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考研人數暴跌50萬,俞敏洪一段話打臉無數人:孩子,別人都說“學歷是廢紙”,可怕的是你真信了….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在任何時候,讀書都是一個人取得成就的最好途徑。請告訴孩子,唯有努力才能把握未來,迎來更好的生活!。
——薩姐
作者:枳為橙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又是一年考研季,無數考研人歷經多少個日夜的堅持,終於等到了這幾天。
根據最新公佈的資料顯示:今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388萬,相比去年減少了50萬。
在考研相關話題的評論區,有一位網友說:
“明明現在大家都說‘讀書根本沒用,學歷不重要’,不理解為什麼還會有那麼多人往這個考場上衝?”
其中有個回覆點贊頗高:誰說讀書沒用,是你讀的書根本不夠用。
雖然報名人數在下降,但考研難度高、錄取比例低,依然有三百多萬人不分晝夜,熬紅了眼,不敢停歇,想透過考研這條路為自己的人生爭出一個新的可能。
不禁想起俞敏洪的過往經歷,他高考失利後,有人曾勸他就此止步,留在老家當個老師。
可他在母親的引導下,還是堅持再次走上考場,終於考入北大,後來又一路向上攀登,建立了自己的事業,改變了原來的人生軌跡。
他曾說過一段話:
“努力學習就像種樹,是為了樹底下有個肥沃的土壤。
如果我當初選擇放棄,那我的社會關係、視野格局或許就僅限於村莊。
人不能覺得一無所有,就可以心安理得躺在家裡。”
深以為然。
有多少人,人生中上的最痛心的一課是:
在生活的泥潭中摔了一次又一次後,才發現所謂“學歷無用、讀書沒價值”都是騙人的。
01
廢掉一個人最快的方式
就是讓他困在“認知牢籠”裡
看過這樣一段對話:回家路上,一個孩子和母親發生了爭吵。
孩子憤怒地表示:“我上不上學不用你管,讀書是我的事,又不是你的事。”
媽媽平復了下情緒,告訴女兒:“我可以不管你學習的事兒,但是媽媽要告訴你一個扎心的事實,學不學習,讀不讀書,不是全部依靠你個人意願就行了。”
她耐心勸導女兒:考試是篩選人才的一種工具,小學初中高中篩掉的是父母沒好好管的孩子,而大學篩掉的則是那些管不住自己的孩子。
她希望女兒能夠明白:父母管你不是為了逼你,也不是多麼狠心,而是我們清楚,生活太難太艱辛,社會競爭是非常殘酷的。
很認同她說的那句話:
“你如果學習非常出色,讀書有成,就能夠向上去攀登,有一個更高的臺階,不會輕易掉入最谷底。
所以媽媽希望你能在讀書的年紀,全力以赴的去學習,這樣你才會有足夠的能力,去做出更好的選擇,過上更想要的生活。”
而這番道理背後,體現的正是學歷的重要性。
一個人提升學歷的同時,眼界也會隨之開闊,獲取一定程度的學習力,也會隨之收穫足夠豐富的認知,開啟人生新的可能。
對於每個正在成長關鍵階段的孩子而言,最怕的不是懶惰,而是永遠待在井底,就這樣荒廢了未來。
對於每個正在人生道路上拼搏的人而言,最怕的不是物質上的貧窮,而是認知上的受限,將自己困在思維的牢籠裡,蹉跎了光陰。
綜藝節目《令人心動的offer》裡,丁輝的故事讓不少人產生共鳴。
丁輝年少時,由於父母疏於管教,處於青春期的他也比較叛逆,經常和混混們一起逃課、打架,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
他記憶中做過最過分的事就是,為了出去玩,偷了父親五千塊錢,離家七天,給學校惹了一堆麻煩,最後差點被學校開除。
父親為了能讓他繼續讀書,跑去學校說盡了好話,才給他爭取到學習的機會,可他卻不以為然,沒有半分悔悟。
直到高三時,他才漸漸清醒,最後考到了一個二本院校。
上大學後他渾渾噩噩度過幾年,結果畢業找工作時,投了幾百份簡歷都石沉大海,不得已只能去做銷售。
幹了一段時間後,他終於覺醒,這樣毫無規劃、得過且過的生活看不到希望。
於是他決定提升學歷,開始複習,最終考進了華東政法大學讀法律,也才因此讓他擁有了新的選擇機會。
節目裡,丁輝坦言稱:
“上學的時候太幼稚,如果那時候刻苦一點,也不用通過後來千百倍的努力去逆襲。”
幸運的是,丁輝透過認知的覺醒,跨越了門檻,改變了道路,讓自己站在眾人面前,得以展示自己的才華。
不幸的是,有太多孩子,就這樣在“掩耳盜鈴”的路上,越走越遠。
著名商業諮詢顧問劉潤講過:“未來的競爭力,很大程度是認知的競爭。”
人與人的差距,往往就是從認知不同拉開的。
人這一生收穫的果實,無論好的壞的,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認知買單。
孩子,當一切還來得及時,別忘了拓寬視野,立下目標,做好規劃,努力攀登,未來才會擁有無限可能。
02
人生最殘酷的代價:
你曾享受過的安逸
最後都變成了打臉的巴掌
作家路遙《人生》的書評裡,有位讀者寫了這樣一句發人深省的話:
“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
然而現實中,很多人明白這個道理,想要彌補時,卻已經錯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年華。
不久前,一則影片刷爆全網,被網友評價為:現實版“勸學”。
深夜的街頭,一個男孩,拿著手機在分享打工路上的心酸時,也錄下了自己的心裡話,他無奈地表示:
“我替你們試過了,十五六歲,一心不想上學,想出來闖一闖。
但如果沒有父母給你們鋪路,你只能進廠,做服務員,過著早七晚八的生活。”
他望著凌晨兩點的城市,街上空無一人,而他才剛忙完一天的活兒,準備下班。
這條影片發出後,引發不少人紛紛留言,數萬人對此表示深有感觸。
有人說:
“我永遠相信知識能改變命運,對於我這個窮苦人家的孩子,就是靠讀書才上了岸。”
也有人感慨:“看哭了,後悔十幾歲不肯去讀書,初中都沒讀完就出來打工,現在一點社會經驗都沒有。
如果有後悔藥,我第一個吃。”
人總是這樣,在失去選擇的機會後,才悔恨自己輕易放棄。
學習也是這個道理,在最該努力讀書的年紀,以為走出校門就能輕鬆賺到錢,等你嚐盡了生活的苦楚,才發現:你曾以為的安逸生活,都變成了打臉的巴掌。
人生本就如此,一旦任性邁錯了步子,終將會給自己埋下數不完的深坑。
紀錄片《十八歲的流水線》裡,展示了現實殘酷的一面。
那些為了維持生計,在流水線上扛過一天又一天的工人,提起工作流程時說到:
“沒學歷你只能賣點力氣,很不容易,可能你們讀書的,還沒出社會的,體會不到這種感覺。”
而那個流水線上,幾個十七八歲的孩子,因為覺得讀書無聊,選擇了早早輟學進廠打工。
後來他們才知道,相比生活的苦,讀書的苦真的不值一提。
每天的日常就是,手裡的活不能停,即便受了傷,再苦再累,再疼再難,也只能咬牙撐著。
有多少人,在若干年後才懂得:
上學時摞起來了高高的書只為擋住老師的視線,其實擋住的是自己的未來。
深夜裡躲在被窩開開心心玩了一個接一個通宵的遊戲,其實消遣的是自己的人生。
哈佛學霸詹青雲說得很對:
“我相信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一切,不可以透過個人的努力和奮鬥去得到。
除了人,除了那個人,除了你。”
未來的方向通往何處,終究是取決於自己的選擇。
你在哪裡播種,就在哪裡結果;你付出了什麼樣的時間和精力,就會看到什麼樣的風景。
03
你讀過的書,熬過的苦
扛過的事,就是你未來的路
《變形計》裡,有個少年的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出生在偏遠山區,父母身體都不太好,家境貧寒,生活條件艱難。
每天上學的路要走20裡到鎮上,山路難行,他一走就是許多年。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節目組選中,和城裡的孩子互換身份,享受從未享受過的生活。
那是他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體驗坐飛機,第一次擁有屬於自己的零花錢,第一次見從沒見過的世界。
到了城市裡,他學會了玩電腦,愛上了打遊戲,每天過得自由自在,開心不已。
別人都以為他會被慾望衝昏頭腦,可當他得知父親摔傷的訊息後,立馬要求結束“交換”,回到自己的家。
工作人員問:“你不是不想回去嗎?”
他淡淡笑著回應:“我的麥子熟了。”
對著鏡頭,他表示:“我相信,讀書一定能改變我的生活。”
他就是高佔喜,多年以後,他以當地理科第一的成績考上了理想大學,成為了一名國防生。
不久前他訂婚的訊息傳遍網路,收穫了所有人的祝福,前路一片好風光。
這段故事,又一次證明了那句老話:你讀過的書,熬過的苦,扛過的事,都會為你鋪好未來的路。
你的每一次堅持,都會為你的人生增添一份籌碼,讓你收穫開啟一扇新大門的鑰匙。
孩子,請你務必相信,你付出的每份努力,終將幫助你站在更高的起點。
每一個披星戴月、寒窗苦讀的日子,都是你人生路上最燦爛的星光。
正如《山花爛漫時》播出後,飾演張桂梅的演員宋佳送給大山裡孩子的那段話:
“山高路亦遠,未來你還要看更大的世界,你要在廣闊的天地裡打破枷鎖,尋找自己,塑造自己,更新自己。
走過很多彎路也沒有關係,因為山頂是你最終的落腳點。”
無論眼前的路看起來多麼崎嶇不平,只要一直往前看,往上走,以後的日子都會比站在原地更幸福。
點個“在看”,與所有父母、孩子共勉。

-END-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乾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