出沒啥人來但還是很開心
搗鼓電子產品
當時只會下游戲、背誦“極域電子教室”破解方法的毛頭孩子,因為自己對“電子垃圾”的痴迷省下了不少換裝置的錢。

■ 給現在正在用的二手Macbook Pro 2015 15inch 更換新電池
模擬聯合國
當時磕磕巴巴的新手比利時代表如今已經成為了會議主席,並正在自主組織獨立的模聯會議。

■ 主持模聯時,同學給我拍的怪照片
所以,回頭看來,每一次失敗都支援著我一步一步走下去。我的教育經歷就像我每次出去玩一樣:我是有點心不在焉、拖泥帶水,但我不會慌亂、迷茫,走到哪裡都會很開心。不是挺好嘛。

中考後轉軌國際高中,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自由
都說“上帝關上了一扇門,一定會為你開啟一扇窗”。
我們家開始籌劃了我除中考外的另外一條路:用體制內打下的紮實基礎,探索國際教育的可能。
其實,我自從2022年9月,全年第一場WLSA的招生考試中,就感受到了國際體系的自由。
那張卷子和我見過的任何卷子都不一樣:在基礎與常規語法之外,那鼓勵我獨立思考的作文題目讓我感到了聊天般的自在與順利。這便是我對於國際課程探索性、表達性的第一次體會。
當時我那場面試的考官如今見到我就稱我為“Mr. Oasis”(因為我最喜歡的樂隊是綠洲,一支著名英倫搖滾樂隊,並多次在學校活動中表演它的歌曲),但當時我就對那位與憨豆先生有十分神似的老師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半小時內我們聊了關於教育興趣、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必要性等各種話題,並最終迫不得已,在一個慌亂但愉快的擊掌中結束。
我隨後還獲得了交中IB、平和IB等offer,但可以說那場考試種下了我決心轉入國際軌道的種子。
中考後,我雖然如願考到了689分(當時可以進入建平中學),我仍選擇來到WLSA,全身心融入國際教育。這並不像我一貫做出的輕率決定;即使有先前對於體制外的良好印象,決定走出體制內的舒適圈絕非一個簡單的選擇——我得拋棄我先前的同學、多次當過學校大場面主持人的光輝事蹟、熟悉我的老師還有我熟悉的課程,前往一個未知的世界。
■ 六月末探訪遼中區特殊教育學校時,我和Seven在學校的羽毛球場與孩子們合影
萬事開頭難,起初我對國際課程的體驗也絕非順利。對於體制內轉來的我,“小組作業”這個概念簡直是聞所未聞:作業就是作業,一起做不就是抄嘛?分數又怎麼算呢?
這兩個簡單的問題其實正是無數衝突的焦點:當有人抄AI、有人根本不寫、但同時需要有人奮力carry全場時,小組作業一直會是一件很難平衡的事。
一向不服輸的我選擇的便是嘗試carry全場,但我的“手段”並非一手遮天,而是盡我所能合理分配任務:讓“AI慣犯”使用人工智慧查詢資料、“泉水指揮官”(指願意指點江山但不願意親自寫的人)後期修改檔案、“憂鬱藝術生”負責海報排版設計等等。可以說,作為領導者安排小組作業就是平衡和穩定的藝術。
但習慣國際課程“成長的痛苦”後,最大的感覺就是自由。每天都有幾節空課可以愛幹嘛幹嘛,課程作業也不是第二天早上課代表敲桌子來收,而是上傳線上老師統一線上批改。這對我來說簡直不要太爽。
空課中,或許奮鬥、或許休息,都能給我接下來的學習充電。原來見到討厭的課代表拖著長音催作業,一點不想交,而現在全部上傳網上即可,一個個框勾掉的快感也讓我交作業“交上癮”。
在每天自主安排的學習生活中,我很快就適應了體制外的節奏:畢竟我自己的節奏就可以是學習的節奏。

■ 在專案展覽會上與同學一起彈American Pie
我喜歡上課說話,也許是因為我老覺得長了一張嘴不用有點可惜吧。切換到體制外,討論成為了課程的一部分,勇敢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可以對課堂做出可觀的貢獻。我的朋友不僅僅是同齡人,好朋友也可以是那個彈古典吉他的心理老師、嗓門巨大的義大利小金毛、慷慨激昂的愛爾蘭政治老師、刻薄也幽默的古怪英語老師。
我在國際課程中獲得的遠不止是知識;我甚至會發出“爆論”:國際課程中最重要的絕對不是知識。
  • 與各類人,不管是同齡人還是老師們打交道,透過office hours或課間的嘮嗑實現兩個人類(人類!而不僅僅是學生或老師!)之間的緊密聯絡;
  • 主動去獲取機會與資源:體制外,主持人機會、志願者活動、乃至獎學金都需要自主申請,你膽子有多大,可能性就有多大;
■ 烈日下面目猙獰地主持
  • 課程內容的有機融合:英語不僅僅是英語,統計也不只是統計,它們也可以是政客控制媒體的工具、記錄歷史的筆墨、慷慨抒發見解的平臺。
■ 在Ted演講中邊彈吉他、邊講述英倫搖滾與英國曆史的聯絡
我這兩年,學著探索著玩著就過來了。我在自己的節奏下做事就好像開了自動駕駛一樣。我嘗試了無數門AP,即使沒有絕對把握也會義無反顧地開始上課、刷題、備考,畢竟人生在於試錯嘛,萬一就考個5分能夠“裝”了呢。
我寫著這些文字的時候,嘴角都帶著抹不掉的微笑。也許是因為我真的很愛這兩年不知不覺就逃跑的時光,但更多是慶幸我自己正在陽光、勇敢地走向一個更好的未來。
最後送大家一句我很喜歡的一首歌“Yellow Submarine”《黃色潛水艇》的歌詞吧:
And we sailed on to the sun, till we found the sea of green.
所以我們向著太陽航行,直到找到綠色的海洋。
我反正還沒找到,那就繼續找唄。
■ 男子單打銅牌賽獲勝,帶著斷線的拍子擺出我最喜歡的球員安東森的慶祝動作
最後,回答很多家長關心的問題:國際教育到底值不值得?我的兩年國際高中經歷給我帶來了什麼?
我認為問題的答案就在我讀過的每一本書、做過的每一道題當中。這種細水長流的思維模式也是我教育歷程帶給我的最大收穫:
“Keep calm & carry on.” “保持冷靜,繼續前進。”做好計劃、一小步一小步試探性地走著自己的路,不用死磕一個方向,也不會迷茫地到處亂撞。這就是人生最有價值的經歷。
點選預約最新活動直播
作者招募&投稿:caohuiying691065
文章轉載:yan1099361479
家長入群:zhenbangclub
點贊&在看,及時收到推送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