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世界會更好麼?

本文是圓方的第1052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一:樂觀的圓方
“世界會更好麼?”
當在2022年12月31日第一次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圓方有一種“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感覺。
2023,世界會更好麼?的文章中,圓方說:
先回答題目,2023年,世界會更好麼?並不會。
是的,並不會!從全世界經濟的角度來看,或許2023年將會是過去30年中最糟糕的一年,全世界80後,90後這一代人,從小經歷的就是增長,增長,持續的增長,我們並不曾感受到"真實世界"的模樣。
所以,有些人幻想著,疫情過去經濟就好了,放開一切問題都解決了,事實上放開後世界經濟的大問題才剛剛開始,同時疾病的風險事實上是增加了。而被解決的問題只有一個:"你賺不到錢,不能夠再把理由推給疫情了"。
2023的結果,驗證了圓方的判斷。
“世界會更好麼?”
當在2023年12月31日第二次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圓方有一種“指點江山,激昂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情緒。
2024,世界會更好麼?的文章中,圓方說:
2024年從中國整體來看,房價穩了,股市漲了,工作多了,效率優了。但是具體到個體,就是“溫差”特別大。
如果你是一個細分領域的頭部,或者就是第一,那麼你會感覺到增長還在加速,會越來越好。如果你所從事的事情,在幫助你持續的構建“影響力”,積累“影響力”,你也會感覺越來越好。
但是,如果你所在的企業,城市,或者你個人處在行業的腰部;又或者自己做的是一份沒有能力積累“影響力”的工作,那麼很遺憾,很有可能2024對你而言並不會變得更好
2024,各行業的頭部都還在迅猛擴張,腰部開始紛紛掉隊;
2024,超一線城市已經開始復甦,但是二三線城市依然深陷泥潭;
2024,股市的確漲了,但是個股的分化變得越來越大;
2024,越來越多的個體,包括企業家去成為網紅,開始積累影響力。
一年下來,圓方的判斷,再次被驗證。
“世界會更好麼?”
當在2024年12月31日第三次寫下這個題目的時候,圓方有一種將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的預感。
是的,從“萬類霜天競自由”這幾個字,相信小夥伴們能感受到圓方的“樂觀”。
就是樂觀,非常樂觀。
如果要給這個樂觀下一個定義,大概相當於:
1977年那一年,圓方的父親20歲,本來高中畢業只能在村裡種田的他,突然聽聞,今年馬上就要恢復高考後,他的那種樂觀。
二:改變世界的特朗普
2024年,世界線大概是變動了一下。這個變動是什麼時候發生的呢?
應該是在2024年7月13日6點13分,在賓夕法尼亞州巴特勒市的競選集會上,一顆子彈從武器中射出的那一刻;是在唐納德·特朗普一個輕輕的搖頭,躲開射向他的那顆子彈的那一刻;是在他之後站起來高呼“Fight,Fight,Fight”的那一刻。
世界線,動了。
從那幅“世界名畫”開始,世界線大概是被撥動了。
那麼在那個沒有發生變動的世界線,在那個特朗普沒有當選的世界中,我們或許會更加深刻的感受到,過去四年拜登基於“Diplomacy”攪亂世界,鉗制中國的威力。(參見另一條世界線
不過,世界線被這一發子彈,撥動了。這很難說一定是一件好事,不管對美國,對中國,還是對全世界。但是特朗普的勝選,讓全世界有機會感受到另外一種可能。
或許有小夥伴會說:
“圓方,特朗普愛的是美國又不是中國,他現在還沒上臺,就已經對我們喊打喊殺,威脅加關稅什麼的,他上臺了,中國能有“好果子”吃?”
“另外,透過這八年,特朗普的能力肯定也提升了,他難道不會學習拜登的先進經驗來鉗制中國?”
的確,特朗普這些年“進化”了,從一個政治上的小白,變成了一個資深的“玩家”。
但是,他越是資深,反而越是無法復刻拜登的“先進經驗”。因為,這是由各自的利益所“限制”的。
實際上,不管是拜登還是特朗普,他們只是美國這枚硬幣的“兩面”。
(這裡之所以不說是“共和黨”或者“民主黨”,是因為在這次大選中其實是“建制派”和“反建制派”的鬥爭,單純的民主黨和共和黨的已經不足以描述美國的政治格局)
而不管是拜登還是特朗普,他們所有的政策,雖然都打著為美國“人民”好的旗號,但是相信所有小夥伴都知道,他們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則是不同的。
拜登所代表的,對於美國而言,就是“建制派”,他們作為“官僚體系”“學術精英”(掌控媒體,醫療,教育)的代表,透過掌握輿論機器,拉攏”非法移民“”少數族裔“”性少數群體“來獲取支援。
而特朗普所代表的,在上一屆更多的是萬斯“鄉下人的悲歌”所描述的失意者,而這一屆則是把所有“反建制派”的力量整體捆綁上了他的戰車。
而建制派的利益,就來自於“全球化體制”。美國作為這一輪全球化“帝國”的首都,在全球化中汲取了最大的利益。所以拜登的策略是,以攪亂世界“出賣”其對手(俄羅斯,伊朗,中國)的利益,來換取盟友的支援,從而收割。
但是這樣得益的大多都是“建制派“,而不在“全球化體制內”的美國人,就被“拋棄”了。
而“反建制派”的利益,則是打破這種“體制”,他們相信,以美國得體得天獨厚的優勢,靠著向全世界(特別是盟友)收保護費,就可以過得更好。
因為這種方式不依賴於現有的成熟的“全球化體制”來做交易,特朗普可以拿盟友的利益,建制派的利益,來餵飽選他上臺的更多普通美國人和一小部分利益群體。
所以,即便這八年特朗普的能力提升了,但是因為“利益”的問題,他註定無法學習拜登的先進經驗來鉗制中國。要不然,他很快就會被自己的支持者所拋棄……
三:擁抱和平的世界
2025,世界大戰打不起來。
今年在訪談的時候,當提及“2025最大的風險”是什麼,很多小夥伴給出的答案是“戰爭”
是的,一轉眼,俄烏打了快三年了,而且捲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參與進去。巴以衝突愈演愈烈,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收到波及,諸如敘利亞一夜之間政權倒臺,朝鮮派兵參戰這樣的新聞,讓人們很難相信2025會迎來和平,擔心戰爭的陰雲會波及更多國家。
不過圓方相信,2025,世界會迎來和平的曙光。
這並不是圓方相信特朗普比拜登熱愛和平,而是“選擇和平”對於特朗普來說是個更划算的“交易”。
所有的戰爭,不管打的是文化,民族,歷史,信仰,又或者什麼旗號。歸根結底,為了還是利益。
而2025之所以會迎來和平,主要是有三個方面的原因。
  • 首先,是特朗普的利益
對於特朗普而言,選擇“和平”所帶給他的利益,要遠大於選擇“戰爭”。
今天美國的整個軍工複合體實際上是和美國的“外交”系統繫結的,而美國的“外交”系統,實質上是被“建制派”牢牢控制的。
從這個角度而言,如果發動戰爭,打起來真正得益的,一定不是特朗普所代表的利益集團。而且圓方相信,在上個任期中,特朗普派去軍方查賬的人一波波團滅,以及在選舉最後階段,被軍方“背刺”的經歷,一定讓特朗普印象深刻。
所以,如果特朗普在自己上任後的前一兩年,如果不能大刀闊斧的改革軍隊,血洗中間的政治勢力換成自己的人,特朗普大機率是不會選擇“戰爭”的。
  • 其次,是中國的存在
中國,大機率是整個藍星上,今天唯一可以在非“核武器”層面,和美國掰一掰腕子的存在。
最近一段時間新式武器跟下餃子一樣露面,不管是新一代戰機,還是戰略轟炸機,又或者“準航母”,其實都是在給特朗普及其團隊喊話:“不要誤判!”
畢竟,即便是劫匪上門搶東西,也是要先算一算價效比的,如果自己搶劫的風險遠遠大於“搶劫”的收益,那麼劫匪也會權衡利弊得失。
而正是因為中國,現在有能力保護自己,甚至有能力輸出保護其他國家。
直接下場參與戰爭對於美國而言,成本和收益就不成正比了,所以美國“選擇戰爭”的機率,也就被慢慢變小。
(當然,中美兩國內心都希望對方被捲入某場戰爭,自己置身事外可以漁翁得利)
  • 最後,是技術革命。
上面分析的不管是政治派別利益,又或是對手的博弈,的確會影響戰爭的“可能”,但並不是“和平”的決定要素。真正的決定要素,是這一輪的“技術革命”。
在去年的文章中,圓方就有說:
在2024年,圓方認為在新的技術方向確立之後(增量邏輯明確之後),發生大的世界範圍戰爭的可能性已經大大下降了,世界秩序被摧毀的可能性也大大下降。
而在2024年,隨著中美相繼決定把“技術競爭”,作為未來一段時間的國策(中國新質生產力,美國加速主義),雙方都明確的認識到,誰在這一輪技術革命中掉隊,誰就會“不敗而敗”。
而有了人工智慧作為生產力躍升的支撐,作為下一輪增量的來源,全人類,大概還有20年的技術紅利是可以繼續吃到的。而如果發展新質生產力能賺到更多的錢,那麼誰又願意傻乎乎的去選擇“戰爭”呢?(大機率是那些沒有機會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國家吧……)
所以,或許和平,真的快回來了。
四:需要“深化改革”的中國
但是,這並不意味一切會一帆風順。
中美的競爭,非但不會停止,反而會愈演愈烈,而且這次的競爭是全方位的。
從技術到文化,從經濟到制度,中美會在2025包括未來的十年,持續的進行除了“直接戰爭”的全方位的競爭。
未來四年,中美其實是打明牌的。雙方會圍繞以“人工智慧+能源革命”為代表的“第四次技術革命”,進行長期的,複雜的鬥爭和博弈。
美國,或許在試圖復刻當年的自己,構建一個“新冷戰”的格局,從“技術封鎖”到“政治孤立”全面圍堵中國。
而中國,卻不會選擇當年“蘇聯”搞小圈子的方案,反而會以更大程度的開放(包括對於美國的開放),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來完成這次破局。
這個鬥爭不是一年兩年,很有可能是十年二十年,直到中國像之前幾個挑戰者那樣認輸,又或者以絕對的優勢超越美國為止。
而之所以會形成這樣“鬥而不破”的局面,是因為雙方都認為“優勢在我”。
不過,當我們自己分析,真的是“優勢在我”麼?
我們需要清醒的意識到:我們國家現在的“生產關係”其實是不適應當下“生產力”發展的。(當然,全球適應的也沒幾個,包括美國也不適應)
這裡面的原因,是因為“生產力”的躍升,生產效率的改善,越來越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裡。當然,這也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規律。
最早,10個農民的生產力,一定是超過20個狩獵採集部落的生產力。
之後,10個產業工人的生產力,一定是超過40個農民的生產力。
然後,10個程式設計師的生產力,一定是超過80個產業工人的生產力。
現在,10個AI創業者的生產力,一定是超過160個程式設計師的生產力。
這樣算一算,10個AI創業者的生產力,大概一定會超過1280個工人所創造的生產力。(這裡的“工人”不要簡單理解為流水線的工人,包括但不限於外賣小哥,滴滴司機等一系列“被流程化”,以時間交換確定性報酬的工作,都可以理解為“工人”)
而當效率從量變走向質變,很多事情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那麼,具體到我們自己,當下“生產關係”是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有許多,而哪些是最急需變革的呢?
圓方想了想,我們至少在三個維度,需要徹底的“深化改革”,分別是教育,稅收,財政支出。
首先,是教育。
今天我們所習慣的教育,整體上,還是延續著當年蘇聯教育體系的架構,而蘇聯的教育是延續當年普魯士的教育體系。
絕不能說這樣的教育體系不好,畢竟即便到了2025,現在世界上80%的國家想要做到這種教育體系,還依然做不到呢。
而且需要承認,這樣的教育體系,一定是後發現代化國家,完成追趕和“人力資本”積累價效比最高的方式。為什麼日本韓國中國能夠先後完成現代化,跟奉行了這套教育體系是分不開的。
但是這套教育體系也有其弊端,一方面這套教育體系的核心目標是培養“合格的”“產業工人”的(工人是代稱,時間交換確定性報酬的工作,都可以理解為“工人”)
在“工人”代表先進生產力的前兩次技術革命時期,這種教育體系可以“大殺四方”。而且作為後發現代化國家,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創新和研發,不用太思考0-1的事,把從1到100的事做好就行,這種教育體制是最具效率的。
但是到了第三次,第三次技術革命,“工人”已經不代表“先進生產力”的時候,這種教育體系就有些跟不上時代的需求了。
在第三次資訊科技革命時期,對方培養100個“程式設計師”,我們培養1000個“產業工人”,我們是能跟上對方的腳步的,並且在總量上超越的。
但是在這一次AI技術革命時期,對方培養100個“AI創業者”,我們總不能再培養12800個“產業工人”來對沖吧?如果我們不進行教育體系改革,這種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而且相信哪怕是再後知後覺的人現在也已經意識到,在AI加持下,現在80%中國一本大學生本科或研究生階段學到的知識,已經沒有什麼用了……
更何況,為了維繫這套教育體系所支付的“社會成本”也是極其高昂的,這一點,從東亞越來越低的生育率,以及中小學生越來越大的“抑鬱比例”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如果教育體系不深刻改革,中國絕難持續培養出適應人工智慧革命的年輕人。更不用說贏得和美國的競爭了。
然後,是稅收制度。
很多人對於稅收的理解,其實是不夠透徹的。很多人覺得,去吃飯去買東西開的發票,又或者年底的時候扣的個人所得稅,才是稅收。
不然,某種程度上,只要是政府徵收上進行二次分配的,都可以理解為是稅收。
廣泛意義上來看,我們的“社保,土地出讓金,罰沒收入,壟斷國企賺取的超額利潤……”都可以看成是稅收。
而不同國家的稅收制度,從宏觀上來看,有兩個大的方向性選擇:
一是從增量財富中收稅,還是從存量財富中收稅(前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增值稅和所得稅,後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房產稅)
二是從普通人身上收稅,還是從有錢人身上收稅(前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社保,後者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遺產稅)
而中國現行的稅制,主要是對增量財富收稅,對普通人收稅。
具體體現就是,越是承擔風險,創造財富的群體,被收的稅越多,而越是持有財富(資產)被收的稅越少。看宏觀稅負,越是低收入群體,稅收負擔越重(含社保的話甚至超過50%),越是高收入群體,稅收負擔越輕(很多10%都不到)。
從稅收制度也可以看出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躺平,不願意去創造財富(打工,創業,投資),而希望去分配財富(結婚,啃老,公務員)。
其實,我們過去選擇的稅收制度也談不上什麼問題。因為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一直在努力發展基於二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生產力進步。在這個階段,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效率”差異不大。而且存量財富很長時間差距並不大,所以採取這種稅收模式,是效率最高,又相對公平的模式。
但是隨著第四次人工智慧革命的到來,人與人之間的“生產效率”會進一步拉大。而存量財富的差距也會有巨大的不同。
如果稅收制度不改革,不在提升存量財富稅收的同時大幅下調創造財富階段的稅收;不在對於高收入群體加大徵稅力度的同時也大幅下調人頭稅。
那麼即便有新的技術革命,又有幾個人願意去選擇“創業”呢?
最後,是“財政支出”。
國家一直呼籲消費拉動,但是這一年來消費為什麼還是起不來?
這裡說的消費,不是調侃的“房產投資消費”“金融投資消費”。這裡說的消費就是我們每天“衣食住行”。
為什麼這些消費,在疫情結束以後,並沒有恢復,反而越來越差呢?
最最最最直接的原因,是最廣泛的消費群體的確面臨“迴圈不暢”帶來的“錢荒”。我們缺乏一個,把錢“發”到最需要消費的人群中的能力。
這背後是因為過去運轉了二十年的“財政迴圈”,轉不動了。過去二十年,我們透過地方財政“賣地-投資-消費-賣地”的方式,成功的在大多數地市,構建起了一套,以地方政府投資帶動的經濟迴圈鏈條。
但是隨著房地產市場被按下暫停鍵,地方政府財政枯竭,圍繞地方財政的所有企業也都收不到錢,然後這些企業也付不出他們供應鏈企業的錢,最終傳導到員工工資下降和裁員。
這種資金短缺的壓力層層傳導,讓整個社會都出現了“錢荒”。而在以“地方政府投資”為核心的財富驅動鏈條之外,地方政府又沒有“能力”快速構建起來一套新的“發錢”模式。而這,就是當下消費始終無法提振的根本原因。
而“財政支出”其實和稅收一樣,從宏觀上來看,也有兩個大的方向選擇:
一是給有資源的人發錢,還是給普通人發錢?前者比如把錢給到地方平臺公司讓他們去投資,又或者是招商引資吸引企業落戶,又或者是出口退稅;而後者就是直接把錢發給大多數消費者,比如發放生育補貼,發放消費券,這樣的“普惠”支援。
二是給老年人發錢,還是給年輕人發錢?前者是對於未來的預期發錢,比如調高退休金收入,比如提升醫保報銷比例,等等。後者其實是對於當下的需求發錢,就比如給到更多的給到人住房,就業,生育補貼等。
在過去的許多年,我們一直奉行的是給有資源的人發錢,這樣能夠帶動投資形成“涓滴效應”,給老年人發錢,這樣能夠形成穩定的社會預期。
而今天,面對新一輪的技術革命。指望在存量上來回分配,是無法實質性解決問題的。只有讓有能力的年輕人衝出來,在新技術的加持下“以一當百”,才有可能破除當下的困局。
圓方認為,應該選擇“啟用”年輕人,讓他們能夠輕裝上陣,有勇氣,有決心,有獲得感,敢於積極去擁抱新時代。或許只有這樣“發錢”,才有機會啟用全社會的活力。
上面這三個,就是圓方認為“急需改革”的方面。當然,需要適應技術變化要做改革還茫茫多。
今年以來,圓方其實越來越理解《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決議》中所說的:
“面對紛繁複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面對人民群眾新期待,必須繼續把改革推向前進。”這段話的“份量”和“意義”。
五:圓方你怎麼看?
前面嘮嘮叨叨,嘮嘮叨叨的說了這麼多。或許有小夥伴會問,“這些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這是因為,上面提到的不管是世界局勢的變化,技術的進步趨勢,又或者是我們內部改革的方向。
才是真正決定了我們未來一年,甚至更長時間的選擇,只有深刻理解了這些趨勢性的變化,才能夠說在具體的抉擇中“選對方向”。
這個公眾號一寫,就是三年的時間了。全國有幾十萬小夥伴透過這個公眾號認識了圓方。
說來慚愧,圓方似乎還沒有很認真的介紹過一次自己,那麼藉著今天這個機會,再正式的向所有小夥伴認真介紹一下自己。
李圓方 圓方集團董事長
我們集團一共有三大業務板塊,分別是:
  • 圓方智慧後勤,我們在全國服務了近200家醫院的後勤服務,致力於成為中國醫療後勤第一品牌。
  • 圓方數字人力,我們在全國服務了上百家金融機構,致力於成為中國金融領域數字化人力服務第一品牌。
  • 雪絨花母嬰,我們在全國開辦了十幾家大型的母嬰綜合體,致力於成為中國母嬰廣場的開創者。
2024年是集團三十週年,也是圓方擔任總經理的第十個年頭。
這十年來,公司營收從3個多億到今年的50億;這十年來,公司累計為上千家企事業單位,和近百萬家庭,提供專業可靠的服務;這十年來,公司累積帶動,培訓,安置了數十萬個就業崗位。
2020年,因為在抗擊疫情時所做的貢獻,集團收到了總書記的回信表彰,“偉大出自平凡,英雄來自人民”的勉勵,也一直激勵著自己不斷向前。
在過去這些年,圓方也擔任了不少社會職務,在2017年,圓方參與併發起成立了“河南省青年企業家聯合會”,現在擔任聯合會的聯席會長兼支部書記。
2021年,圓方榮獲團中央,人社部兩年評選一次的“中國青年創業獎”。
2022年,圓方更是光榮的當選“河南省人大代表”。
(所以這兩年,1月份的文章,總有小夥伴說像“兩會提案”,這裡說一下,那不是“像”提案,而就“是”提案)
當然,圓方還有一個特別令自己驕傲的身份,就是這個“圓方你怎麼看”的作者。
1000多個日夜筆耕不輟,從不斷更。300多萬字的積累,著實在不斷打磨著自己。
如果沒有全國這麼多夥伴的支援和鼓勵,我覺得自己肯定是無法堅持到現在的。真的真的特別感謝大家。
昨天的文章最大的幸運!裡面提到自己的使命和吳曉波老師的緣分。
一個人生命中的最大幸運,莫過於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強時發現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昨天晚上,圓方還受“飛書”邀請,和不少優秀的小夥伴一同參加了吳曉波老師的第十場的“年終秀”,認真聆聽了他對2025的判斷。
在這場“年終秀”中有一句話圓方很喜歡:
“有的時候,這個世界的戾氣會令人窒息和絕望,但不妨礙我們仍然嚮往明天的陽光。”
昨晚幾乎一些沒睡,在趕稿寫這篇《2025,世界會更好麼?》。在凌晨六點多去往機場的時候,拍下了廈門這張唯美的朝陽。
六:一些具體的建議
以上這些吧,就是圓方對2025年的一些判斷,感懷和希望。
下面,按照往年的慣例,圓方還是圍繞著這些個"判斷",再加上對於前一段進行的“採訪”。給到小夥伴們關於2025年具體的一些建議。
本來是計劃採訪的40位各行各業的夥伴,比例大概40%來自商界,30%來自政界,20%來自學界,10%錨定“世界級”前沿技術的的探索者,共同形成這一份可能對於小夥伴們明年的選擇和努力有幫助的報告。
從最後訪談的結果來看,訪談總數大概到了80人的規模,更大的樣本,也的確給到了圓方更多的啟發和思考。
整個“建議報告”主要是四個方面,十六個問題,分別是:
經濟宏觀相關的:
  • 世界經濟會好麼?
  • 外貿出口會好麼?
  • 投資驅動會好麼?
  • 消費拉動會好麼?
實際感受相關的:
  • 社會信心會好麼?
  • 地方財政會好麼?
  • 營商環境會好麼?
  • 輿論氛圍會好麼?
投資方向相關的:
  • 股票投資會好麼?
  • 房產投資會好麼?
  • 物價指數會好麼?
  • 就業情況會好麼?
開放性問題:
  • 看好2025最大的機會是什麼?
  • 感覺2025最大的風險是什麼?
  • 如何適應AI所帶來的變化?
  • 如何獲得自己內心的寧靜?
實際上,每年寫這個“報告”的過程,也是圓方重新思考,重新覆盤的過程。
因為內容花了很多時間去寫, 內容也比較多,比較具體,希望小夥伴們不要只是簡單的看一遍就放在那裡了。而是希望小夥伴們能收藏起來,有需要了再認真翻翻。
所謂法不輕傳,根據圓方自己在企業做內訓的經驗。如果去學習的夥伴所有培訓費都是企業出,自己沒有付錢,那麼大多是當做一種負擔。而自己花了一點錢,哪怕是一小部分,也會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所以這次,就和過去兩年一樣,設定成666個豆,小夥伴們按需購買,希望能對大家明年的工作生活有所助力。同時也算是大家對於圓方一年筆耕不輟的鼓勵吧。
(購買後可贈予朋友一份,大家可不要浪費寶貴的贈予名額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