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樣的男人,會買49元一杯的“鹿鞭酸奶”

18週歲以下,不賣;60週歲以上,不敢賣。
這不是什麼大力丸、大補丸的廣告,而是最近“酸奶貴族”Blueglass新品的營銷文案。
近日,Blueglass推出了針對男性消費者的“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的酸奶新品系列,其中使用了包含瑪咖、肉蓯蓉、黃精、人參、鹿鞭、牡蠣肽、蛹蟲草、牛磺酸等導向“男友力”的成分,最低售價49元一杯,高於其針對女性消費者的“Supergirl”系列。
Blueglass微信小程式截圖
產品一經推出,便引發了關於擦邊營銷的爭議。
一杯酸奶,怎麼變成了“男人的大力丸”?
網紅酸奶,劍走偏鋒
Blueglass的產品及營銷並非第一次劍走偏鋒,只是這次看起來最“偏”。
Blueglass的“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系列產品,截至目前共推出三款,薄荷蜜瓜酸奶、薄荷黑巧蜜瓜酸奶以及香草開心果椰子酸奶,在成分上特別標註,使用瑪咖、肉蓯蓉、黃精、人參、鹿鞭、牡蠣肽、蛹蟲草、牛磺酸及小桔袋。
最初引發爭議的重點並非新品本身,而是針對新品的營銷文案。剛上新時,Blueglass對該系列產品使用了類似“18禁”的文案,比如“18週歲以下我不賣,哈哈哈哈哈別說你不懂”、“惡搞男友我不賣”、“建議一天喝一杯多了我不賣”等。
在爭議之下,Blueglass最終刪除了相關文案以及“男友力”的字樣,但依舊保留了“Superboy扳回一局”的產品系列,在原本標註“18禁”字樣的位置也改為了“您真的有需要再買”。
不過其他標註並未有明顯改動,比如在具體的產品適宜人群中,Blueglass標註的是“運動人群”,而在風險人群中,標註的是“18週歲以下、60週歲以上”等內容。
Blueglass微信小程式截圖
營銷的“用力過猛”是擔憂之一。
在獨立消費分析師劉戈看來,品牌在營銷上“劍走偏鋒 ”,有時候確實能帶著流量滿載而歸,營銷本身的目的就是注意力,但Blueglass這次顯然押錯了注,一次營銷得罪兩個性別的消費者。
劉戈分析,這款產品的目標客群是不明確的,如果賣給男性消費者,那麼男性對此需求大概是諱莫如深,不大可能明目張膽去購買;如果賣給女性消費者,更淪為無稽之談,無論是“我男人不行”還是“我看男人的眼光不行”,皆是冒犯。
另一大擔憂在於產品的“功效”本身。
Blueglass此前會清晰標註所含營養成分諸如維生素、礦物質的含量,然而此次卻一反常態,對於瑪咖、肉蓯蓉、鹿鞭等成分,僅做了列舉,而沒有含量。
劑量的多寡決定了功效的有無,更重要的是它究竟是否具有功效。例如對於排在第一位的瑪咖,與傳統中藥材不同,它原產於南美,至今未被中國藥典和其他地方中藥標準收錄,不能作為藥物在我國使用。
食品工程博士、資深食品健康科普作家雲無心認為,瑪咖的優勢在於較為安全,但鑑於目前大部分的研究只在實驗動物身上進行,臨床資料少且研究質量不高,因此瑪咖對於男性生殖功能的作用缺乏充足的證據。
此外,廣東省中醫院中藥師張宇曾撰文表示,瑪咖或許有保健的功能,但並非人人適用,過量使用瑪咖可能導致消化不良、頭痛和皮膚過敏等問題。
Blueglass,誰給的勇氣?
Blueglass為何要劍走偏鋒?這還要從Blueglass的定位說起。
Blueglass乍聽起來像是國外品牌,但其實是一家北京的品牌,根據其官網介紹,Blueglass原名叫做阿秋拉尕酸奶,誕生於2012年。
這源於其創始人早年去新疆、西藏、青海及內蒙古等地,感動於當地人喝到新鮮現制酸奶的幸福感,因此決定把青藏地區的好酸奶帶回都市。
早先,阿秋拉尕酸奶不溫不火,門店少、知名度低,直到2018年其改名為Blueglass,並將店鋪全面升級,標語只保留英文名。而後便是接二連三融資,2020年、2021年,Bluglass所屬北京悅活餐飲管理責任有限公司先後進行了A、B兩輪融資,投資方分別是:斯道資本、優山資本、愉悅資本、華創資本和凌波資本。
緊接著便是加大馬力的擴張,儘管其總門店數僅有175家,但2022年和2023年兩年,新增門店數就達到了121家。而且品牌主打的是消費力高的一線大都市,根據窄門餐眼的資料,Bluglass有超八成的門店位於北上廣,有超過95%的門店在一線及新一線城市,且多是位於大型購物中心的商場店。
瞄準了都市中產,價格自然不菲,Bluglass最便宜的210克裝隨身杯,售價29.9元起,而其主打600毫升經典款的售價幾乎都在45元以上,其中引發爭議的“Superboy男友力扳回一局”系列,最低價為49元。
不過,想讓都市中產買單,僅靠品牌名以及抓人眼球的“定價”,遠遠不夠,產品或多或少要滿足這一屆中產的焦慮。
在資深餐飲投資人、現制飲品經營者穆亦晨看來,奶茶的主流消費者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如果說奶茶提供的是情緒價值,解決“不開心”的問題,那麼酸奶的主流消費者是明顯更年長、更有錢的中青年人,酸奶必須要提供情緒價值以外的價值,比如功效。
“在吃吃喝喝上,中產的需求很清晰,要美、要瘦、要年輕或活力。”穆亦晨說。
酸奶在坊間本身就有助消化、潤腸通便的“功效”,因此,為了滿足中產在更多功效上的需求,Bluglass從2019年便開始發力,當年首創了膠原酸奶以及瘦身紅酒酸奶,受到愛美女性的青睞,隨後更是在拿捏中產上一發不可收拾。
回看Blueglass的劍走偏鋒,在包裝成“壯陽藥”之前,它還曾把自己打造成“不老藥”和“瀉藥”。
2021年,Blueglass就曾因為“天然藻藍蛋白酸奶”的宣傳違反《廣告法》,當時其宣傳文案提到了諸如“消除自由基”、“快速合成彈力蛋白”、“具有水潤肌底”、“美容養顏”以及“延緩衰老”等字樣,而難以提供相關證據,最終被北京市朝陽區市場監管局罰款6萬元。
在2023年,Blueglass推出了“暢”系列的產品,主打5000億活菌以及高膳食纖維,還添加了潤腸通便界的明星水果“西梅”和“火龍果”,在社交平臺上成為了“瀉藥”。在今年初分別以“網紅酸奶Blueglass成新型瀉藥”、“45元一杯竄稀酸奶火遍全網”等詞條引發熱議。
穆亦晨認為,這是Bluglass一貫的差異化打法,無論是它最早錨定的一線購物中心定位,還是它持續不斷與Lululemon打造合作店鋪,舉辦各種聚焦運動的社群活動,都是為了讓酸奶不只是酸奶,賦予它額外的價值。
劉戈也認為,大眾消費者對酸奶並不陌生,無論是小時候路邊喝的瓷罐酸奶還是超市裡售賣的預包裝酸奶,它的味道、功能、價格都瞭然於心,想要撐起49元一杯的高價格,Bluglass勢必要有點特長,而“功效”便是它最容易抓到的、也是別無選擇的特長。
現制酸奶,衝哪用力?
透過Bluglass的用力過猛,也得以窺見現制酸奶行業的處境。
高階乳業分析師宋亮認為,當下酸奶行業面臨的是消費疲軟、產能過剩的大環境,酸奶本身的門檻並不高,越來越多的品牌入局,導致現制酸奶內卷慘烈。
除了平均客單價高於40元高階酸奶Bluglass之外,在其他價格帶也不乏正在崛起的黑馬,比如客單價在20元-30元的茉酸奶,2023年新增門店超過1200家,截至2024年5月,其門店總數達到1546家。其所主打的城市也是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這一市場的門店佔比接近五成。
再比如客單價在10元-20元的新銳品牌酸奶罐罐,單是2023年的82家的開店量,就超過了其總門店數的一半。其聚焦的也是一線及新一線城市,門店佔比超過六成。
這些都是Bluglass潛在的對手。同時,現製茶飲品牌也將手伸向了現制酸奶,比如喜茶推出過牧場酸酪牛油果、牧場酸酪牛油芒等產品,CoCo都可也有莓莓酸奶、桃桃酸奶、酸奶楊枝甘露等產品,書亦燒仙草推出過草莓啵啵酸奶、刺梨凍凍酸奶、牛油果酸奶昔等產品。
但與現製茶飲相比,現制酸奶存在先天不足,其上新速度遠低於前者。
酸奶這種天然口感就醇厚複雜的產品,在味型上很難突破。根據公眾號的新品介紹,Blueglass今年以來上新僅有5次。茉酸奶的上新頻率也不高,今年以來僅推出了6款新品,其中有2款屬於“舊品迴歸”,另2款屬於節日限定,一款為春節打造的畫龍點金酸奶奶昔,另一款是為情人節打造的生巧芝士酸奶奶昔。
反觀茶飲賽道,品牌曝光率與上新速度高度掛鉤,沒有玩家敢慢下來。據《咖門2023飲品市場洞察報告》統計,2023年1-9月,40多個茶飲品牌合計上新了1600多個產品,平均算下來,每個品牌每個月的上新數量不少於4款。
而新品的數量又與爆品的出現息息相關。不誇張地說,有新品不一定有爆品,但沒新品就很難有爆品。站在這個角度,現制酸奶就難以發展到茶飲賽道的規模。
只靠經典大單品不行嗎?可能夠嗆。
無論是現製茶飲,還是現制酸奶,行業門檻都比較低。既不是高科技,也不是獨家秘方,理論上沒有模仿不了的產品。對手一旦看到你某款產品賣得好,迅速就能實現複製,甚至還能依靠更低的成本,定一個更低的價格,最終讓你無路可走。
具體到Blueglass,問題或許更加嚴峻。
現制酸奶終究屬於餐飲,而餐飲的核心是復購,而復購率又和價格有關。Blueglass超高的價格,限制了其復購率的提升,消費者購買更多是嚐鮮屬性,與9塊9的咖啡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至於所謂的各種奇葩功效,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也指出,國家對於酸奶的新增物沒有一個明確的指引,酸奶和多種新增物之間的功能能否發揮出來,需要打個問號。
作者:屈博洋
編輯:餘源
值班編輯:禮物

「點選即刻擁有我兔手機殼」
有意思報告影片

推薦閱讀
年度華語口碑劇王,只播了四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