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後天繼續輕鬆聊天讀懂米塞斯《人的行動》,歡迎預約

關稅所能達成的目的,只是把生產方向從每單位投入的產出量較高的途徑扭轉到較低的途徑。這不是增加生產,而是削減生產。
人們常常說政府鼓勵生產。可是,為著實現這個目的,政府採取什麼行政程式,倒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它可以公開津貼,或者用保護關稅給以變相津貼而增加一般人的負擔。值得重視的只有一點,即:—般人不得不放棄他們評值較高的某些滿足,而得到的補償只是他們評值較低的滿足。在干涉主義者的議論中,最基本的想法是:政府或國家是社會生產過程以外和以上的存在體,它保有一些非靠課稅於民而得來的東西,它可以為某些特定的目的,支用這項神秘的東西。凡是希望從政府的支出得到個人利益的人們,都相信這個神話。為著駁斥這些通行的謬見,我們必須強調:一個政府的支用和投資只能取之於民,它的支用和投資增加,民間的支用和投資就要同額減少。這是自明之理。
在實行限制性措施的時候,政府和國會幾乎從未想到對於工商業的干擾所發生的一些後果。所以,他們很輕鬆地認為,保護關稅能夠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而堅不承認關於保護制度之後果的那些經濟理論的正確性。經濟學家對於保護制度的譴責是無法反駁的,也是無任何偏見的。因為經濟學家不會從任何先入為主的觀點上說保護是壞的,他們是指出,保護制度不能達到政府想靠它來達成的那些目的。他們也不對政府這項措施的最後目的表示異議,他們只不承認它是實現那個目的的適當手段。
市場情勢的每一擾亂,對於不同的個人和不同的人群會有不同的影響。對於某些人有利,對於其他的人有害。只有在相當的時間以後,生產適應了新的情勢而調整的時候,這些影響才消失。所以,一個限制的措施,雖然是不利於大多數人的,也會暫時地改善某些人的境況。對於那些受益的人而言,這個措施等於一種特權的取得。他們要求這些措施,因為他們想享有特權。
保護關稅,實際上等於消費者被迫付出的一筆津貼:因為保護關稅把那些尚可使用的資本財提早報廢,而用一些稀少的生產要素製造同類的資本財來代替,而這些稀少的資源又是從一些可製造消費者評值較高的生產部門拉來的,所以,這筆津貼是使用這些稀少的生產要素的報酬。消費者滿足某些慾望的機會被剝奪了,因為,滿足那些慾望所需要的資源,被用來製造在沒有保護關稅的時候原已有了的那些財貨。
保護關稅的主張者之所以能夠得勢,是由於許多的生產部門都同樣接受保護,而不只限於製革業一個部門,因而這許多部門都反對關於自己部門的那些稅目的廢除。這種情形,自然不是基於每個集體特殊利益的一個聯盟。如果每個人受到同樣程度的保護,每個人不僅是以消費者的身份所受的損失等於以生產者的身份所得的利益。而且,每個人將因勞動生產力的普遍降低而受害。勞動生產力之所以普遍降低,是由於一些生產事業從較有利的地區轉移到較不利的地區而引起的。相反地,把所有的稅目一律廢除將使每個人享受長期的利益,同時,由於廢除某些特定稅目而使有關的集團受到的暫時損失,已經在短期內至少有一部份是會抵消的——因為所廢除的稅目中,有的是屬於這個集團所購買、所消費的東西。
瑞士製表業的工資率和中國刺繡業的工資率,美國這兩業的工資率確實是低些。在自由貿易下,瑞士人和中國人在美國市場將會擴充套件他們銷路,美國競爭者的銷路將會萎縮。但是,這只是自由貿易的一些後果的一部份。瑞士人和中國人,因為賣出的較多,生產的較多,也就有較多的賺得,較多的購買。至於他們是多買美國其他工業的產品,還是多買他們本國或別國(例如法國)的產品,那是不關緊要的。不管怎樣,他們所多賺的那筆錢終歸會流進美國,增加對美國產品的購買。如果瑞士人和中國人不是把他們產品當作禮物白送,他們就得把那筆錢花在購買上。
今日,關稅和其他一些保護策略的主要功用,是在掩飾那些用來提高大眾生活水平的干涉政策的真實後果。經濟的國家主義是這些風行的政策的必要補充,而這些政策號稱為改善工資收入者的物質福利,事實上是損害他們福利的。(選自米塞斯《人的行為》,夏道平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5)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