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貸年年都有,只是像今年這樣,推廣如此頻繁的確實不多見。
一方面是對前不久下發的《關於發展消費金融助力提振消費的通知》作出回應,《通知》明確鼓勵銀行可適當提高消費貸額度,延長貸款期限。

於是針對消費貸的“百行大戰”開始了:
招行閃電貸利率從去年底的3.4%驟減至2.58%,最高額度去到30萬;寧波銀行、蕭山農商行等不甘示弱,各種優惠抵扣下來能把利率打到2.5%以下;北京農商行雖然利率不佔優,最低都要2.68%,可額度卻達到感人的60萬。
另外在首貸費用、還款期限上,各行也是卷得不亦樂乎。
網友們最先給出反應,不是說要“大放水”嗎,等了那麼久,結果在發錢和發福利之間,選擇了發貸款。
這麼看的話,有種借貸廣告既視感——“吃不起飯,升不起艙嗎?不要緊,手機拿來,大哥幫你申請網貸。”別雪中送炭沒等到,反而拉來一堆“饑荒”。

其實,《通知》裡關於提額延期的內容,有一句是這麼說的,“商業銀行可根據客戶還款能力和風險情況,實施差異化授信。”
簡單來講,額度給到你了,可批不批、能批多少,銀行說了算。
貸款條件的確比去年寬鬆多了,只要有工作、有房、有車,隨便一樣達標就能獲得貸款,但是額度能不能批足,是否享受到最低一檔的利率,得看你是不是銀行的“指定人群”。
一般來說,銀行在貸款稽核上都有一個硬指標,是否有繳納公積金,我們知道,這主要就是指“醫師公”人群,以及國央企、大廠員工。
至於其他沒正式工作、沒五險一金、沒抵押物、網貸信用卡雙重透支的人,點選下“貸款申請”就知道,很難獲得太高貸款額度,要是徵信再有點問題,那幾乎不可能從銀行貸到錢。
畢竟讓銀行晴天送傘,他們懂,雪中送炭的話,並不擅長。
消費貸還是有點門檻的。
既然消費貸無法真正實現“大眾普惠”,為何還要大力推廣?
一方面當然是要符合字面意思:滿足消費需求,指的是“大額消費”,比如家電、汽車、裝修等方面。
就像買車,有的人本來想全款買車,但看到比車貸利率低一倍不止的消費貸,可能就會心動,把消費貸額度用來買車,現金則留著投資理財。
除了刺激消費外,另一個潛藏意思是要幫助化債,金融消費也是消費嘛。
有個問題是,以貸還貸,債務不還在嗎?
首先必須明確,化債與還債不同,並不能直接清除債務,而是透過債務置換、資產盤活或債務重組等手段化解迫切的債務問題。
去年11月的“10萬億化債”,針對的是地方隱性債務,而今年主要集中企業和個人化債。
大家都知道,從20年起往後三年挺難熬的,工廠停工、商店停業,可租金、人員成本等費用就算打個7折,仍舊是沉重的負擔,很多人就是在那時起靠經營貸、萬應錢等貸款勉強維持下去的。
算下時間,最長5年的貸款也該到點還了。
不過目前來看,許多人還款夠嗆,他們有車、有房、有穩定工作,但就是一時半會兒湊不出本金還貸,要麼是借高息網貸,要麼只能靠不可言說的套利搞定債務。
因此年化率普遍在2.5左右的消費貸,成為可救近火的及時雨,這是為何通知裡面有“紓困”的字眼,鼓勵遇到週轉困難的借款人,與銀行商定貸款償還方式以及續貸服務。

此舉也是對中產群體救危扶困的措施,起碼穩住該群體的比例,低息貸置換高息貸,能多緩一口氣,別崩掉了。
要是再出現大規模中產返貧現象,嚴重依賴金融、房產的經濟資料只會更加難看。
銀行方面自然是樂見其成,調降貸款利率不是件壞事,雖然息差降低了,可是壞賬機率也會相應降低,只有斷貸潮平息了,銀行才能實現真正的盈利。
可持續發展,他們都懂,光看淨利潤,玩不了多久。
有些銀行專門推出先息後本的還貸方式,既是為了搶客源,也是為了減輕壞賬壓力,現在每個月先還利息,本金7年後再說嘛,7年時間,可以幫很多人渡過難關了。
至於5年、7年後大家能不能還上。
按照康波週期的階段劃分,2030年後預計全球經濟將邁進繁榮期,儘管出了特朗普這樣的變數,使得貿易關口充滿挑戰,很難說是否能如願等來繁榮期,但始終關關難過關關過,以時間換空間,只能相信後人智慧了。
有一點需要提醒下,不建議以此來置換房貸,一個是不符合政策、法律規定。
另一個也不划算,消費貸最多72期,萬一到期續不上,或者利率變高了,還得東拼西湊補窟窿,而且一旦被追溯,隨時有抽貸的風險,積少成多,次貸危機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請在合法合規前提下操作,不鼓勵一切違規行為。
看到這裡,有人會有疑問,目前有關刺激消費的措施,除了刺激到大家的徵信外,並沒有實現“普惠”原則吧?
那是因為消費貸被炒作得太火熱了。
實際上,決策層釋出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共有八部分30項舉措,有關“個人貸款投放”的部分,只佔其中一條,整體核心不在於提高多少貸款額度,而是“增收”“保兜底”。
像“增收”這塊,重點是讓老百姓的工資得到合理增長。
之前說過,當前除了民企在走下坡路外,造成內需不振的另一個問題是收入分配不均,老百姓好不容易拼命奮進,躍遷中產群體,以為能離富人群體更近一步時,階級大洗牌就會如約而至。
在虹吸效應下,最終大部分財富都流向頂層,所以每次經濟危機,頂層基本不受影響,並越來越富,而中層很快掉到底層,和低層一起越來越窮。
因此不是社會進入了低慾望時代,而是老百姓錢包癟了,不得已才消費降級而已,這才是內需潰敗的根本原因。
想要真正提振消費,光折騰「刺激消費」工具箱沒用,關鍵是要提高老百姓的收入,畢竟這是人們最主要、也最可靠的可支配收入來源了。

《方案》提出的措施,包括開展就業支援計劃、以工代賑、穩住樓市和股市來改善財產性收入等等。
這些都是可行措施,就看後續落實情況如何了。
此外,建議設立最高工作時間和提高最低工資標準,要實現收入的科學增長,而不是往美國的496壓榨靠攏。
有關“保兜底”部分,更多集中在減輕城鄉居民消費負擔、完善生育育兒保障制度等方面。
個人覺得完善社保、醫療等社會保障體系,這一點刻不容緩,可以一步步來,但必須要堅定執行下去,讓民眾看到官方的決心,給老百姓吃下定心丸。
像城鎮醫療定保的比例,從以前的40%不到,躍升至現在的60%多,就是明顯進步,老百姓看病壓力減少了。
只要生活保障到位,不愁沒有人掏錢消費。
這一系列方案最大的亮點是,決策層看到了大家的收入不行,並逐步出臺政策落實解決。
總的來說,只有著手解決就業難、收入分配不均、社會保障有待完善的問題,讓老百姓真正看到富起來的希望,才談得上刺激消費、提振經濟。
這是無法顛倒的因果關係。
—— END ——
往期文章