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蘿說
《送你一朵小紅花》是近年來有關癌症話題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今天,我想用演員朱媛媛在劇中的一句話來紀念她:“人活著都會經歷失去,我們都害怕失去,但是對於這個害怕最有力的反擊是,認真過好每一分鐘,每一秒鐘。”
今天分享好友李清晨醫生的一篇文章,祝大家都能感受愛過,活過。

李清晨
外科醫生
朱媛媛因病離世,卒年51歲。這個年紀,實在可惜。
但我也經常說,就我們這個物種人群而言,40 歲以後而仍未死的,都是僥倖。
根據聯合國《世界人口展望(2024)》提供的資料,2024 年全球預期壽命將達到73.3歲,而我國的人群預期壽命已達79歲,但這個資料並不意味著每一個人都能活到70歲以上。
從演化的角度來說,現代社會人類的普遍長壽,只是一個異常幸運的例外,就整個生物世界的普遍規律而言,只要有足夠數量的個體能活過性成熟期並完成繁衍,就能保證該種群的生生不息。
我在寫這個段落時,稍有遲疑的是「未死」一詞的使用。
因為,在很多情形中,「未」用的都不對,最典型的比如「未婚」,這個說法就很奇怪,因為它預設的是所有人都將結婚,「未」好像只是一個暫時的狀態,但我們都非常清楚,有些人就是永遠都不會結婚的,那麼對這些人來說,所謂「未婚」一說,就有些唐突了。
但「未死」一說又如何呢?
這個世界上可曾有人永遠不死的?
看起來,「未死」一說倒不算有問題。
演員真的是頂頂好的一個職業了,即使人已經不在了,有些影像還在世間流傳,對於仍然記得她們的人來說,就像她們還活著一樣。
2002年,李媛媛離世時,卒年41歲;2007年,陳曉旭離世時,卒年42歲;2015年,姚貝娜離世時,卒年34歲;2025年,大S 離世時,卒年 48 歲……
這樣的名單,我們可以拉得很長,這些讓很多人都熟知的名人的死,總是在不斷提醒所有的未死之人,所有人都難免一死。
希望這樣的反覆提醒,不至於讓脆弱的你,越發增加了對死亡的恐懼。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將其視為一種免疫,當這樣的刺激反覆出現,心態上就要接受死之必然。
而人生的全部意義,恰恰就在於人必有一死,倘若人可以永生不死,很多事情可以反覆經歷,那麼我們那些獨一無二的再也無法覆盤的人生經歷也就因此失去了滋味。
有些景色你註定只能見到一次,有些人離開以後再也不會回頭。
死別,意味著我們與逝者再無相見之日,因此,我們活著就不可能完全只是為了自己,我們還要把那些已死的親友的那部分繼續活下去。
大部分普通人一旦逝去,就只有為數很少的人還記得他們,而我們只要帶著對那些逝者的記憶活一天,他們也就還有在這個世界上存活過的痕跡。
如果我們是整個世界上最後一個還記著那位親人或朋友的人,那麼,隨著我們死亡的到來,一同消逝的,就還包括我們記憶中的那些人。
從此以後,這世間就再也無人記得他們,所有的痕跡都被徹底抹去。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我們曾來過,留下過痕跡,庸庸碌碌,碌碌有為,足矣。
說到底,名人之死對普通人的影響畢竟有限,她們只是我們凡俗生活中非常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只有第一次完整經歷過至親亡故的痛苦,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思考生命和死亡,這一天一般也是很多人童年的正式結束。
真正體會過失去至親的痛苦,才會深切感知死亡的不可避免,才會真正明白生命的有限,而人生的全部意義,正在於它短暫而有期限。
因為永生是不可能的,所以智慧生命中的每一秒都無比珍貴,你所感知到的一切都是宇宙的奇蹟,歡樂如此,哀傷亦如是。
真正經歷過失去摯愛的痛苦,才能明白什麼叫「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
時間擁有驚人的偉力,但她也只能治癒她所能治癒的那部分,有些痛苦可能是要伴隨一個人的餘生的。
就像我們的手術雖然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卻也在病人的身體上留下了永久的疤痕,那是醫生與病人聯手對抗死神的證據。
對逝去至親永久的痛徹骨髓的懷念,是親人活過的證據,是我們曾共度美好時光的證據,是我們不枉來過人間的證據。
失去摯愛的痛苦,是我們愛過的證據,是我們曾共同擁有一段親密浪漫關係的證據,是我們的凡俗的生命曾熠熠生輝的證據。
你不一定能夠從這些傷痛裡徹底走出來,因為有些傷口可能永遠也不會真正癒合。
我曾聽聞過一個非常無聊的小故事,有一位老爺子包餃子每次都只包一個,然後燒水煮熟,吃掉,再包下一個,再煮再吃,如此迴圈。
因為他的老伴去世了,他需要用這樣包餃子的方式打發那無邊的寂寞。
老爺子包餃子的故事,很有可能是我們所有人最後結局的樣子。
曾有人問姜文導演:在你電影的最後,為什麼總是就剩一個人了?
姜文意味深長地回答說:你以為你的人生到了最後不是就剩你一個人麼?
生命是有限的,愛情是短暫的,所有的陪伴都如曇花一現,所有的繁華是過眼雲煙。
我們只有時時想到這些,才會在這一切終於降臨到自己頭上時,不至於因毫無心理準備而難以承受。
我們要摒棄對完美和永恆的執念,我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裡擁有不完美的結果,退而求其次的人生也值得好好過,也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後我們還要依依不捨地跟這段傷痕累累支離破碎的人生告別。
恐懼只在我們有可能避免的問題上才有意義,但死亡是無論如何都防不住的,防不勝防也就無須再防。
我們只要曾經活過就是勝利,相比於理論上無數可能存在的基因組合,而只有我們幸運地成為了地球上的生命,這樣的幸運本來就沒有任何道理可言。
如果你還活過了 40 歲,這已經遠遠超過性成熟的年紀了,這又是何等的僥倖。
辛柏青、朱媛媛夫婦都是大家非常喜愛的演員,縱伉儷情深,也終有一別。
大家也回憶一下自己和伴侶,已經住院過幾次了?
如果有過住院或陪護的經歷,大概就能發現,除夫妻之外,其他親人都不那麼可靠。
在生命這一場必死之局的歷程中,所有的「未死」之人,都是暫時的倖存者。
但「未死」本身並不值得驕傲,因為「未死」並不等於「活過」,以「未死」之身,赴「未死」之局,只有「活過」才算不枉來世間一遭。
少年夫妻老來伴,我們遲早有一天需要攜手共同抵禦死神。喪偶肯定比一般意義上的失戀要痛多了……
但痛是我們愛過的證據,若一個人終其一生都未曾「愛過」,就約等於未曾「活過」。
致敬生命!

圖片來源見水印
_________
往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