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單炸翻春節檔,還要炸掉整個國片史

最近最熱血的就是追哪吒的票房了吧?
完全就是核爆級別的燃啊!!!
截止到目前,《哪吒之魔童鬧海》上映四天票房已經破22億,貓眼預測總票房高達67.4億。
這個預測數字,我們也是一點點地看著它升上來的。
包括票房逆跌的趨勢,從大年初一、初二的近五億,到昨天的6.1億,再到今天預測的日票房超7億……
家人們,這是什麼概念。
就,真的真的真的。
好燃啊!!!
《哪吒之魔童鬧海》不僅是今年春節檔的最佳,還以一己之力,帶動了整個春節檔大盤。
然後,需要提醒你的是,目前中國電影票房總榜的第一名還是2021年的《長津湖》,57.75億。
而中國電影的影史票房紀錄,從2017年破紀錄的《戰狼》之後,也已經卡在五字頭這個大關,將近八年了。
所以,現在能不能打破這個紀錄,就看我們的小哪吒了。
事實證明,觀眾並不是不愛看電影,觀眾只是想看好電影。
這一點從豆瓣評分也能看出來了,哪吒開畫8.5分,現在還升到8.6分,說明了什麼?這就是真正的民選好片,勢如破竹,勢不可擋。
可能現在再從國漫這個維度再來談哪吒都太侷限了,哪吒不光是這個春節檔的六邊形戰士,更是整個國產片範疇裡的、真正意義上的超級大片。
這一次,魔童要炸的是中國電影史!
相對於前作而言,哪吒的續作,不僅是全方位的升級和突破,甚至可以說是重構了中國動畫工業的座標系。
比如在視覺效果方面,絕對的爽、燃、炸,各種轟頭的大場面和奇觀,可能對於觀眾來說,光是第一場陳塘關保衛戰,其驚豔程度,就足夠值回票價了。
三大龍王兵臨城下,數以萬計的海底妖族如血色瀑布般,從虛空裂口傾瀉而出,妖族身上的萬條鎖鏈、如潮湧般肆虐的大軍,都讓人看得瞠目結舌。
但,對於整部《哪吒之魔童鬧海》而言,這竟然也僅僅只是開胃菜而已。

導演的野心顯然並不侷限於此:第二部走出了陳塘關,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更恢弘的、東方式的幻想世界,整個世界觀的搭建已經初具雛形,陳塘關的廢墟焦土、海底龍宮的岩漿煉獄、玉虛宮的空曠秘境……這些場景設計不僅是讓人眼前一亮的視覺奇觀,其實也有著許多可以解讀的符號和隱喻。
對我個人而言,整部電影最為震撼的視覺場景之一,可能是闡教寶物天元鼎的出現。在反覆的咒語吟誦裡,巨大的天元鼎緩緩降臨,如同泰山壓頂。這個畫面既是巨物美學的極致呈現,也有著科幻片式的簡潔和戰慄。
而影片結尾最後一場大戰的華麗、恢弘、想象力,也絕對能夠震撼到你。
火樹銀花的視覺奇觀,金色巨浪與黑色巨浪互相席捲,炸開時化作一片血墨……看得我目瞪口呆。
這種極致的、濃墨重彩的水墨對抗,正邪最巔峰的碰撞,無疑將中式美學推上了一個全新的高度。
或許也可以這樣說,哪吒所打造的,不僅是最獨特的中式美學,更是刀刀見血的中式瘋魔美學。
正是這些工業級的鍛造,五年磨一劍的打磨,才能最終讓觀眾相信,這個腳踏風火輪的身影,的確正帶著中國動畫衝向神話與現實的新紀元。
當然,哪吒之所以好看,從來都不是為了打而打。
而是逼不得已,不得不打。
可以這樣說,哪吒裡的每一場動作戲,都是被壓迫到極致時的反抗。
也正因為此,才始終裹挾著最極致的情緒、最洶湧的憤怒。
而《哪吒之魔童鬧海》所講述的,不僅是哪吒的憤怒,也是所有人的憤怒。這是一次全員覺醒的反抗之路。

這一次,故事從重塑肉身講起。
為了幫敖丙重塑肉身,哪吒需要進行昇仙考核,得道成仙。
最開始,哪吒還是很高興的:成了仙,就意味著他不再是魔,他也可以成為父母和陳塘關的驕傲。
但在一次次考核的過程中,他卻發現,成仙,讓他變得不再像自己。
為了不洩露出魔氣,一向都最擅長打架的他,只能躺平捱打,等待敖丙接管身體。
因為擔心自己“長得太醜”,他甚至不敢去見親哥哥們,連最珍貴的、家人團聚的時刻,也交給了敖丙。
雖然之後出現了“不學修仙,只學美顏”的笑點,但你還是知道,這個從來都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哪吒,第一次也害怕了。從不內耗的他,也被這所謂的仙家規則所“內化”了。
可是,這樣的標準和規則,就一定是對的嗎?
不止哪吒困惑,我們也很困惑。
捕妖隊要捉的妖,好像都沒幹什麼壞事。
第一關的土撥鼠們,不僅沒有惹任何人,連吃飯都老老實實排隊。
第二關的小妖們,更是為了成仙、勤勤懇懇修煉,一分鐘也不肯懈怠。一聽說面對的是闡教仙人,立刻放下所有武器。
第三關的石磯娘娘,雖然戰鬥力強大,但整座山只有她一個人和一面鏡子,她又能害得誰呢?
為什麼要捉他們?
捕妖隊說,只是因為他們是妖。既是妖,生來就是壞的,就要將他們扼殺在搖籃裡。他們的存在就是錯誤。
這和第一部裡的哪吒何其相似,生來是魔、生來就要承受罵名。他一生註定活不過三歲,他的存在也是錯誤。
走向玉鼎宮的這條路,對哪吒而言,的確是一次歷練。
但,這條路的終點,並不是仙家之位,而是再一次指向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你是誰?
他是魔,不是仙。
最終,哪吒明白,所有那些吃人的禮節、規則,都只是要將他煉化的巨鼎,他不必成為任何人,做魔又如何,做妖又如何。那柄捅破海底煉獄的火尖槍,戳穿的是所有的既定規則。
片中還引入了一個新的法術,叫做“穿心咒”。
穿心咒將千針萬刺穿透全身經脈,中咒者若強行移動,便會千刀萬剮、四分五裂。
這其實本身便是一種隱喻:強權和規則,會將你困在原地無法動彈,若要反抗只能粉身碎骨。對抗強權的過程,註定要伴隨著慘烈的犧牲。
當哪吒衝破穿心咒,便是在大銀幕上又一次完成了自己的“剔骨削肉”。
只是,在過去的“剔骨削肉”傳說裡,哪吒這樣做,是一次慘烈的自我毀滅和對“父”的報復。但這一次的“剔骨削肉”,卻是為了掙脫一切束縛和枷鎖。
為了反抗這不公的規則和權利,“反父權”在時代的更迭中有了新的演繹。
犧牲又如何?粉身碎骨又如何?若前方無路,我便踏出一條路;若天地不容,我便逆轉這乾坤!年輕人不知天高地厚,知其不可而為之。
當哪吒衝破了咒語,三昧真火反而補全了他的肉身,他的肉身涅槃,精神自我也得以覺醒。
撕裂重塑,才是真正的成長。
涅槃重生的並非哪吒,也是故事裡的每一個人。
我個人也覺得,這是《哪吒之魔童鬧海》做得最好的地方。
要知道,第一部之所以能夠出圈,其實靠的就是兩位主角非常鮮活、立體的人設。
而在這一部裡,不僅主角的人設有深化、有成長,配角也更豐富了,比如申公豹、四龍王……
可能在其它電影裡,這樣的角色定位,註定了他們只是反派、工具人,或者不得不去迎合某些刻板印象。
但在哪吒裡,他們都很豐富、很飽滿。哪怕出場的戲份不多,他們也都有著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故事。
而在這其中,最讓人唏噓的,就是申公豹一家了。
沒想到,他們才是真·美強慘代言人啊。

在第一部裡,申公豹還是一個比較典型的反派形象,最多就是有個口吃的特點比較好笑。
但看了第二部你會明白,一個反派師傅,怎麼可能教得出敖丙這樣至純至善的性格呢?
看起來像壞人的人,其實未必就是壞人。與其說申公豹的形象是在這一部裡反轉了,不如說,他是被我們看到了。
第一部的他,一出場就說過一句臺詞,“人的偏見就像是一座大山”。
現在我們明白,申公豹說的就是自己的命運。
很多人都和他有共鳴,覺得他像大山裡唯一走出來的寒門貴子,是真正意義上的“小鎮做題家”,他努力修煉,是全家人的驕傲,但生而為妖,他卻只被上位者當成工具、被嘲諷、被蔑視。
他並不是反派,他只是不肯向命運認輸,只是比其他人更早一步覺醒。

從魔童降世到魔童鬧海,兩個人的反抗變成了一群人的反抗,雙生子的寓言也上升到了一種時代的命題:
在仙界的強權壓迫面前,“哪吒”也可能變成“申公豹”,而申公豹也可以是每一條被獻祭的陳塘關的生命,每一個被鎮壓在海底的妖族,所有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命運共同體。
國產片需要這樣兼具痛感和神性的作品——讓反叛者劈開命運的長河,讓所有被定義的“孽”在銀幕上重獲自由。
在這一層面上,觀眾看到的不僅僅是魔童降世的續篇,影片更是開啟了一個非常完整、恢弘的故事線。
魔童宇宙的序幕已經揭開,相信所有人都和我們一樣,無比期待接下來的故事。
餃子導演,知道你很忙,但也千萬別閒著啊!!!!!
不要再讓我們等五年了吧!!!

去年的暑期檔以後,很多人對於國產片、尤其是院線片的發展,都有了一些很被悲觀的想法。但哪吒的橫空出世,也再一次向我們證明了,觀眾從來不是不愛進電影院,觀眾渴望的只是好故事,好電影。

沒有套路的黑化,沒有苦大仇深的說教,這是我們想要看的尊重市場、尊重觀眾的好電影。
記住這個春節,我們見證的不止是票房神話,更是中國電影該有的骨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