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點進來你就知道
成都最愛探自助餐的我們
又覓到量大管飽的餐館了
咱們吃過滴滴自助食堂
吃過東北自助食堂
麵條自助餐
我們還是頭一回探

今天探的這家自助麵館
15元吃遍麵條米線抄手
所有澆頭任意舀
不限次數
只要15元
就可買斷全場美食
從網圖來看
每碗麵都展示著食客
破釜沉舟的用餐決心

葷素全部上陣
番茄炒蛋堆滿
各種肉臊冒尖尖
大家用搭建樂高的態度來對待一碗麵

進店之前
我們的目標很清晰
將鬥碗砌滿!

一碗麵的價格
真能吃到幾十種小吃?
星期一中午12點
我們抵達這家麵條自助餐館
它名叫川宗園

聽上去怎麼都不像麵館
還以為是唱戲的成都梨園
雨棚上印著它惹眼的個籤:
一碗麵的價格
吃幾十種小吃

好瘋狂
好大膽
這句話點燃我的好勝心
我倒要看看有哪些小吃可以一網打盡
站在店門口
我們已經感受到飯點的人氣
用餐氛圍熱烈
店裡人手眾多
麵館經營得像個川菜館

走進內裡
我感覺不像邁入尋常吃麵的堂子
像進入一個社群自助食堂

在出餐口
顧客比廚師更忙
忙著端面忙著加料
望向牆壁上貼的選單
黑色加粗字型寫滿了老闆的經營態度
麵條抄手米線包子粥隨便吃
臊子素菜隨便加

剛煮好的醪糟小湯圓
和麵湯、菜稀飯齊驅並駕
包子饅頭一直保持溫熱狀態

將主食夯滿
把澆頭吃遍
是這裡的用餐主旋律

撇了一眼自助臺
葷素澆頭目測陣容強大
老抽色的肉臊
泛綠光的雞雜
炒麵炒河粉油光鋥亮

在自助臺前的每位食客
都在伸長手臂努力夾菜

在收銀臺付完費
我們的通行證是一雙筷子
排隊的食客裡
有一部分是在旁邊醫院看病的人
有一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
如果你是想吃麵
嬢嬢會讓你主動靠前

燙好一簍子面馬上遞給你
下一步就可拿著勺子任意加澆頭

主線產品自助臊子面
似乎沒有想象中好吃
端著面第一步就是去盛滿湯底
清紅湯任選或者是直接幹拌

我從這一步就開始了
自助麵館的掌勺之路
掄起大勺子為碗裡注入一勺紅湯後
我站在調料這一排面前
開始自助接力賽
當時的心情
就像吃火鍋前給自己打料碗
內心不斷在演算
“加了紅油辣子還加不加小米辣”
“肉醬是這時候加還是最後加”

時間緊任務重
調料臺點到為止
重頭戲還是去驗收澆頭那一步
素澆頭的陣仗長這樣
酸菜豇豆小白菜油條青菜丸子豆芽
佔地面積更大

黃豆泥西藍花
杏鮑菇絲笨菠菜體量不大
但也全方位出動
最為矚目的葷菜澆頭這一行
我來為你細細播報:
筍子肉塊、菌菇燉雞
什錦丸子、番茄炒蛋
紅燒肥肉、酸菜雞雜
紅燒肉臊、酸菜肉絲

以上菜品
除了那盤白花花的肥肉讓我毫無食慾
其他菜品都是穩重家常風格
不驚喜但也過關

盛上雞雜、肉臊
再添了一勺旁邊的肉沫豇豆
我秉持著吃多少打多少的原則
儘量控制自己的貪慾
隨著我把醋最後淋上
麵條起轎
開吃咯

麵條的口感
介於棍棍面和重慶小面之間
口感偏硬
嚼起來帶點倔強感

也許是臊子加得過於複雜的緣故
我吃起來的口感沒有重點
既覺得麵條沒被調料裹入味
又覺得澆頭寡淡不趕口

上一口是鹹口的肉末豇豆
下一口又是有些回甜的肉臊
有種在外地景區吃川菜的感覺
建議來吃的友友
不要過於貪多澆頭
味道混合多了會喧賓奪主
正當我捧著這碗麵猶豫要不要再加點調料
我的同事卻捧著米線和抄手傳來讚揚聲

副線產品抄手米線
意外的好吃
同事二人分別打了米線和抄手
不同於我吃著吃著胃口消失了的麵條
他們對米線和抄手的評價都還不錯

首先是這碗米線
看起來普通不打眼
甚至粉質看上去過軟

沒想到吃起來味道不比米線店的差
粉段吸滿了基礎調味
配上醬香肉臊和紅油湯底
嗦起來順滑、帶勁

再說說抄手
其實中規中矩
是普普通通的抄手味道
和家裡自己包的那種差別不大

總體勝在皮薄餡大
肉質比較新鮮
如果單獨一份抄手15會覺得普通
但加上七七八八的臊子蓋滿了後
還是值回票價

吃完麵條我肚子連同腦袋脹圓
但心是空落落的
反觀我的兩個同事
吃米線的同事重新加了一勺紅湯
她說湯底讓她欲罷不能

吃抄手的同事又去了加了一份番茄炒蛋
他誇讚番茄炒蛋酸甜開胃

由此看來
他們是真的被川宗園折服
15元在這裡能隨便加菜就是最大賣點
畢竟我們在外面吃個扁食
加個青菜也得額外再付兩元

本次成都自助麵館測評報告
我已經悉數奉上真實體驗
如果你是路過或者到市二醫院看病
圖方便和新鮮可以來試試
畢竟便宜量大誠不欺人
但住得遠要專門打車來
就沒啥必要了
脹完面我們去附近走了一圈消消食
才發現這裡的麵食臥虎藏龍
一條街三四家麵館
且家家生意都很好
巷巷面
蕎麥麵
雜醬麵
廣元女皇米涼麵
生椒牛肉麵

下次的選題我也想好了
測評市二醫院附近的好吃麵館
你們有推薦的嗎

歡迎大家來評論區聊聊
你吃過自助麵館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