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上精英大學是普通中產孩子過上好生活的最佳路徑,到現在依然如此。
作者:Dr小魚;本文來源:公眾號“Dr小魚”(ID:drxiaoyu79)。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中產家庭傾其所有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中,被稱為“雞娃”。在全世界範圍內,中產的“雞娃”都被屢屢批判和嘲笑。但上層社會就不同,他們不遺餘力“雞娃”,且從不掩飾和糾結。
因為他們深刻地明白,精英教育的本身就是一種資源分配。
壟斷精英教育,就是壟斷未來。
精英教育的影響力無處不在,從政界到商界,再到學術和媒體,許多成功人士都出自少數“精英”學校,特別是常春藤盟校。
最近一項Nature研究發現,精英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乎我們的想象,甚至可能被我們低估了。

當中產父母在輿論中放棄“雞娃"時,可能就放棄了孩子未來的精英之路。
這篇文章,我們來好好講講精英教育隱藏的真實價值。
精英教育的“隱秘優勢”
最近,有學者對來自美國政治、軍事、商業、科學、學術界和藝術界的26,198名精英的畢業院校進行了調研,重點分析了他們中有多少比例就讀於被視為“精英名校”的34所美國頂尖大學。

研究發現,少數“精英”學校的畢業生擔任權力和影響力職位的比率出乎意料地高。
在這些美國的傑出成就者中,54.2%的人曾就讀於這34所“精英”學校。
而這個比例在不同群體中有所差異:
-
四星將軍、四星海軍上將和眾議院成員的比例在11.2%到25.9%之間;
-
財富500強執行長的比例為41.9%;
-
《華爾街日報》的編輯和作家為50.8%;
-
美國國家醫學院成員為60.5%;
-
而美國國家科學院成員則達到70.5%;

另外,《福布斯》最有權勢的人士、哈佛大學的教職員工和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中,有78.9%到80.9%的人曾就讀於這34所“精英”大學。
研究還調查了這些擁有頂尖成就者就讀於常青藤盟校的情況。
結果發現,四星將軍中有5.1%曾就讀於常青藤盟校,而菲爾茲獎得主有70%畢業於藤校。
畢業於哈佛大學的精英中,其中四星將軍比例為2.0%,哈佛教職員工的佔比達到44.5%。
調研的2萬多名社會精英中,約36.3%就讀於這八所常春藤學校,其中哈佛佔據了16%。
整體來看,哈佛大學的畢業生在各個領域的影響力是普通高校的許多倍。

這並非偶然,而是精英教育中的一種隱秘優勢。
精英學校不僅提供了優質的教育,還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和更強的人脈網路。
這種精英化的教育背景,意味著學生們在校期間就開始了與普通人截然不同的競爭。
頂尖學校的課堂上,學生不僅學習知識,還能接觸到豐富的實習機會和校友網路。這種資源的積累,往往使他們在進入職場時具備了顯著的競爭優勢。

圖源pexels
哈佛大學的校友網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哈佛的畢業生在政界、商界以及學術界的影響力不容小覷,許多重要的決策者和領軍人物都出自這所學校。
這種現象形成了一種“哈佛效應”,使得哈佛的學生在求職時常常受到優待。
在許多招聘中,企業傾向於優先考慮來自哈佛或其他頂尖學校的候選人,這種傾向無形中加劇了教育資源的集中。
也許,進入哈佛不僅反映了投入,更是通往重要教育和社會經驗的門戶,也是獲得寶貴校友網路的機會。
同時,它也可能提升一個人的抱負和期望。
精英的影響力被低估了
雖然大家都意識到精英在社會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實際上,公眾對他們的影響力顯然低估了。
研究顯示,許多受訪者普遍低估了“精英”學校對傑出成就的貢獻。例如,
-
美國哲學學會的成員被低估了35.2%;
-
哈佛教職員工被低估了15.4%;
-
諾貝爾獎獲得者被低估了30.2%;
-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被低估了20.1%;
-
麥克阿瑟研究員則被低估了17.4%。

這表明,公眾對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他高成就群體中來自“精英”學校的比例幾乎沒有更深入的瞭解。
這種認知差距其實影響了人們對教育的看法,並且在隱隱中加深了社會階層之間的鴻溝。
那麼,為什麼公眾對精英教育的影響如此低估?
研究人員也給出了他們的解釋,一部分原因在於媒體的報道和教育話語的建構。
很多時候,成功的故事被簡單歸結為個人努力,忽視了教育背景和社會資本的重要性。
這種敘述讓人們誤以為成功完全靠自己,而看不到背後潛藏的系統性不平等。
比如當我們看到一位成功的企業家時,往往只關注他們的才華與努力,很少人考慮他們可能擁有的教育資源和人脈網路。

而許多媒體報道聚焦於個體的奮鬥經歷,而對其教育背景、家庭支援和社會資源的影響則顯得輕描淡寫。
這種思維方式使得公眾對教育資源分配不公的關注度降低,進一步助長了精英的神話。
也讓很多資訊不對稱的普通家庭沒有深刻地意識到精英大學和精英教育的重要性。
系統性的不平等
前面我們提到,精英教育不僅提供優質教育,還有豐富的資源和廣泛的人脈網路。
其實從更深層次來看,精英教育帶來的不僅是個人成功的可能性,
更重要的是它對社會結構的深遠影響。
教育的精英化使得權力與資源的分配越來越向少數人集中,進一步加劇了社會不平等。
隨著社會變得越來越複雜,教育的角色愈發重要。在很多情況下,教育不僅是個人成就的基石,更是社會流動的關鍵。
那些能進入“精英”學校的學生,往往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這無疑使得教育成為一種新的社會分層工具。

圖源pixabay
在這樣的背景下,教育的公平性成為了社會正義的重要議題。
近年來,美國的教育體系中,尤其是在大學招生中,經濟背景、種族和性別等因素對入學機會的影響愈加明顯。
即便是那些有潛力的學生,也可能因家庭經濟狀況而被排除在“精英”教育之外。
例如,很多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在申請大學時面臨重重困難。
雖然他們可能在學業上表現出色,但由於缺乏足夠的社會資本和資源,他們的競爭力常常不如那些有著優越背景的同齡人。
這種不平等的現象,不僅削弱了教育的公平性,也使得社會整體的創新能力和競爭力受到影響。
不言放棄
最近經常看到短影片博主說:“不想讓孩子上大學”的影片,點選量、觀看量都接近十萬加。
很多人對他的言論非常認同。
短影片時代,出圈的永遠是那些迎合大多數人情緒的言論。
當大家都覺得考大學累時,有人告訴他們,“上大學沒用”,大家就非常願意聽。
這段時間,我正好在看耶魯教授也就是著名的“虎媽”蔡美兒寫的一本書,叫《向上流動》。
其中講了很多第一代美國移民教育孩子的過程。
在美國,在世俗成就上超越普通人的族裔,如猶太裔、華裔、印度裔、伊朗裔……無一例外不是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成績,以考上精英大學為第一要務。
毫無疑問,考上精英大學是普通中產孩子過上好生活的最佳路徑,到現在依然如此。
因為,中產孩子所能依靠的只有知識和技能,而這些都要靠讀書去獲得。

作者:Dr小魚,兩個孩子的媽媽,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百萬爆文寫作者,寫有多篇10萬+網文,灣區高影響力KOL。

點選預約,不錯過精彩分享

熱文推薦



-
出國留學導師微訊號:guanjia333 -
學齡前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2 -
小學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23 -
初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31 -
高中群管家微訊號:guanjia00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